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藏族对自然的神圣崇拜观念蕴含着朴实的生态意识,而其中的神山观念尤为突出。藏族人民受自然崇拜、灵魂崇拜、本教及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现今的神山观念。对神山的崇拜与敬畏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宗教仪轨和禁忌。这些仪轨和禁忌反过来客观地保护了藏区的生态。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藏族的神山观念对在发展中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护生态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是藏族古代文化与古老佛教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佛教的藏族化和在藏族社会的民间化的漫长过程。其中佛教的藏族化体现了古代藏族社会发展中意识形态整合的客观需要,也为其民间化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的民间化过程使藏传佛教作为体系化宗教,成为藏族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成为藏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藏传佛教传记文学名著《米拉日巴传》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藏传佛教民间化的这一历史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对正确认识宗教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舟曲藏族具有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藏学界对她的研究还很欠缺,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对舟曲藏族的婚姻习俗展开论述,在对舟曲藏族的婚姻过程进行“深描”的基础上探讨了舟曲藏族婚俗的历史、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特殊要素和现实意义,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植物与藏族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宗教对藏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综观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藏传佛教和苯教,但不论是藏传佛教,还是苯教,都与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植物成为藏族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藏族宗教信仰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五省区藏族妇女服饰览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妇女服饰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比较详细地展示了特点鲜明、风格各异的五省区藏族妇女服饰,其目的在于揭示藏族灿烂的服饰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生息繁衍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藏族传统文化。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藏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在严酷生存条件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思想。本文拟从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禁忌文化、生活习俗、民族信仰、法律条款、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等五个方面分析其中蕴含的有利于保护藏民族生存环境的因素,以期对藏民族传统文化长久不衰的内因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7.
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从文化研究学和旅游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和谐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藏族是青藏高原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珍惜爱护高原生态环境,创造了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并创造了与青藏高原文化土壤相适应的藏族习惯法文化。这种法治文化的传承距今为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质,而且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规范人们行为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尤其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以及尊崇世间一切生命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本土法治文化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各种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治建设事业等方面都将会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原藏区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不仅需要结合藏区生态的实际特点和先进的生态法理论,更需要对藏族传统生态文明进行整理和吸收。藏族传统生态文明包括藏族传统生态开发方式、民族生态习惯法、藏传佛教中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等传统伦理与行为模式。它是藏族民众与藏区生态间相互依赖、生存、发展的历史浓缩,也是藏区生态持续保护的宝贵经验。通过提炼藏族传统生态文明资源而得出的藏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不仅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汉、藏文文献,结合出土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对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了历史上党项族和藏族的密切关系;阐述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重大影响;勾勒出藏族僧人在西夏的地位以及西夏封藏族高僧为帝师的史实和重要意义;讨论了西夏和藏族文化上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印刷术和书籍装帧上的互相借鉴;介绍了西夏文献、文物中有关藏族的资料,最后论述了元明时期西夏后裔在宣扬藏传佛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牦牛与藏区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民族中普遍流行着对牦牛的崇拜。并且,从对牦牛的崇高地位、部分藏区至今残留的牦牛图腾遗存、具体史实、与图腾相关的禁忌和祭祀、图腾衰落的原因和集体无意识以及纯理论等分析中都可以看出,在古代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域里牦牛曾作为藏族先民的图腾存在过。  相似文献   

12.
中印关系中西藏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印度对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是形式上而不是实质性的承认。西藏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以及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成为某些国家向中国施加影响和压力的筹码。解决西藏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原则立场,同时应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建设和发展包括中印关系在内的良好的周边关系,从而为解决西藏问题奠定基础并提供国际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3.
民初崞县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包括服饰禁忌、饮食禁忌、居住禁忌和出行禁忌等类型。日常生活禁忌除表达"避凶趋吉"的愿望外,更具有标识角色、规范行为、维护健康、构建和谐与传播文化等诸种功能,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燕芬 《殷都学刊》2011,32(1):122-124
"猪"是两广地区主要的肉食来源,其身体部位名称中的猪舌头、猪肝和猪血都存在语言禁忌,这些禁忌相应的委婉语体现了避害的动机,更体现了趋利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家奥斯汀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把施为句分成三种: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我们借用奥斯汀的以言指事之称,认为语言中的禁忌语也是“言有所指”,指代的是客观世界中人们所避讳的事物和理念,因此被禁忌。禁忌语的“言有所指”大致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称语类、专有名词指称语类、普通名词指称语类三个类别。人们之所以禁忌这些言语,是混淆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藏族的饮食禁忌不是完全顺从宗教的行为,而是藏族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是藏族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策略。藏族饮食禁忌虽然笼罩在藏传佛教的氛围里,但其中蕴含着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善待动物、珍爱生命等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相一致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西藏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在西藏旅游业发展中,怎样通过环境伦理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观念,尊重自然的权力,尽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实现西藏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影响研究尽管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大多研究缺乏将其文化社会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关联。而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景观常常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云南藏区R村的案例表明,旅游引致的藏族生态文化景观的变迁,更多是通过对当地社区文化施予影响来实现的。在旅游发展背景下,重构藏族生态文化景观迫切需要来自规划、经营管理和社区多个层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John L.Austin,1911~1960)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把施为句分成三种: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我们从奥斯汀的学说中受到启发:禁忌语之所以成为人们的禁忌,除了"言有所指"之外,"言有所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们通过某种言语的使用而施行一种行为,这就是禁忌语"言有所为"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英汉禁忌语语用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产生、存在和延续 ,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功能。禁忌的研究和运用 ,不能脱离使用对象、环境、时间、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 ,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对比的角度 ,对英汉禁忌语的语用策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话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