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教育"思想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文革"时期。它与毛泽东对新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满有很大关系。"文革"时期知识青年"再教育"思想的内涵被概括为在"三大革命"(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它是"文革"前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分水岭,使"文革"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了异化,被完全纳入了"文革"的轨道,成了"文革"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众根深蒂固的“好男不当兵”的观念。但从知识青年从军和复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青年军在抗战和建国中发挥的作用来看,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未能达到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3.
2003年12月,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专题研究组对在徐高校进行了题为“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的调查统计。此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形式。选取了徐州地区6所不同层次的大学(国家级:中国矿业大学;省级:徐州师范大学、徐州教育学院、徐州医学院、徐州工程技术学院;市级:九州学院),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085份。调查报告选取1000份作为样本总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1953年到1981年,举国上下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广泛而持久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曾经涉及全国大部分家庭,且产生过极大影响。四川是人口大省,当时隶属四川省的重庆市曾有数十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国家政策性移民的组成部分,重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重庆移民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就重庆知青的移民运动、移民前后的生存状态、知青的返城与困惑、知青的移民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60年代初10万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6.
历时20多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这场运动的起因和基本动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人口移动的角度认识这一历史现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口迁移,它对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以及移动主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方面论述了上海知识青年对新疆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1946年国民政府开始着手知识青年军的复员工作。国民政府根据知识青年从军的一系列优待条例,制定了从军知识青年复员的政策法规,并组建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国民政府给复员的青年军发放补助,对从军青年进行安置,给予复员青年军各种援助,大部分的从军知识青年得以复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陈映真作品中的红色抒情,紧贴台湾从戒严到解严的政治环境变化,经历了一个从曲折慎言到直抒胸臆的过程。为达到传递左翼信息的目的,陈映真对小说内容进行了艺术加工,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读者接受与作家创作意图之间的错位。陈映真通过社会活动弥补这种错位,是无奈之举,也是其有意而为。1970年代台湾知识青年在青年时期对陈映真的阅读,影响了他们在日后对社会的参与,这是陈映真的红色抒情在台湾当下意义的一个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10.
1960年代,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上海知识青年积极参加新疆的垦荒支边建设。上海知识青年在新疆的支援建设工作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其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垦荒支边的历史对于当今青年成长成才路向的选择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红丽 《山西老年》2013,(3):16-1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1962年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的。而它的缘起,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主要是针对当时高小毕业生升学难和城市就业难的问题,动员家居农村的青年回农村参加生产。这成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声。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全国合作化,需  相似文献   

12.
13.
自晚清以来,由西方传入的报刊杂志在近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成为时人的阅读资源,更成为他们的知识渊薮、交往渠道、生活来源,乃至模塑人生道路的有效力量。对于在思想言行上易于趋新的知识青年来说,更是与各类承载新思想新知识的报刊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或间接或直接地塑造了他们的人生样态,影响着他们的志业抉择。青年杨贤江的人生历程的个案,或恰能为清末民初以来新式读书人与报刊媒介之间愈来愈紧密的相互联系做一个有力的注脚。  相似文献   

14.
少年壮志     
1968年8月,在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之前的4个月,我自行选择了插队。我的目的地原本是山西榆次黄彩公社的贫穷山村杜家山。当时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的女红卫兵蔡立坚已在那里竖起了一杆插队的大旗,吸引了四个热血沸腾的校友“啸聚山林”。蔡立坚的事迹打动了我和几个“老初三”的红卫兵朋友,也促使我们把杜家山当作了插队目的地。当时我不到16岁,母亲反对我出走。  相似文献   

15.
“文革”初期毛泽东选择林彪为接班人,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与历史上毛泽东对林彪极其赏识有关,第二方面与“文革”前林彪已是接班人人选之一有关,第三方面与毛泽东在做最后决断时没有做到疑人不用有关。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固然是错误的,为此他要负主要责任,但没有一套科学的选人机制也是毛泽东犯下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要的是要在选拔干部的问题上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共和国的准同龄人,学者徐友渔在访谈中回顾了时代背景、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他特别回忆了"文革"中参加造反、上山下乡、阅读哲学著作及自学英语的经历,分析了"文革"中的阅读思考对日后思想道路的决定性意义。这是一篇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较有代表性的思想自传。  相似文献   

17.
张贤亮在一系列自叙传小说中创造了许多知识青年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艰难环境中忍受了种种压力,有物质层面的,也有心灵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可以说,饥饿和救赎是贯穿张贤亮小说的两大主题。张贤亮为他笔下的女性设置了双重角色———体现妻性的表层角色与体现母性、奴性的深层角色。救赎的全部实质便是作为牺牲者的女性完成或者担负着拯救男性的使命,而男性则心安理得地承受女性的侍奉。笔者通过对张贤亮小说中饥饿与救赎两大主题的剖析,试图透视知识青年深处沼泽时,无法自拔的处境和他们企图超越堕落的选择和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不能简单地认为60年前的"批俞评红"仅仅是一场"以一位老知识分子为批判目标的全国性的运动",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客观、全面、辩证地认识其内容、目的、性质,不能全盘否定其必要性和正确性。客观地认识其中的缺点和负面问题,但不能把它同"文革"等同起来,认为是"极左"的产物。应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当年的"两个小人物"发表文章的前后情况,科学地认识其文章的合理的学术"内核"。  相似文献   

19.
知识青年始终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共运史特别是近代中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以影响知识青年成长的两个重要因素——责任与理想为标识来审视知识青年成长的历史图景。在不同历史时期,知识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始终将个人使命与民族、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紧密勾连起来,一方面广泛参与社会运动以强化实践能力而承载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积极加入青年社团以深化理论认识而凝炼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20.
潘宗 《金陵瞭望》2009,(21):22-23
7月231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那么,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会有哪些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