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那七七 《社区》2008,(8):24-24
我在家老小,“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平时习惯了大事靠父母,小事找姐姐,依赖性很强,直到下乡插队。队里买了拖拉机,队长觉得知青有文化,决定让我开。我们队穷就靠冬天搞副业挣点钱,拖拉机男社员白天上山拉石头,晚上我到河套拉沙子。  相似文献   

2.
汪斋 《山西老年》2013,(9):23-23
一个冬天的早晨,大雪封门,无需出工,已经上午10点多钟了,我们几个知青贪恋被窝里的温暖,赖在床上。这时一个青年人走进我们的房间,矮矮的,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头戴当时最时髦的绿色军帽,显得英气勃勃,他进门就大声喊道:"你们好舒服呀!"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我插队所在大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他拜访的目的就是网罗知青中的文艺骨干,趁着农闲把宣传队搞起来。有些知青插队后很少出工干农活,大多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干些所谓的杂事,如当老师,当记工员,当材料员,当林场护林员等等。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插队后一直搞宣传,那时农村还在搞"红海洋",家家户户,门前门后,墙壁上都要刷标语,写口号,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文化大革命"。由于我们会写美术字,因而还被公社抽  相似文献   

3.
回想起来,尽管我们一代人青春年华绽放在那个苦乐参半的知青点,可是我还是感到无怨无悔。我插队的地方在山西晋南一个叫么里镇的河王村。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男人割麦子,女人坐月子”.说麦收是件苦差事,所以一到收麦子的时候,队上不是给我们吃“白龙过海”(就是一大碗白开水里泡着白面馍,碗沿上放着两根筷子),就是吃炸油饼。村子邻近陕西,民风很是有些秦川习俗。  相似文献   

4.
正1969年年底,我在闽北山区插队,1970年7月第一次参加"双抢"。"双抢"中,知青编成一个小组,上午割稻子,下午插秧。我们割好稻子打成谷子,已经临近中午,体力也严重透支,还得忍着饥饿顶着烈日,挑起一百多斤的稻谷,从狭窄的田埂上颤颤悠悠地挑回去。按规定稻谷必须挑到晒谷场称重按量计工分,否  相似文献   

5.
青春无悔     
王娟 《社区》2012,(35):32-32
西双版纳,对不少上了年纪的上海人而言,是远在西南边陲的第二故乡,更是魂牵梦萦的青春记忆。数年前,一部名叫《孽债》的电视剧,不知勾起了多少上海人难忘的知青情结。在知青下乡40余年后,我这个上海人也有幸趁着青春年华到西双版纳挂职锻炼,实地体验西双版纳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作为知青的后代(我母亲当年是去北方插队的知青).寻觅着当年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往昔岁月,感受着他们如今的安稳和遥念。  相似文献   

6.
征稿启事     
《山西老年》2014,(1):30-30
本刊自开设“知青岁月”栏闷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为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本刊从今年起将扩大该栏目板面,诚请省内外老知青将自己(或他人)在插队过程中的各类故事(最好配劳动和生活的照片)投递给本刊,同时大量征集知青时期的各种照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电子邮箱地址:sxln_wscl@126.com),我们将择优刊登,稿酬从优:  相似文献   

7.
梁恕俭 《社区》2009,(20):59-59
看到妻买的麦黄杏,下意识翻了翻日历,发现明天就“芒种”了.赶紧给母亲打个电话.才知道老家连一棵麦子都没种——地大半转包出去了——只留了两亩菜园。我的家乡在山东的最南部,虽属沂蒙却不算山区,土地还算肥沃。麦收时节,金浪翻滚,人欢马叫。15年前,每到此时,农村的学校就放麦假了.因为割麦子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收获。割麦子讲究一个“抢”字,  相似文献   

8.
放暑假,我跟着父亲下田割麦子。到了地头,父亲说,这就是我们家的麦田。我说,这么一大片都是啊?啥时能收完呀?父亲笑笑说,你还没有动手,怎么知道不会很快收完呢?于是我们动手割麦子,一刀一刀,一把一把。太阳升高了,气温上来了。腰痛腿酸,口干舌燥,汗流浃背,麦芒刺臂……那种感觉,真是刻骨铭心!我忍不住望着眼前的麦浪,一声叹息。父亲忙来劝我,害怕了?不要总是站起身来看。集中注意力,一点一点地割!我不再胡思乱想,埋下头来,专心致志对付眼前的麦子。有一段时间,竟然忘了累。下午约摸四点的时候,那片麦子全部割完。父亲抹了把脸上的汗珠,轻松…  相似文献   

9.
编读     
参加完海南的创意农业大会,在去往广州的海航航班上偶遇《云端·新华航空》,碰巧这一期杂志有关于我们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报道。我们这些常年脚踏泥土的人显然某种程度上具有浪漫主义情怀,这一期《云端》中关于上山下乡的报道让我们重新回忆那段历史,也让我们再次审视我们回归乡土的自我认知。我父母是下乡知青,也结合于那段插队的时光,而我也再次遵循着父母的足迹,先是洋插队、现在又土插队。总之,觉得自己这辈子难以再离开土地,当我在云端  相似文献   

10.
1968年底,我们湖南省长沙市零陵县国营前进公社被改为地区五七干校。1964年、1965年下放到前进公社的600多位长沙知青被再次下放,县里将我们分散安置到全县一些偏僻的小山村插队落户。我们四队20多名男女知  相似文献   

11.
火头军三忆     
《新天地》2007,(1)
初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不到16岁。虽经历了艰苦的武装拉练、修战备公路以及上山伐木,但真正压力大的事儿还是在炊事班。“酱油”比起插队,我们兵团知青吃饱不发愁。一般是中午馒头,早晚  相似文献   

12.
冒险吃面饼     
有句俗话叫冒死吃河豚,我没有这个体验,但在下乡插队时,我们与队里的知青却有过一次冒险吃面饼的难忘经历。1968年,我下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中和公社中和大队的姜家沟村。转年开春以后,天气真是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长得格外好。看着那一片片金色的麦田,村里的老乡和知青们都十分高兴,老  相似文献   

13.
郝竞存,1949年生于北京。现为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一级美术师。1968年在知青插队中落户山西吕梁山区务农。1985年,调往中国摄影家协会任美术编辑。曾任中、日、韩三国BESETO美术中国本部秘书长。长期从事油画、版画创作,  相似文献   

14.
知青张致远     
龙运宏 《中国农村》2007,(11):45-47
19岁照顾遗孀和孩子 1970年,张致远到南江竹岭公社大湾大队3小队插队的时候,队里便空前绝后地有了一个城里人。队里为他在山梁上建起了两间知青屋,紧挨着社员余清海的家。余清海比张致远大12岁,他和妻子胡秀云自然成了张致远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吃了一条蛇     
汪汶 《山西老年》2014,(9):16-17
1969年,我作为一个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乡下的日子很苦,劳作一年有时竟填不饱肚子,对肉食油水更是渴望。村里的百姓还能养口猪,交售之后返一部分供自己食用,而我们知青不会也没有泔水喂猪,自然一年四季无肉可吃。队里每年每人分不到一斤菜籽油,平时我们轻易舍不得吃.  相似文献   

16.
●情窦初开暗偷鞋1968年秋天,我们从杭州出发,来到吉林一个叫桃花沟的村庄插队。知青队伍中有个男孩叫戴文奇,父母是有名的越剧演员,1957年"反右"时被揪了出来,说他们是"封建余孽","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唱赞歌"。因为父母的问题,戴文奇吃了不少苦。  相似文献   

17.
我叫董玲玲,妈妈是1968年插队的知青。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于1996年6月我们陆续返京,因人生地不熟、文化水平低、不爱说话等原因,面试时经常失败,家里姐妹多,都没有正式的工作,生活十分困难。 街道居委会知道我家的情况,先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长子岚水公社工作时,正好有八九十位天津知青在该公社插队,分布在岚水、周村、王家圪倒三个村。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特殊的生活圈中,我们交往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留下了可贵的记忆,至今想起来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呈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9.
1975年8月18日,为迎接太原市体委的检查,我插队所在的清徐县王答公社5000多人云集在村里学校的操场上,举办"群众体育活动汇报表演"。我们知青"农大"的队伍正排在后面等待着入场,公社一位副书记急忙找到我,让我立即到主席台上去做大会现场广播。  相似文献   

20.
我插队的那些年,正赶上全国上下都在批林批孔。我们这些从城里来的从小就当红卫兵、红小兵的知识青年自是不能例外,而且还要在生产队里当先锋,歇息下来的所有开会学习,几乎都是我们知青带头口诛笔伐。批林,对我们这些偏远乡村的小青年,不可能了解多少“亲密战友”和“接班人”篡党夺权的罪行,只能把两千多年前的孔老二按报上讲的批上一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