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下午3点,朋友告诉陈光标说.“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楼房成了一片废墟,有不少人埋在废墟下。”他很震惊,当即通知原本要去北京、天津、山西拆迁的60台重型机械车开往四川去抗震救人。他自己匆匆收拾一下行李,也会同几个朋友开车向灾区奔去。14日,他的60台重型机械车一到达灾区,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语文课应该十分重视语言因素的教学。 先看看一些学生运用语言的情况。有这么一位中学生,奶奶死了,家里正在办丧事,他回到家里同父亲谈道:“爸爸,奶奶死了,放在家里,出来进去难闻死了。是埋呢,还是烧呢?我看不如烧了算了。”且不说这位学生从道义上对自己朝夕相处、养育有恩的奶奶,应具就怎样的道德感情,只说这位学生这番话的遣词造句、语言运用方面就有很多不妥之处。比如把奶奶的逝世说成“死”,奶奶灵柩的停放说成“放”,督促爸爸尽快办理后事说成“出来进去难闻死了”,建议其处理方式说成“埋了”、“烧了”,最后竟用“不如……算了”表示自己的看法,似乎在处置一件废弃物品一般。如此语言的运用,看出这位学生对待  相似文献   

3.
北京太偏远     
张心阳 《社区》2011,(17):60-60
贾平凹受邀到四川二郎镇采风,清晨在镇子里溜达,遇到一位老者,于是攀谈起来。老者说他有两个儿子都在酒厂工作,还有一个女儿在北京,他在北京住了一个月刚回来。贾平凹说:“北京多好啊.怎么不在北京多住些日子。”老者说:“北京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相似文献   

4.
梅巧玲的家世之谜 梅巧玲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寓所名"景和堂",故又称"景和堂主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剧学的书,说梅慧仙就是梅巧玲.有个绰号,因为他长得胖,所以又叫胖巧玲.梅慧仙小的时候很贫穷,关于他的家世,说法不一.传统的说法,梅慧仙的父亲叫梅天材,是泰州的一个雕刻艺人.还有一说,大文学家潘光旦写的《中国伶人血缘史》中提到,梅巧玲的父亲叫梅鸿浩,不是小作坊艺人,是怀宁县的知县,死了以后,家道中落.不管是梅天材也好,还是梅鸿浩也好,现在没有结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请了上海的戏剧史专家翁思再,翁思再在讲的时候,说梅巧玲的父亲是梅鸿浩,做过安徽怀宁县的知县,他的说法和潘光旦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不管是梅鸿浩也好,梅天材也好,最后的死,都是葬在江苏泰州.因此关于他是哪儿的人,现在基本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江苏泰州人.在梅巧玲父亲死后,梅巧玲又去往何处?又有两种说法,一说他的母亲颜氏带着梅巧玲,还有另外两个弟弟来到了苏州.由于生活无着,就卖给了江姓人,江姓人对他们不好,最后江姓人又把他转卖给苏州福盛班的班主叫杨三喜的.他的母亲颜氏最后一人返回泰州,终是贫病而死,两个弟弟下落不明.  相似文献   

5.
关于衍太太     
鲁迅在1926年10月7日写《父亲的病》中,是这样描述他父亲即将咽气时的情状: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相似文献   

6.
祥子 《山西老年》2012,(10):24-24
1951年3月24日,《解放日报》第三版底部不起眼的地方刊出一则《寻人启事》:“张静泉(人亚)一九三二年后无音讯,见报速来信,知者请告。”这是经历战乱后一位父亲对离散亲人的苦苦寻觅。20多年前,他的儿子张静泉从上海悄悄回到浙江镇海老家,对他叮咛再三,并交托给他一个大包裹。这是父子最后一次相见。几天后,父亲对外佯称“不肖二儿子静泉长期在外杳无音信,恐怕早已死了”,随后在山上修了一座墓穴,葬了一个空棺,埋进这个包裹。老人家从此一人独守着秘密。  相似文献   

7.
有个民间故事,叫作雪中埋不住死孩子。说的是有位人家大姑娘生子,为了掩人耳目,家人把孩子掐死连夜埋葬。可是外面冰天雪地,无处藏匿,家人自作聪明将孩死孩子深深埋在雪堆里。待到春天冰雪消融,死孩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相似文献   

8.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庄佩金 《可乐》2010,(7):27-27
我在芬兰留学期间,结识了好友雷默。他在首都赫尔辛基政府供职。一周前,他约我到他乡下的老家,喝他父亲酿制的葡萄酒。到了约定的这天,他抱歉地对我说:“今天是公务员考试的日子,能否在考场外等我两个小时?”我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0.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并在各方面都尽力表现很好。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台湾少年,他出生在很偏远的山区。小时候,他每天随父亲、兄长在椰风蕉雨中挥汗如雨,忍饥挨饿,在田间地头不辞劳苦地辛勤劳作。初中时,他有两个超越凡人的梦想:一是当个作家,二是去埃及。这两个梦想便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有一次,他看埃及地图出了神,忘了给父亲烧水,愤怒的父亲给了他一记耳光,并喝斥他说:"我保证你这辈子也  相似文献   

12.
想父亲     
阎连科 《社区》2002,(4):54-55
我的父亲有15年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了。埋他的那堆黄土前的柳树都已经很粗了。不知道他这15年想我没有,想他的儿女和母亲没有,倘若想了,又都想些啥,可见我,  相似文献   

13.
鲁鄄 《新天地》2016,(7):38-39
分别时,父亲少有地动了感情。他满足地说:“孩子,爹的心愿实现了,就是死也没啥遗憾了!”父亲的话,让我瞬间泪奔--  相似文献   

14.
林业凯 《新少年》2012,(Z1):60-61
"千年老妖"是他给自己起的外号。其实他才13岁,为什么就叫"千年老妖"呢?原因当然很多了。这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是班里的尖子生。可在生活中,他却总觉得自己很孤独,常常愁眉不展。他父亲在外地打工,数月才能回家一次,每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家里日子一直过得很苦。母亲总是不停抱怨,只要他一犯错,妈妈就哭个没完,边哭边唠叨,说自己命苦,日子过得差,孩子也不懂事……他听不得哭声,幼小的心灵却时常被哭声所笼罩。于是他很消沉。  相似文献   

15.
他即将大学毕业,一直渴望拥有一辆跑车。于是,他跟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随着毕业典礼的临近,他期待着父亲给他—个惊喜。终于,在毕业典礼的那天早晨,父亲把他叫到自己的书房,告诉他,自己是多么爱他,为有  相似文献   

16.
幽默与笑话     
《老友》2006,(9)
准确部位母亲说:孩子不听话,是该打,可是你不应该老是拧他的耳朵,这样会让他致残的。父亲问:那拧哪里呢?母亲说:应该打他的屁股,那是块死肉。父亲反对道:你真糊涂,屁股也能听得进话吗?(杨刚)  相似文献   

17.
那段日子,我一直生活在事业失败的阴影里。什么是阴影?一日,父亲似乎有意问我。阴影,不就是给人忧郁、压抑和恐惧,给人灰心和绝望的阴暗吗?阴影也是一种光明。父亲说。阴影怎么是一种光明呢?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     
《社区》2011,(14):30-30
一天,一个牧师走向他的办公室,他发现教会的院子里有一只死骡子。他叫来了警察,想把这只死骡子转交警方处理,但是警察对他说需要找卫生部门来处理.就让牧师去找卫生部门。卫生部门的经理说:“未经市长批示不能动这只骡子。”  相似文献   

19.
发展即自由     
当经济学家森小时候在花园内玩耍时,一个贫穷的穆斯林打零工者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这个浑身是血的男人说,他被这个多半是印度教徒的社区里的暴徒用刀砍伤了。当时只有10岁的森给他拿来水,森的父亲赶紧把他送往医院。这人在死前说,他妻子曾警告他别进入敌对社区,但因为家人没有吃的,他必须接受能找到的任何工作。森说:“这一经历是令我震惊的,他的经济‘不自由’的不利结果证明是死亡。”  相似文献   

20.
匡衡读书     
西汉时,东海承(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有户姓匡的人家,户主叫匡山,他的妻子名叫李青。李青是个孤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12岁的时候,母亲也得了重病,临咽气的头一天晚上,告诉李青一件事,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的女儿叫兰花儿,她带着随从到东海承打猎,因为误吃了一种有毒的水果,兰花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