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邶风·谷风》:“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毛传:“育,长。鞫,穷也。” “昔育恐育鞫”,郑玄、孔颖达、朱熹都把“恐鞫”理解为动宾结构,意思是恐怕穷困。这样两个“育”字就不好解了。郑玄笺:“昔育,育,稚也。”“昔幼稚之时,恐  相似文献   

2.
句尾"为"字,尤其是疑问句"何……为"的"为"字,历来有语助词和动词两说,莫衷一是.类比是鉴别是非的有效手段,试比较动宾倒文的"BD"、"B之D"、"B以bD"、"何D"、"何以B之D"和"何以()D"等之与"B为"、"B之为"、"B以b为、"何为"、"何B之为"和"何以()为"等,从其D的语法规律,更能看清句尾"为"字,是动词而非语助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药制法之一--把矿物、贝壳等类药材放在火里烧,这一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作为"煅"字的词义之一,读作duàn.今人传刻古书,也有据此乱改古籍文字的.从传世与出土医药文献记载、同源词比较、字典的相关记录、俗字形体变化规律等方面,条分缕析,得出以下结论"煆"、"煅"二字音义俱异."煆"主火烧令赤,音xiā."煅"主椎物使坚硬结实,音duàn."煅"字作为"锻"字的异体,最早出现当在元明之际.中药制法之一--把矿物、贝壳等类药材放在火里烧,这一意义应该写作"煆",音xiā.  相似文献   

4.
说“娘”     
"娘"在甲骨文中即已出现,用于人名。它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是不同的字。南北朝时期,"娘"字有了"母亲"及"少女之号"等意义。自唐以降,二字逐渐混用以至合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示"母称"则成为主流。但随着汉字的简化",娘"表意逐渐丰富,将表示"母亲"的"孃"并入其中,最终获得了"正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彗星也叫"帚星",在甲骨文中称之为"(■)",小篆字体变异作"(■)"字,被许慎记载在《说文》"彗"篆之下,2000年来被误作"習"。(■),显然不是从羽从白,也不是从羽从日,而是从羽从晶省,"晶"乃古"星"字,由于古人以羽为帚,所以这个字就是彗星的专名。也正是这个原因,甲文的"(■)"、"(■)"字应该是"(■)"的异体,"(■)"字也是从帚从晶省,而《甲骨文编》等著作误为"帚日"之合文。"(■)"的另一个异体为"(■)",也是从羽从晶省,这个字历来也被误为"翌"。后来由于"彗"的通行,"(■)"、"(■)"、"(■)"等字均湮没不传。厘清"(■)"、"(■)"、"(■)"诸字,不仅能纠偏正误,而且可以为"我国最早发现并记录彗星"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有"字较为常用,因其位置不定,学者们对其词性的看法也颇有异议。本文结合了上古"有"字的用例,试图论述在上古时期"有"字专门以词头形式出现在古代国名、族名、朝代、姓氏等名称前的这种用法是一种特殊义项,即语法结构是以定语后置情况出现,名词的义项可训为"区域",且"域大为国,域小为囿",并对"有"字的这种"固定"结构进行语音和语法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美洛昔康滴丸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美洛昔康滴丸最佳成型工艺。方法对基质、冷凝液的选择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进行研究;对滴制工艺的选择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丸重RSD和圆整度为考察指标,对滴制温度、滴制距离、冷凝剂温度和冷凝剂高度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以PEG6000为基质,以液体石蜡为冷凝剂,美洛昔康与PEG6000以1∶7的比例混合,80 ℃保温滴于高度60 cm以上、温度5 ℃的冷凝剂中,滴距8 cm。结论以该工艺制备的美洛昔康滴丸成型性与质量均较好。  相似文献   

8.
汉字字族的研究是对一系列以母文为发生源的同族字的研究。本文主要以"母文+类属标志"为理论基础,分析一系列以"官"为母文产生的同族字。把"官"分成具有"管理"义、"控制"义、"中空"义、"多、程度深"义的几组字,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日读书,面对"朋"字忽生暇思。初看,古人为何只用两个"月"字来造"朋"?按理数量以"三"为多,如"众""磊""森""晶""淼"等,朋友用三  相似文献   

10.
"诛"字的本义是"责罚、责备",由"责罚、责备"义引申出"杀戮"。早在春秋后期,"诛"字便引申出了"杀戮"之义。但"杀戮"之义直到汉代才逐渐成熟并占据主导地位。"诛"表"杀戮"义兴起的缘由大约有三个:1.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具有绝对的统治力,往往君主的"责罚"被引申为"杀戮";2."诛""杀"二字的经常性连用,并逐渐凝固成词,促进了"杀戮"义的发展;3."责"字分担了"诛"字的一部分"责备、责罚"义,使"诛"得以专表"杀戮"义。  相似文献   

11.
析“皇”     
本文在简要阐述汉字字族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皇"族字进行分析,认为"皇"应是"煌"的本字,本义当为"光亮、火光",并由此引申出"大"之义。以"皇"为母文而加注类属标志的孳乳字,都以"大"义为义核,和它们的母文"皇"有孳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è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è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13.
话“鼠”     
尖嘴、利齿、弓背、短腿、长尾,身旁还有吃剩的食物残渣。这个象形的"鼠"字多么惟妙惟肖啊!老鼠不劳动,却常偷吃,你看它身边还有吃剩的呢,所以"鼠"字常含贬义,如"鼠辈""鼠目寸光""獐头鼠目"等。鼠不专心。《荀子·劝学》中记载了一种老鼠——能飞不能上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和其他古典文献的研究中得到一个重要发现:借用具有音同或音近等特征的字来替代本字、但表达的却仍是本字意思的"借音字"现象大量存在。这种"借音字"在以往的古籍整理过程中,往往被当做"音误字"、"错别字"对待,从而导致了人们对这类字的错误认知以及对原文献的误读误解,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研究古代文献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从理论上、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以达到学术上的正本清源,笔者在总结20余年古文献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言古文献古文字研究新学说——"借音字说"。并从""借音字说"的概况、形成、分类、适用范围、价值和成果几个方面分析,得出了"借音字说"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晓平 《山西老年》2010,(9):29-29
每当人们读到"吻"字,便会联想到"亲吻"、"吻别"等词语,由于这些词带有一点"洋味",有人便以为"吻"是外来词。其实,"吻"字是地地道道的"国产货"。东汉许慎《说文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下流行的"秀"字的概括描写,探讨了"秀"字的多种新义,"秀"字出现的格式,并论述了"秀"字新义得以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胡"字词义非常复杂.本文从"胡"字与名词、动词的组合关系,探讨"胡"字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义的语源,从民族学、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胡"字的词义与词性.并对有些词典认为"胡"是副词,释为"随意乱来"观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婁"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文不成义,不敢强解"。分析认为将小篆"婁"自下而上读作"女中毋",其意为女子身中空无一物。"秋"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禾榖孰也。从禾,■省声"。"婁"字究竟何解,"秋"字声中是否有义,容尝试解说,认为籀文"■"字,绘出了一幅禾穀成熟,蟋蟀鸣叫和大火流移的秋天图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证"豚"字的甲骨文形体,并从我国古代文化的角度考释"豚"字,证明其为"阉割后的小肥猪"之意,重新辨析了"豚"字家族中"豚"、"豕"、"彘"和"豬"四字。"魨"和"臋"在音义上和"豚"有密切的联系,"魨"、"臋"和"豚"是同源词。  相似文献   

20.
"右文说"是古人探求字源的一种方式。"右文说"在宋代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传统字源学说经《说文》、《释名》、《玉篇》、《说文系传》等有关研究之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并与宋代学术发展的大势与高度相一致的。分析了"贝"和"賏"、"婴"三个字,并据蔡永贵先生"母文表义"这一理论,分析、论证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缨、璎、巊、撄、孾、孆、鹦、蠳、嘤、樱、瀴等近30个"婴"族字,是以本义"妇女戴的颈饰"或特定引申义"环绕、缠绕(于颈)"、"小、弱"的"婴"为母文,加上若干表示具体事类的偏旁如"糸"、"玉"、"山"、"手"、"子"、"女"、"鸟"、"虫"、"口"、"木"、"水"等为外部标志而孳乳分化出来的"母文外化字",而且更加有力地佐证了"右文说"的正确性,声符示源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