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救助:理论界定与中国的实践展开(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及其制度完善是转型中国社会和法制生活中的焦点之一,但纵观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社会救助实践,尚存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关于"社会救助"的界定及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等方面,或者在一些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中夹杂着诸多观念混淆甚至错误,或者制度构建中缺失对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及其转型背景的重视.通过重回"社会救助"的制度事实、价值理念和语词逻辑原点,对社会救助的理论做一些系统性思考,进而以此为参照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转型背景及其对社会救助提出的特殊要求,从立法体例、救助内容和管理体制等三个主要方面来检讨中国社会救助的现实制度并关照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助在权利上理应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救助项目当逐步齐全,救助标准要适当适宜。改革开放以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府坚持基本生活救助为主,分类实施整合社会力量,逐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新型城乡居民救助制度,并逐步拓展到五保供养、教育、医疗、住房以及临时救助,救助人数众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救助项目持续扩大,救助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社会救助事业还面临着救助项目偏向于资金救助而服务类救助略显不足,救助方式上偏向于单项救助而综合救助较为不足,社会救助的科学性不足以及实施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将传统互助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救助事业,探索建立以救助对象为主的综合救助办法,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救助机制,形成城乡整合的社会救助办法,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和法律完善,从而实现社会救助管理的法治化,是中国社会救助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提出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的理论范畴,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环境、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同时,中国社会救助事业要以社会救助的管理法治化为引领和依托,着力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以及事权责任明晰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此外,在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和制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建设社会救助和谐文化,促进社会救助的结构优化,努力打造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4.
贫困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社会救助是人类应对贫困、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立法先行是世界各国建设社会救助制度的共同经验,完善社会救助立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现行社会救助立法严重滞后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鉴于此,加快社会救助立法研究,成为和谐社会视野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十二五”以来宁波各县(市)区公共财政和非政府(慈善)组织在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实践,结合当前社会救助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为: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政府应顺应趋势、完善职责、健全法规、充盈财力,实现兜底保障;社会救助工作需要运用新技术,适应新形势,构筑新机制,实现专业化、组织化、科学化和精准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立法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8.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结合访谈资料提取出流浪儿童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排斥因子,包括:家庭排斥、法律排斥、社区排斥、教育排斥、文化排斥。通过儿童流浪与社会救助问题这两个角度对五点排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今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古代弃婴问题是社会民众面对生存困境的消极反映。历代王朝实力奉行,积极救助,在客观上起到了挽救生命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此问题,助而有失、禁而不止。弃婴救助总体失败的症结在于养育的保障成本偏高。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查尔斯·A·赖希的"新财产权"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政府开始成为财富的主要源泉,个人的财富越来越多地依附于政府,由政府供给产生的新型财富已成为新的财产权类型,这种权利类型需要特殊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作为现代国家典型的物质给付行为,社会救助对传统的财产权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救助权与"新财产权"在形式和本质上高度吻合。国家承担的财政责任和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义的职能决定了国家应有所作为,社会救助的行动类型包括生活救助和急难救助,社会救助中的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会引起法律责任的产生,这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社会救助权的义务谱系。按照"新财产权"理论,社会救助权应通过宪法规范、实体约束、程序保障和司法救济来构造自身的法律保障机制。唯有如此,社会救助实践才不会因游离于法律规范之外而显得随意和不确定,才能使社会救助不是"道义和慈善"行为而具备法治意义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残疾人社会救助是目前解决我国城市残疾人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但在实施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过程中存在着救助水平低、标准不统一、救助政策和执行机构以及残疾人自身素质局限性等问题,由此引发了一些新矛盾和负面影响.因此,建立社区残疾人自治组织和经常性社会捐助渠道、健全社会救助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有利于完善我国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并使之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第一道安全网,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对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诸如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救助水平低、救助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有待在救助项目、救助方式、资金筹集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加以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例,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得出了"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林区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到很大冲击"的结论。社会保障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网",因此在国有林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林区社会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为解决当前国有林区职工生活贫困的问题,提出了"在充分发展社会保险的同时,重点落实社会救济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福利的基本功能、设立统一的社会福利管理部门、完善国有林区社会保障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主要源于儒家及佛家宣扬的慈善观念,基于这种理念的救济活动源远流长,体现出慈善恩赐、重养轻教、济贫救困的明显特色,但终究不能将社会救济事业导入法制化轨道.晚清以降,受到西方社会救济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开始向近代嬗变,慈善观念演进为国家责任观念,重养轻教的消极救济观念演进为教养并重的积极救济观念,道德色彩浓厚的济贫救困观念演进为"全民救济"观念.理念的嬗变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并进而在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社会救济法规中化为国家的立法诉求.  相似文献   

15.
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救彻”的救济理念和“以教代养”的救济原则 ,并试图结合中西社会救济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勃兴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制度变迁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和生效宣告了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制度变迁说明了中国社会在进步,体现了对基本人权的人文关怀。然而,救助制度的良好运作则有赖于与现行制度的衔接。  相似文献   

17.
灾害社会工作组织困境主要表现为从非持续性向持续性、从职业质疑向社会认同、从非专业性向专业性、从社会主流观向原住民在地观转变等问题,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困境则有从边做边学向专业培训、从非均衡性向均衡性、从恢复重建向发展预防、从受灾群体向弱势群体转变等问题,而灾害社会工作制度困境主要包括从制度排斥向制度接纳、从平稳机制缺乏向民非企业建构、从监督缺乏向服务评估、从社会救助向公平政策转变等问题。灾害社会工作发展需要考虑是以嵌入发展还是自主发展优先、经济增长还是永续社区优先、外在嵌入还是在地深耕优先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政府让渡空间、专业自主发展”的健康发展轨道,同时推动社区重建迈向“永续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服务成功标志是外地社工撤离后介入效果仍然能够长期持续,当地居民能自主推进社区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与近代西北荒政及社会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西北自然灾害对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与政府救助无力有极大的关系。从晚清到民国,中央政府对灾荒的救济力不从心,社会、民间力量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救灾重任。赈灾中,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对推动西北公路、水利等设施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开埠通商以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西方思想和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慈善与社会救济领域,通过早期出洋考察的学人、士绅和官员的传播和思想先驱的鼓吹与倡导,中国传统慈善救济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吸收了西方国家近代先进的济贫思想和实践经验,充实和扩大了慈善救济的内容与对象,使慈善事业有了近代公益事业的特征,树立了教养并重的救济理念和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富国养民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