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的小说以语言风格独特而著称。他的小说句式比较独特,以短语为主,兼有大量的插入语,四音节断句,节奏感强,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粗野淳朴的原始风貌,又满足了艺术语言的审美要求。以莫言作品的句式为基点,可以认定其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民间口语特征。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创作基于乡土又超越乡土,具有人类学的超越性、包容性、宏观性,体现了乡土叙事的历史——文化大视野。莫言在20余年不断创新的变化轨迹中始终如一的因素是民间立场和自由精神。莫言民间立场的内涵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可以划分为民间立场和民间叙述两个方面):首先,站在弱小生命和自由人性的立场上描写民间的苦难与抗争,摆脱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思想启蒙的双重制约,张扬个性自我;其次,自觉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在小说的语言、故事、结构等方面全面复活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活力,追求文学的民族化、本土化。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则体现为独创性、想象力和反叛精神三个层面。90年代以后,莫言最重要的乡土小说是《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的成就在于超越意识形态规范性的民间立场,写实与象征完美结合的史诗风格和故事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节奏感。《生死疲劳》运用创新性的轮回视角,塑造了蓝脸和蓝解放两位逆潮流而动的本色英雄。莫言使乡土小说插上了来自民间的自由想象的翅膀,这是他对乡土小说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文学及美学范畴的民间具有底层性、驳杂性、包容性,在莫言小说艺术价值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莫言小说中的民间社会呈现出浓厚的狂欢化以及魔幻色彩,民间大众在野性思维的指引下消解了主流文化形态的规约,原始自由的生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张扬。民间之所以能够成为莫言小说艺术的内核,与莫言的乡村生活经验、乡愁乌托邦召唤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社会文化思潮密不可分。莫言对民间的重视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节奏感,促进了继承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反抗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从文化现象上对"边缘境域"进行"中心化凸显"。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作品经常穿插着民歌、歌谣、信笺、民间故事或传说等“镶嵌本文”。“镶嵌本文”将读者的阅读延伸到了文本以外,体现了莫言对时间的个人化处理,也体现着莫言创作的“民间感”由朦胧到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莫言以叛逆的姿态从民间视角切入到当代文坛,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创作倾向与历史观念.他对尘世苦难的感受有着切身的体会;对善恶共存、美丑共生的现实世界有着不吐不快的披露;同时,又站在民间立场,对客观化的历史做出了主观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以莫言的小说为例,阐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论述复调理论论对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冲击和重新构建。打破了传统的作家与主人公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拓展了叙述者的视角;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述顺序,采取了共时的、平面的、多声部的叙述结构;也改重情节为重人物心里冲突的叙述。同时也从他的童年经验、成长经历和创作观念、创作兴趣等几个方面分析莫言小说的复调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于莫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代表性小说文本的细读分析,文章认为,莫言的小说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与他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自觉传承存在着内在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民间"的抉择--莫言民间写作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民间写作的滥觞期、发展期、飞跃期和确立期为界,通过对<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等代表性文本的民间倾向分析,确证莫言对民间的最终抉择,既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又是个人生活积淀与变化着的时代语境相共振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11.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艺术创作中向民间文化和民间资源的一次自觉的撤退和回归。小说通过章回体的运用,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艺术突围。由此,民间的声音打破了历史的沉默,以往宏大叙事遮蔽之下的历史的另一面得以浮现出来。小说不仅展示了民间的生存状态,而且带来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历史的"黑手高悬",一场场以历史的名义发动的无理性运动骚扰着人们,使得人们在与历史的较量中"生死疲劳"。这样,小说以轮回传说的书写形式,在消解现代性历史强力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切怜悯情怀。这或许就是莫言在《生死疲劳》中书写民间历史的真正情怀。  相似文献   

12.
莫言主张回归民间,提出了民间写作即作为老百姓写作的观点。对民间的书写有桃花源式、批判式的书写传统,莫言对民间的书写则是体验式的切入,以自己的体验叙写最朴素的乡村生活,按照乡民的生活原则诚挚地展现他们的生活。但莫言进行的实则是知识分子立场上的民间写作,真正的民间写作只有民间文学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小说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对建构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小说创作十分有效地利用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资源,塑造和发掘了一种更坚韧、顽强的国民“优根性”,并将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体系。同时莫言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的历史观和人性观念以及融化西方现代小说技巧的能力还建构了新的中国作家与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也是文明、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的当代中国形象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以后,各路评论家纷纷摇旗呐喊对其民间写作立场大加褒扬。细读文本不难发现,《生死疲劳》充溢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庙堂意识和国家观念,作品中的六道轮回与民间轮回观存在较大矛盾,其叙事语言与民间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错位,这几个方面不同程度呈现出《生死疲劳》对于民间立场的偏离。  相似文献   

15.
怪诞是美的特殊形式,是美的对象世界中的一种离奇异样的现象,它与同种类、同范畴的现象相比较,不论整体上或者部分上总带有一种超常规,使人惊异的特点。我们以莫言小说为例来分析怪诞。莫言小说具有怪诞性,从怪诞的节目、怪诞的器官和怪诞的肉体等方面进行论述,这种怪诞的美在艺术上昭示了作家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先锋文学有两个必备条件:第一,它是文学队伍中勇于探索的尖兵;第二,它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赢得了一定声势的尾随者。文章以此为前提,同时兼顾先锋文学一词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特定含义,论述了马原和莫言小说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小说家。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特别是1985年以来,莫言研究在深度、广度、角度、方法和数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实绩,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依据其研究的阶段性特点,可划为三个研究时期,文章在历时性的考察中对各个时期研究的特点与问题做了共时性的归纳与概括。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在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形象建构中具有包容、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且具有更高的价值信任度和接受度,更加“润物细无声”。借助葛浩文的翻译和传播,莫言作品塑造的繁复且丰饶的话语体系成为世界“开眼看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葛浩文的译本通过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解构西方翻译文学强势话语,进而彰显中国文学特色话语,同时又选择性地顺应目标语话语语境,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话语传播效果。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充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立足本国发展的具体实践,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的营养,以自信、自强的姿态参与国际话语场域的对话和交流,注重学理和实践创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和而不同”的中国话语,进而有效传播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莫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始于1988年,迄今为止,其作品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著名翻译家葛浩文、陈安娜、藤井省三、吉田富夫、尚德兰、诺埃·杜特莱等对其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莫言小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海外影响力,究其原因,得益于莫言小说创作中的世界因素,他将中国传统写实和外国魔幻主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艺术地展现出中国本土文化的复杂内涵,其标志性的莫氏风格成为广大海外读者了解现代中国的一面镜子;特有的民族性与真实性的融合,使其成为海外读者透视中国人心灵的一把钥匙;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小说被改编成多部知名电影后引发的再阅读,也为莫言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无疑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坛中的影响与地位。  相似文献   

20.
莫言小说语言变异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小说语言的生成机制有多种,其中对变异的运用是最重要的生成方式之一,通过对语言的变异,使有限的语言所传递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增值,成就了莫言小说文学语言绚丽多姿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