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机遇爱潜伏     
苏海涛 《老友》2013,(8):1-1
麦家是著名作家、著名编剧,尤以创作谍战小说著称,人称"中国谍战剧之父""新智力小说领军人物"。他创作的《解密》《暗算》《风声》等谍战小说深受读者欢迎,2010年他更是凭借小说《解密》获得当年的茅盾文学奖。麦家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在军校的学习、生活为他以后的军事谍战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说起麦家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  相似文献   

2.
<我爱比尔>是王安忆九十年代的小说,此前对这本小说的解读多局限在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而忽略了它的文化批评.引入后殖民批评的一些范式,认为在九十年代东西文化冲突的特殊背景下,小说是一场文化战争的巨大隐喻,通过对主人公放弃本国传统进入西方社会这条道路的否定,王安忆倡导的是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现代多元文化并存中的"和而不同"原则.  相似文献   

3.
逃离与抗争是"五四"婚恋小说主要涉及的主题.对真爱的背弃与逃离,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屈服,与追求真爱的抗争:不自由勿宁死;忏悔的第三者;同性的爱恋,共同谱写了"五四"婚恋小说的乐章.  相似文献   

4.
爱生之道:金庸小说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武侠小说离不开格杀打斗,但金庸小说却讲究生活情趣,反对残忍暴力。这使充溢着一种生命气息的金庸小说蕴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它来自于金庸作品里的"爱生性",通过这一原则,金庸小说成功地建构起了一种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5.
《爱无可忍》是伊恩·麦克尤恩的第六部小说。小说探讨了爱情的本质与人际关系等主题,但深层却隐藏着对男性身份危机的焦虑。通过分析贯穿全文的性别置换、对主人公男性身份的颠覆以及"无能化"等叙事策略,麦克尤恩解构了主人公的男性身份,揭示了当代西方男性所面临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6.
陈鲁民 《中华魂》2008,(6):28-29
二十多年前,曾有过一个短篇小说叫《爱是不能忘记的》,说的是个爱情故事,内容已记不清了,但小说题目却让我记忆至今,我想,大概是因为"爱是不能忘记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间真理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7.
当代英国"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只爱陌生人》是一个男权统治下受压迫的"他者"创伤的真实记录。小说中的主人公罗伯特是一位典型的男权主义者,极力捍卫和颂扬男权制社会,对妻子进行性虐待,使家庭成为一个完全由男性主导的领域。更可怕的是,在男权思想的膨胀、乖张驱使下,罗伯特把变态欲望的魔爪伸向来威尼斯度假的科林,把他视为异己的"他者"予以加害。通过对"他者"卡罗琳和科林的创伤叙述,小说展示了男性统治的社会观念发展到极致后引发的恶果。  相似文献   

8.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为哥特形式注入现实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使之表现现实、激情与美好愿望;并利用"疯女人"的一把大火完成了对"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的改造,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振撼人心的力量,表达女性对于男权文化的反抗,实现了其与男性的平等对话.小说超越了哥特传统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主流,把浪漫主义很自然地移入现实的土壤,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爱·摩·福斯特的小说广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自1938年以来出现了经久不衰的"福斯特热".他能够得到人们如此长久而高度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那鲜明而丰富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在其作品中的深刻体现.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福斯特小说的创作技巧、艺术特色、人物刻画等方面,很少有人对他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进行探讨.本文将通过透视英国爱德华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剑桥与"布鲁姆斯伯里社团"对他的影响,并从20世纪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的哲学视角对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正学校始终坚持"合格+特长走艺术发展之路"的办学特色,把"求知、创新、发展、责任感"作为学生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以"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培优补差,人人成才"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促使优等生更加优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都得到转化、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他"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名作,作者在小说中将象征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说为读者展现出美国内战之后南方的社会变迁以及南方不同社会群体的历史命运.旧南方的崩溃、南方贵族的衰落、南方白人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南方黑人磨难与希望并存的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在小说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2.
爱的缺失与死的救赎——解读安德森《林中之死》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中之死>(1933)是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 1876 - 1941)被公认的一部杰出的短篇小说.本文拟从小说的主人翁的悲惨人生分析由于缺乏爱而造成的家庭及社会的悲剧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女性与男性中心意识的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而说明,爱(并非以往有些人所认定的"孤独"或"隔离")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幻想热潮”的掀起,幻想文学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中。彭懿作为幻想小说的倡导者,创作了大量的幻想小说。文章以彭懿幻想小说所展现的指向成长的爱的母题为基点,分析了作品中亲情、友情、爱情等爱的表现,以及小说形象的象征意义,营造的磨难的幻想意境。进而探讨幻想小说爱的母题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爱的回报     
2007年1月12日星期五,我像往常一样走进五年一班教室,喊了声"上课",班长宋婷婷却不喊"起立",跟大家说:"我们一起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唱毕,便有一批学生抱着鲜花、贺卡、礼品盒向我走来,"祝林老师生日快乐!"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是一位思想独特而又敏锐的作家,她对女性特别关注。在《我爱比尔》这部小说中,王安忆从性爱的本体出发,把笔触直接指向男女之间的性爱生活,讲述了一个都市女性、美术系学生阿三堕落的故事。本文主要从女性视角来解读《我爱比尔》这部小说,分析阿三的爱情故事与性爱生活,窥探阿三的精神困境以及最后的自我救赎,从而引发我们对女性解放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重塑师"爱"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教师师德受到严重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师"爱"的淡化与缺乏上.师"爱"既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又包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由此提出重塑师"爱"的三种途径塑造高尚的人格,唤醒教师"爱"的情感;再现教师的奉献与牺牲精神;树立教师踏实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人情小说"可细分为"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艳情小说"三种类型,而世情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主流,以描摹世态人情见长,其最重要特征劝世性其实就是儒家"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世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繁荣、晚清的短暂中兴和现当代的再度兴盛的演变过程,现当代的高雅小说可看作是明清世情小说的不断升级版,凸显了世情小说永恒的活力与魅力。世情小说不愧为小说大家族的中流砥柱,大力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8.
霍桑,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小说家,是美国最早重视心理描写的作家。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字》中,霍桑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并且获得巨大成功。人物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同时也是这部小说所以能蜚声文坛、行之久远的一个主要原因。霍桑开创了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从"抒情小说"定义的提出入手,梳理了该定义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领域的运用和变化,讨论了研究者对这种非传统小说体式的不同理解与侧重,分析了"抒情小说"、"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等概念之间的差异,总结了抒情小说对文学文类特征的综合与吸收,并提出了对抒情小说进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浪 《可乐》2007,(12)
俞敏洪第三次参加高考,才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像一头瘦弱的小鹿闯进虎豹纵横的森林,俞敏洪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一个同学调侃他:"想找俞敏洪吗?很简单,当你看见一个学生衣着寒酸,说话含糊不清,神色像输光最后一分钱赌徒的人,就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