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晋北一带保留着古老的殷商习俗,崇尚鬼神,"鬼"一词在人们日常会话中使用频率很高。"鬼"可以放在人的名字、称谓前,也可以和其他一些名词形成固定搭配,表示人机灵狡黠;还可以作动词的宾语,多表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后缀多构成詈词。  相似文献   

2.
段扬 《今日南国》2006,(3):36-39
河豚味美亦夺命河豚,又名鲍、东方鲀、气泡鱼,是一种暖水性海洋底栖鱼类,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存繁衍。河豚外貌丑陋,纺锤形的身体,青蛙一般暴凸的双目,肥猪一样圆鼓鼓的肚皮,背脊和腹部上侧没有鱼鳞,鱼皮或呈暗绿色,或呈灰褐色、或状若虎斑豹纹,乳白色的下腹部布满了倒勾刺。但这个怪模怪样的丑家伙,偏偏长了一身味极鲜美的好肉,  相似文献   

3.
《人生与伴侣》2006,(2):59-59
中医认为,苦味食物多具有清热解毒功能。营养学家建议,夏季常吃些苦菜、苦瓜等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热祛署、消除疲劳等作用。所以,人们常说“先苦后甜”的俗话,如常吃苦味食物其好处多多。  相似文献   

4.
长弓 《社区》2002,(1):54-55
工程师之妻突然失踪2000年6月13日晚,正在山东黄河防洪工程忙碌之中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工程师苏子义,突然接到女儿带着哭声打来的电话:“妈妈不见了,她失踪了。”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8,(9):18-19
世界上的岛屿,山谷星罗棋布,不可胜数,其中不少已被人类开发,成为热闹的旅游景点。但也有不少小岛、山谷至今充满奇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中日医药行业领域竞争中,以中国"龙虎人丹"和日本"翘胡子仁丹"为典型案例,二者长达数十年的商标争讼更是突出。日本仁丹在华销售以国货运动为转折点急剧滑坡,相反中国人丹一方面树立国货的形象,另一方面效仿日本仁丹的市场路线,充分运用广告营销来扩展市场,同时运用法律来争取商标保护,在产品质量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最终成功的占领市场。这场"虎吃人头"的竞争成为中国国货新药界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是国家力量在医药领域的展示。  相似文献   

7.
闽台两地的文化交融源远流长,手工艺的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的泉州"妆糕人",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非常受欢迎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它曾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泉州"妆糕人"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它不但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闽台民间人民所共同拥有的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小朗 《社区》2008,(23):51-52
由于气候变暖、冰山融化等因素,一些专家认为,到2100年,整个地球就将被海水淹没,变成一片汪洋。为了让100年后人类不遭受灭顶之灾,法国建筑师设计了一艘“未来版诺亚方舟”,它犹如一朵巨大的百合花盛开在海面上,可供5万人同时居住。  相似文献   

9.
“中动结构”这一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国内外学者对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Kratzer的VoiceP理论和Collins的Smuggling Approach论证汉语中以“一锅饭吃十个人”为代表的表示“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语义配置的构式也是中动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将"吃"从补充身体所需能量上升到精神生活的层面,使"吃"成为饮食主体的"知"、"情"、"意"有机统一的"外化"过程、"心态"抒发过程和精神性自由活动过程.因此,中国人是以一种诗性的目光来现照和对待"吃"的.这种对"吃"的诗性体认,不仅将"吃"变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活动,而且使"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中国人因之学会了以一种诗性的眼先看待外部世界和社会人生,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艺术--集物质与精神的价值于一体,把自己的现实人生艺术化.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所描写的吃人现象常被理解为对封建社会的直接隐喻。本文则运用免疫学与精神分析学模型,从与经典化解读不同的角度挖掘《狂人日记》对保守与改良、个人与社群间关系复杂而细致的理解。并通过综合分析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的另三篇论著,提出《狂人日记》中吃人与社群的主题与其所处的《新青年》杂志整体言论氛围相生相成。只有综合这些文章,而非单一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深意。  相似文献   

12.
鲁迅《狂人日记》中“吃人”的判断,意指的是“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这一判断,从知识学上考察,应该说,它是一种信念而不是知识。作为一种信念的“吃人”判断,如果从“认知层面的信念”来考察,无疑是存在“片面性”的;而如果从“评价层面的信念”来考察,虽然也能发现其“片面性”,但这样的片面性却是能被人接收的,不仅能被人接收,而且这种具有片面性的信念,还能被不同时期的阅读者基于不同的目的与需要发现新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一信念直到今天依然引人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的小说中不断出现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公众场所。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些场所交谈争论,传播各种信息,形成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现象。这些“公共领域”是愚人和庸众云集的地方,他们的言论既荒唐、愚昧,又残忍可怕,先驱和弱者在这里被迫害,被嘲笑,被奚落。鲁迅借此表达了他对保守、落后的社会及国民的愤怒和绝望。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酒国》是在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于"吃人"主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两篇小说中的"吃人"内涵同中有异。第一层面都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第二层面是指向象征意义上的"吃人",《狂人日记》侧重于文化文明层面的批判,《酒国》侧重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批判。两者的"吃人"都具有巨大的同化性与普适性,启蒙者形象被彻底解构,表现了改造"吃人"文化的艰难。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渴望。第三层面可作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理解。产生于20世纪的《狂人日记》和《酒国》体现的人道立场、启蒙态度、民主观念与批判精神,使之和古代的同类"吃人"题材的作品划上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15.
与诸如《女勇士》和《喜福会》那样的华裔美国文学名著不同,雷庭招的《吃碗茶》于1961年出版之初并没有引起轰动。迄今为止,美国学者往往关注它所体现的封建父权以及唐人街令人窒息的封闭社会所造成的人性扭曲,而国内学者则被它包含的“亚裔感性”、群体主义价值观以及语言特色所吸引。本文拟运用英国文化学家斯图加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对其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以及同化过程作一探讨,旨在挖掘该经典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