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装商标词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传统的或外来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服装商标词在文化上的相异性和共享性,使我们能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更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努力地创造我国先进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2.
从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地域视角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准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深入理解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为古代各政权认可并极力推动、普及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世文化,记载着中华传统的辉煌与骄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3.
薛冰 《金陵瞭望》2007,(11):61-62
2005年.我和几位朋友,在深入探讨南京城市文化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清凉山文化”(或称“虎踞文化”)的概念。提出这个新概念,并不是为了取代别的什么概念。人文范畴是一个积累的范畴,每一种新成分都是对这一范畴的丰富和充实。就南京而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空间范畴产生的文化成果,都是建设南京文化这座恢宏大厦的砖瓦。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持续推进,多元文化场域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在多元文化场域下,传统文化场域与主流文化场域、现代文化场域、域外文化场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明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文化、域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人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机械、片面、静止地认识传统文化与其他三者间的关系,破坏了多元文化场域共生共荣的格局,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影响了国人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唯有厘清关涉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三大关系,纠正其中的思想偏向,化解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场域的分歧,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彰显时代风采,成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5.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现代文化建设,需要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区别“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于把握文化传统的精髓,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传统的“传”与“变”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前提。使传统服从现实、更新传统是解决现实与文化传统的矛盾,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本途径。现代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文化的再创造,既不是抛弃传统,也不是照搬传统,而是融汇古今,再塑现代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事件     
01 “收藏寻城记”文化论坛全面启动 近日北京匡时携手雅昌艺术网,隆重推出“收藏寻城记”系列文化论坛.并在全国十大城市共同展开公开征集等活动,共启收藏文化地理发现之旅。该活动旨在寻找每个城市的地方文化与收藏传统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收藏提供更深入、更前沿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凤秧歌”是山西省原平市西镇乡北贾村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历经300多年的兴衰演变至今仍活跃在民间舞台上.它不仅道具独特,表演时男角刚柔相济、洒脱大方,女角扭捏妩媚、颇具美感,在山西乃至全国独树一帜,而且特殊的产生背景和生存环境使得“凤秧歌”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舞蹈文化和民俗文化.通过对“凤秧歌”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引起学人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正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境遇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改善老年人生存境遇的追求,“孝”文化建设就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孝”文化建设乃老龄社会中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仍然需要“孝”文化作为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以人为本”的代际和谐也需要“孝”文化的支撑。“孝”文化建设的不要误解或曲解或简单地肯定传统“孝”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理解传统“孝”文化。在和谐文化背景下建设“孝”文化,要以“孝道派”与“孝治派”作为解读传统“孝”文化的一个落脚点.摈弃政治价值的专制和愚孝,抛弃迂腐陈旧的理念和繁文缛节,用西方“博爱”思想启发人们,“孝”文化不仅仅存在家庭伦理文化中,还可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从而在提倡平等、提倡正义的社会中扩展孝的影响范围,并使其得以可持续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以广阔的农村为成长和斗争的舞台,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农村传统文化对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或积极或消极的深远影响。党建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农村传统文化:既要特别警惕农村传统文化的糟粕对党建文化的不良影响,又要深入挖掘、吸收农村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党建文化。  相似文献   

10.
论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是一种特殊的美学形态,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系统考察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积极作用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洗礼、积淀和互补融合,凝结成中华民族精神。古代两千多年的私学教育有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现代民办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文化中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积极因素,塑造学生修己爱人,乐观、奋斗,正视科技的文化人格。这是广东白云学院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研究结论。为此该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主题的多种活动,成立白云儒学堂,有计划举办白云传统文化文化大讲堂,积极支持传统文化文化的实用性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素质教育和以党建为特色的思想教育,以”2+1”为特色的实践教学构成人才培养之“白云模式”。  相似文献   

12.
苏南文化强市战略是苏南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分析了文化强市、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战略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苏南文化强市战略制定的特色和各市战略实施的共性,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布局、文化产业的宏观布局和文化对外贸易的海外布局三个方面分析了苏南文化强市战略布局,最后提出了苏南地区文化强市战略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静 《21世纪》2000,(2):12-12
长期以来我们所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二是传统文化在现代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是一个现实问题,不管持有哪种观点,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为现代化服务,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我们首先必须要问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指的是什么?对于近代人来说,传统文化是他们生活于其中,沉淀于其内心的结构之中,与其融为一体的东西,因而当近代中国面对西方的挑战,国人先是从器物层面反思,进而深入到制度层面,最后挖掘到文化层面以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时,对…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整体论思想方法未曾考虑现代语境中文化形态衍变问题.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之点在于从分析文化内部的层面性结构入手,考察现代化或市场经济对这种层面性结构中现实性文化和理想性文化之间关系的改变作用,从而揭示出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同命运和创新文化形态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全球化文化语境下,重新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契机已经成熟。无论从现代文化主体的深层心理结构、“五四”以来“盲目西化”的不尽人意还是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重审传统文化都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然而,回溯传统并不意味抱守残缺,而是在现代视野中重新理解“传统”的内涵,使优化和升华后的“现代民族传统文化”能为现代民族文学建设和文化复兴提供保障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玉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发使用玉,把它作为美好事物或美好品德的象征,于是围绕玉也就产生了一种玉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因此,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也在元杂剧中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的渗入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对儒家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游牧民族的主观意识对儒家传统“礼”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天,是多民族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潮汕文化在近代潮汕社会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有力推动下,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为近代潮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和理论指引,推进了潮汕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给汕头文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必须确立文化兴汕的意识,继承和弘扬潮汕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结构,构建现代文化体系,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把汕头建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转型与重建,说到底都是民族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五四时期经历了以摧毁作为民族文化主流的儒家为前提的文化重建过程,这在世界文化史中是极为特殊的。五四文化先驱们不自觉地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激烈地批判了儒家传统,但没有阻止儒家传统以深层文化结构参与现代文化的重建过程。由于五四文化重建主体处于西方文化与民族传统的两难境地,使得文化重建的正负价值都很显明。  相似文献   

20.
数词语言蕴涵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某种思想或观点的象征或表现。数字语言的运用反映出一个民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语言心理。针对中周汉民族偏爱三的习俗,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探寻数词“三”在东方语言内部蕴涵着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