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杂思     
暑假闲暇,教儿背诵唐诗宋词,偶吟到韩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吟到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由勾起对清明的杂思。  相似文献   

2.
绵山奇观记     
冯骥才 《社区》2009,(5):32-33
凡是名山,必有奇观。何谓奇观,天下罕见之神奇者也。那么,深藏在三晋腹地的绵山呢?绵山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闻名于世。也许是寒食清明的名气太大,遮掩了它种种的神奇。今年清明时节,去到绵山拜谒大情大义的介子推墓,进山一看,吃了一惊,绵山竟藏龙卧虎有此绝世的奇观!  相似文献   

3.
易明 《北京纪事》2016,(6):82-84
世事无常,今年从清明到立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纠结".清明回乡,古人要做三件事,寒食、踏青、扫墓.在福建连江这个小县,这时节有几种小吃特别火,比如常见的烧饼,地方上叫"光饼",是戚继光打倭寇时的军粮.路边的推车上支个烤炉,从早到晚手脚不停,比平常要多做五六百个,忙到半夜收工.因为人们扫墓要用到这烧饼,下山以后这饼夹一块红糟糟过的熟猪肉,是甚好的寒食.  相似文献   

4.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今年4月4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清明节。清明源于夏代,原意平治。秦汉列为节气。魏晋后成为民间节日。清明自古有寒食、插柳、扫墓、踏青、斗鸡、蹴鞠、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插杨戴柳唐宋盛行。原意为“顺阳气”,民间用以招介之推母子亡魂。《永嘉县志》载,清明插柳于门,绾柳作圈缀花于其中,置小儿头上。昆明也有“清明插柳于门,儿童亦以柳为冠”的记载。宋伯仁《清明插柳》诗:“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据说唐末黄巢发动农民大起义时,规定了“戴柳”为号,取意“生机勃发”。此后,清明日…  相似文献   

5.
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宋人康节先生《春游吟》诗日:“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由此可见这个节日在古代的重要地位了。寒食节在清明前三日,上古旧俗;节日期间禁火、冷食,故又名冷节。自魏晋以来,这个节日的前一天,人们都用米粉蒸枣糕,用面蒸枣饼,插上柳枝,放在门楣之上,呼为“子推燕”。在节日这一天,人们纷纷出城上冢扫墓。寒食上冢和清明不同,民间风俗,“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冥帛于空中,谓之‘擘钱’。”节日里还有不少游乐活动,如蹴鞠(踢足球、打马球),荡秋千,斗鸡卵等,直到明清时仍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雨容易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雨意象是古代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一种艺术意象.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多用以表现江南的特定环境,表现春天这一特定季节及寒食、清明等特定时令.雨意象还容易使人产生某种特定情感和美感,雨意象还有多种比兴特征.  相似文献   

7.
兰亭会     
<正>光阴荏苒,又是一年春草绿。这不,过了寒食、清明,又到三月三日的上巳节。这一天,"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袯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魏晋时代又因为士风的变化,逐渐沾染了踏春与郊游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寒食不入日本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中国民俗传播日本的重要时期,寒食节当时已为遣唐的日本人所知,但有意识未导入日本。其原因在于寒食与日本的本土文化不相容,在于日本人关于秽的观念。在唐朝做为寒食重要内容的皇帝赐火,因为秽的妨碍,在日本很难出现;在中国给寒食带来强大生命力的扫墓之风,因与秽的观念相矛盾,同样无法影响及日本。  相似文献   

9.
初唐官方视《周礼》为寒食最初起源的“改火说”,消除了此前由“介子推说”所造成的寒食与儒家礼的对抗,不但奠定了寒食在唐代发展的合法基础,而且还带来了唐代寒食诗的兴盛。  相似文献   

10.
"清明"原指自然物象的澄澈光明,引申而为人文修养的清净明理,映现在礼乐上更成为自然与人文的共通质性,展现出"清明"意涵的多元丰富性。在历史进程中,更融摄寒食禁火与上巳修禊,相互挹注而成为清明节令群,同时具有节气与节令的双重意义。这样的发展,唐代是一个关键,以水流澄澈、万物滋长、繁花盛开、蜂飞蝶舞的大自然为舞台,有慎终追远的家族祭墓,郊游踏青的两性恋情,雅集宴聚的人际关系,乃至拔河、蹴踘、秋千等体能活动,无一不在演示着以人法天的生命伦理,尤可见传统节气与节令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辛雨 《社区》2009,(12):54-55
在清明,当夹在一人家子人当中、伴随着众多的扫墓者一起在同一时间浩浩荡荡地涌进平时安静的墓地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无所适从的感觉。面对逝去的亲人,心里有感伤和怀念,可该怎么说、怎么做呢?不好意思哭,又不好意思哭得太过……而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也会让我们的心海多少起了一些波澜。  相似文献   

12.
杨桐可以作为植物染料,寒食、清明前后以杨桐叶染饭是江南民俗。海桐是著名的观叶植物,明代将海桐、山矾混同;而在宋代,山矾另有所指。"海桐皮"其实是刺桐皮,与海桐无关。臭梧桐花期长、花序大,为著名园林花木。胡桐,即胡杨,出自西域,胡桐树脂有药用等价值。"拆桐"是后人断取柳永词而生造出来的,"拆桐花"就是泡桐花。  相似文献   

13.
清明藕合了上巳、寒食两个习俗节日的内容,从而同时兼有时令与节日两重解读意义。故不但历代题咏篇什积累甚多,而且民俗活动也名目繁杂,成为大、小传统均共同关注的节日,体现了华夏民族慎终追远的集体文化心理意识。其中特别值得注意者,则为隐藏在其中的生死智慧和人间情怀,要在透过祭祀仪式沟通生死两界,促使幽明两界皆处于相通相安的和谐化秩序状态之中,从而更好地协调世俗人伦关系,建构家族血缘情感及其社会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4.
自清代以来,学界一直认为,皇甫谧的医学著述除了《针灸甲乙经》《论寒食散方》等,尚有《依诸方撰》与《内经仓公论》两部医方著述,但经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各类文献的考证,发现《依诸方撰》与《内经仓公论》是不存在的,前者其实是他的《论寒食散方》,后者实则为其《针灸甲乙经》之代称。  相似文献   

15.
常跃强 《社区》2014,(8):16-16
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写的一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燕支雪其实就是胭脂雪。在苏东坡眼里,海棠花就像雪上搽了胭脂那样美丽,于是就给它起了一个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清明深处     
韦良秀 《中华魂》2013,(8):49-49
清明,紧挨着四月的足尖,又一次向我们走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脑海中总会滑过一些熟悉的身影。那些记忆中的留存,在这一刻更加清晰生动,只是未等我伸手牵留,心底翻腾的触痛早已顺着眼角溢出。干百年来,清明总与思念息息相关。在春回大地的清明时节,人们会很自然地怀想故去的亲人。缕缕青烟在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晕染开来,暖暖的春意和淡淡的惆怅在心中缓缓升起,这似乎是每年都要经历的清明情结。清明,是一个悲凉的词语;清明,是一个闻之断肠的节日;清明,是一个无法言语的意象。清明这一天,让你听见风声、雨声和鸟儿的歌唱,让你看见清晨的露珠、傍晚的阳光以及郊野上走过的人群。  相似文献   

17.
纸钱的发展史是从民间丧葬习俗进入到国家典礼的过程。唐代丧祭用纸钱之风兴盛,礼学家王玙遂尝试将其纳入国家典礼,但旋归失败。然而,纸钱的官方化已是大势所趋,至北宋终被列入《熙宁新式》。南宋时,纸钱使用的进一步普及,寒食清明百姓致祭开始烧纸钱。士论已相当宽松,纸钱也终于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承认。全文立足传世文献,结合考古资料对纸钱加以考察,着重从礼俗互动的角度观察纸钱跻身国家典礼的过程,并试图从社会集体意识之转变对其来源提出新说。  相似文献   

18.
生查子     
一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这首词反映出贵族生活之一斑,可能是晏几道早年的作品。词中“金鞭”二句,与韦庄《上行杯》同义:“白马玉鞭金辔。少年郎、离别容易,迢递去程千万里。“金鞭”:语本杜甫诗:“酒酣并辔金鞭垂。”“青骢马”:青白色相杂而又矫健壮实的马。“玉楼人”:语本韦庄诗:“金勤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玉楼”:指华美的楼阁,与“玉阁”义相近。“寒食”句,语本温庭筠诗:“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全词的大意是说…  相似文献   

19.
丁雅仑 《社区》2014,(14):10-11
翻看《柳如是集》,最爱的莫过于那首《西湖八绝句(其一)》: “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相似文献   

20.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清明既有为先祖扫墓添坟的庄重肃穆,又充满了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是一个富有传统特色的节日。今年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二个年头,在这个小长假里,人们在祭奠祖先、缅怀先人后,趁着小长假出门购物、踏青游玩。经济危机似乎并未影响到这个流传了2500多年的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