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凤林 《社区》2013,(19):40-40
家住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向阳街道春夏社区和平公寓的住户刘阿姨向社区居委会反映,她家隔壁的邻居王阿姨在家属院里养了几只鸡,本来院子就比较小,这样一来更显拥挤,而且王阿姨家的鸡是散养的,每天在院子里到处拉屎,大家一不小心就会踩一脚,非常晦气,现在天热了,院子里整天臭烘烘的。刘阿姨去找王阿姨协商,谁知却被对方骂作“多管闲事”,其他邻居鉴于王阿姨的蛮不讲理,也大都敢怒不敢言。  相似文献   

2.
佚名 《社区》2014,(33):52-53
67岁的刘阿姨没有子女,老伴去世后,由于退休工资较低,只能靠经常捡废品补贴家用。刘阿姨认为自己的情况应该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于是多次向社区提出申请,但因不符合低保申请标准而未通过。刘阿姨认为是社区工作人员故意欺负她、刁难她不给她办理,因此多次到街道办事处、法院等机构上访告状,成为了社区里“有名”的上访专业户。  相似文献   

3.
社区与法     
杨学友 《社区》2013,(7):53
小区内的流浪猫伤人谁担责案例:今年2月的一天傍晚,闫阿姨在小区内遛狗时,突然过来两只流浪猫与小狗打斗起来,闫阿姨急忙追赶爱犬想抱回,却不慎被其中一只流浪猫抓伤右手,到医院打疫苗和处理伤口治疗等,共花费医疗费1600余元。小区内的人都知道刘奶奶常年自费喂食这几只流浪猫。为此,闫阿姨认为,作为饲养人的刘奶奶应该对流浪猫伤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可刘  相似文献   

4.
周晓红 《社区》2013,(18):52-53
家住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鼓楼街道苍水社区的王阿姨今年65岁,50年前带着10岁的儿子与现在的丈夫杨先生再婚,儿子改姓杨,杨先生也有两个女儿。因为双方年龄相差较大,彼此相似的婚姻经历使他们格外珍惜第二次婚姻,王阿姨的用心经营和杨先生的积极配合使这个重组的大家庭其乐融融。但天有不测风云,去年3月底王阿姨的儿子杨平被查出肺癌晚期,需立即住院治疗,这个打击导致王阿姨精神崩溃,陷入绝望。  相似文献   

5.
抬头,是为了仰望那份幸福。比如,仰望中秋的那轮圆月。九月下旬,能让人记忆犹新的,除了一场欲来还休的台风,当然还有这个著名的节日——以送月饼运动为标志的中秋佳节。住在同一幢楼的刘阿姨终于忍不住告诉我一件事:她中秋前十天送出的那盒月饼,中秋前两天奇迹般地重回到自己手中——她老人家的这盒饼最初是送给吴大姐的,为了有别于他人的礼品,刘阿姨特地在包装盒内侧写上小小  相似文献   

6.
丁丁 《北京纪事》2015,(6):89-95
俗话说,"老妈抱孩子——人家的."但我的保姆赵阿姨,却一直视我如亲生儿子,并和我家维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谊. 出生后5天,赵阿姨把我抱回家 我儿时最早的记忆大约就是赵阿姨家了.赵阿姨名字叫赵香兰(化名),是家庭妇女.她的丈夫叫李汉斌(化名),在京郊一个煤矿当会计师.  相似文献   

7.
少艾 《新天地》2011,(9):29
案例:能干的周阿姨一直是家里的主心骨。上世纪80年代,她练过服装摊,挣钱为家里买了车,买了房。周阿姨平时对丈夫和女儿呵护有加,操持家里家外的事尽心又尽力。性格内向的白先生乐得省心、省力,尽管周阿姨对他管得有点严,白先生还是从心眼儿里乐于服从妻子的管理。但自从女儿小枝结婚以后,周阿姨的"轴心"地位开始动摇。女婿小杨是外地人,在结婚前,周阿姨就不喜欢这个女婿,但女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唐定县一带,人们都知道有个刘妈妈。刘妈妈真实姓名叫刘凤彩,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红嫂”。 刘妈妈从小生长在贫苦人家中,她的丈夫家境也很贫寒。为了谋生,她丈夫去江西省景德镇修铁路,因无钱治病,死于南方,无奈,她带着儿女靠借宿讨饭度日,是党把她从苦海中拯救出来。1937年,苦大仇深的她毅然决定把大儿  相似文献   

9.
极光 《新天地》2012,(1):8-9
在我家里,翁婿不睦已有几年了,我在其间受了不少夹板气。丈夫对老爸心存不满是有原因的:5年前,母亲患病去世,没过3个月,老爸就把一个姓李的老太太领进家门,李阿姨丈夫去世  相似文献   

10.
肖舒楠  吴荇 《社区》2008,(19):46-47
在北京,王女士四处奔波找保姆,可是她寻遍了北京城几乎所有家政公司,也没有找到合适人选择;“都说现在闹‘保姆荒’,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雇主太过苛刻。我们失业好多天了,却一直没有找到新雇主。”来自河北的刘阿姨说。  相似文献   

11.
薛宏莉 《社区》2013,(7):46-47
55岁的叶仁巧从苏北射阳来到江苏省无锡市打工,她住在沁园新村一社区15-1两层楼的车库内,为上千户居民看车棚已有12年了。叶仁巧的丈夫在马山打工,一个星期回家一次。身患糖尿病的她,既要看好车棚,又要上街买菜烧饭,还要治病电疗,一个人怎么也忙不过来。一人有难众邻帮。多年在一起聊天的刘小兰、高银娣、王凤英等几位热心的老阿姨看见后,都伸出了温暖的手。几位老阿姨经常为她买  相似文献   

12.
梦雨 《女人世界》2006,(7):80-81
记得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郊区一所中学任教。那时,刚满20岁的我还像个小姑娘似的很害羞。2年以后,我遇到了与我同龄的他——我现在的丈夫,那时的他还是一个大学生,经常来校找我,固执地要和我“谈朋友”。当时,一些亲朋戚友也为我介绍了几位对象,我拿不定主意。隔壁的一位阿姨看出了我的心思,询问了一些情况后说:“我看,经常来找你的这个大学生虽然出身农村,但人长得高大英俊,身体也强壮,这一点对今后的夫妻生活是很重要的。我结了两次婚,这方面深有体会……”没听她说完,我的脸已是绯红了。不过现在想起来还得好好感谢那位阿姨的良言开导。  相似文献   

13.
<正>一、研究背景失独群体属于特殊的弱势群体,亟需社会工作者介入,他们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去回应失独家庭的诉求,但其在服务过程中也陷入了一些伦理困境。本文着眼于服务过程中的伦理困境,结合笔者辅助专业社工为郑州某社区的刘阿姨提供服务的过程进行分析,探索伦理困境形成的原因并寻找可行性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季先生和李阿姨是一对老年夫妻。年轻时,不在一个地方工作,每到早期天丈夫才回来,一家人相处得其乐融融。但退休后,两人每天都在一起,却突然对对方的很多生活习惯看不惯,经常发生争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来绊”。其实,这些不足都可以通过相互礼让得到弥补,营造出美满幸福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5.
邬伟英 《社区》2014,(10):30-30
不高的个头,花白的短发,一双充满笑意的眼睛炯炯有神,未开口,笑声到,这就是凤凰苑小区居民再熟悉不过的老阿姨——谢阿姨。谢阿姨今年快70岁了,是浙江省湖州市凤凰街道滨河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在大家眼里,她就是一位住在身边的“微社工”。不管是大事、小事、易事、难事,只要让谢阿姨遇到,那就不是“闲事”。  相似文献   

16.
钱琦 《山西老年》2012,(5):55-55
刘阿姨退休后,渐渐地成了个地地道道的“保健迷”,天天早上锻炼,有空就去听健康讲座,睡前必读健康类图书,家里各种保健仪器不下10种。可听的讲座越多、看的保健书越多,刘女士越觉得困惑。  相似文献   

17.
小学五年级的夏天,我第一次见到严小禾。是和爸爸一起去的,一路上爸爸给我买了溜溜球,还有一种很奇怪的名字叫做爆炸的糖,他说要带我见一位阿姨,阿姨很漂亮、很温柔,会做很好的饭菜,他还说阿姨是爸爸的好朋友,你一定不要为难她。我拾起头,看到大片大片的云在天空绝望地飘。  相似文献   

18.
天津有一户居民,妻子下岗丈夫开出租车,生活窘迫。一次意外怀孕后妻子生下孩子,妻子对丈夫有怨气,从此以拒绝性生活惩罚丈夫,丈夫苦求无果,眼看要出轨,妻子想出“两全其美”的招数,与丈夫达成协议:丈夫如果每周交够足额的钱,就能在规定的时间与其同房。这样,一来可满足丈夫,二来激励丈夫拼命挣钱,为孩子的将来攒钱。  相似文献   

19.
杨绛 《可乐》2010,(7):21-21
昨夜,我临睡要服睡药,失手把药瓶并掉了。只听得“咯噔”一声,药瓶不见了。我想瓶子是圆形,会滚,忙下床遍寻,还用手电筒照着找,但不见踪迹,只好闹醒阿姨,问她要了睡药。我卧房门原是虚掩着的,这时却开了一大半。我把门拉上,忽见门后站着个狰狞的鬼,吓了一大跳。我认识那是魔鬼,立即镇静了。只见他斜睨着我,鄙夷地冷笑说:“到底不如你那位去世的丈夫聪明。他见了我,并没有吓一跳!”  相似文献   

20.
顾骏 《社区》2014,(12):19-19
前两天早上,经过一个摊贩云集的路边菜场,听见有嚷嚷声,一位上海老阿姨正同小贩讲道理,起因是小贩缺斤短两,多收了几块钱。大妈不依不饶,找到鱼贩一定要找补回来。鱼贩还想狡辩,可挡不住老阿姨义正词严:“侬(你)开价,我没还价,侬就勿(不)可以少分量,叠(这)个是规矩,懂伐?”众目睽睽之下,小贩乖乖掏钱,老阿姨得胜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