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友》2003,(5)
1990年10月,打工汉郑书明创办了一家资助穷困学生的旅馆,免费吃、住,还兼任旅馆教师,教如何做人,批改作业。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爱心旅馆"。12年来,旅馆先后住过近百名小客人,郑书明12年如一日的破天荒义举震惊重庆和北京,原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亲切接见这位打工硬汉,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  相似文献   

2.
带钱谈恋爱     
朋友的女儿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他这个做父亲的自然非常高兴。开学时父亲送女儿去北京,到学校后得知,和她同寝室的3位同学中,一位是贫困生,家里每月只给生活费200元,一位父亲是老板,每月生活费千元以上,还有一位叫纹纹的,父母也是工薪族,每月家里给600元。班里大多数同学家里也都给这些。于是,他就把女儿的生活费锁定在这个数字上。  相似文献   

3.
希罗出生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市的一个贫困家庭。她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希罗14岁那年,继父带着一个比她大两岁的男孩走进了她的家。继父是个酒鬼,每当喝了酒之后,就会打希罗。那个大她两岁的男孩子成了家里的宝贝,家里所有好吃的,如果他不允许,希罗是一丁点儿也吃不到的。更可气的是,他经常在家里惹祸,然后把罪名全都加到无辜的希罗头上。在家里希罗受尽了欺负,在学校里,也常有同学欺负她。  相似文献   

4.
源泽 《社区》2009,(24):5-5
前两天,儿子有点儿感冒咳嗽,笔者先在家里的小药箱里,找了点“小药”给他吃。过了一天,咳嗽依然未见好转,且有加剧之势。由于笔者刚搬到现在住的地方不久,便在楼下询问了一位戴红袖章的阿姨,她告诉笔者附近就有一家比较大的社区医院。  相似文献   

5.
一个"量力而行、相时而动"的图霸之君——郑庄公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历来对郑庄公多有讥评责难,这中间无疑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偏见。实际上,郑庄公是春秋初年一位具有相当成熟的政治眼光和治国才能的杰出人物,他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并体现着春秋初叶这一变革过渡时期的历史风貌;也正因为如此,郑庄公成为了《左传》作者正面肯定的对象。这不仅符合郑庄公的实际,而且也表现了《左传》作者作为一位具有进步历史观的历史家的眼光与卓识。  相似文献   

6.
一副眼镜     
王涛 《社区》2005,(24):51-51
我从邮局领回一个包裹。是我的一个搞地质的学生寄来的,里面放着一副由树根雕饰而成的眼镜。我心中一动,这么多年了,他还记着那件小事?20多年前,我在一所城市中学任教。他来自农村,在学校住读。高一他的成绩在班上拔尖,但高二下学期,我发现他的成绩有所下降,别的任课老师也这样反映。我找他谈过几次: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或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总是低着头,红着脸,嗫嚅着说不出什么话。后来我问了一位和他接近的同学,才知最近他总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响他做笔记。我请一位医生给他检查了一下视力,果然近视已到300度了。我考虑了几天。他家…  相似文献   

7.
最美的声音     
上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位家住在齐齐哈尔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在大城市,生活条件也不错,怎么不安电话呢?那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一次,趁他不在,我们赶紧从他枕头底下找出了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听,听了很久也听不出个啥。我们很纳闷: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磁带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谁报的案     
《阅读与作文》2009,(3):57-57
一天傍晚,某公司经理A独坐在家里,他的朋友B打来电话,两个人刚说了几句话,突然A家的门铃响起来.  相似文献   

9.
陈新 《北京纪事》2011,(4):58-61
“粉丝”姜文拜访偶像马识途2008年7月初的一天,正在练着书法的马识途突然听到家里电话响了起来。电话是四川省作协办公室一位秘书打来的,秘书在电话中告诉他说,如果他同意,姜文将于第二天前来拜访他。  相似文献   

10.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这一成语,人们用它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履”(lǚ)是鞋的意思。“郑人”是指郑国人。传说从前有个郑国人,他打算到集市上去买双鞋。郑人先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大小,做了一个尺码。因为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码忘在了家里。郑人来到集市上,找到了卖鞋的地方。他正要买鞋却找不到尺码了,心想大概是忘在家里了。于是他就对卖鞋的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取来尺码再买吧!”说完,就急急忙忙往家里跑。郑人匆匆忙忙跑回家,找到了尺码,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上。可是,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忙乎…  相似文献   

11.
家林在朋友圈里是公认的“忽悠老婆大王”,每每朋友相聚,他把丁荟忽悠得上了天,还不留痕迹,惹得朋友的媳妇们一个劲骂自己的老公不是东西,朋友们则骂家林不是个东西,而丁荟则搂着家林说:“谁再说我老公坏话,我跟他急。”瞧,就是这么一对恩爱夫妻,在家里却经常PK。  相似文献   

12.
何厚源 《今日南国》2008,(20):43-44
张明是容县石寨镇的一位农民。周一至周六,他在容县经济开发区的一间电子厂工作。周六下午下班后,他便搭乘班车回家,干一天家里的农活。张明在厂里上班一个月收入1300元左右。而家里的农活也能顾得上,不像几年前漂泊异乡打工那样身心疲惫,因而脸上总是挂满喜悦和满足。  相似文献   

13.
一次单位聚餐中,两位男同事谈到他们各自的老婆。陈说,他的老婆特糊涂,整天大大咧咧,他工资多少她都不知道,家里存折上的数字也记不清。他要是想存私房钱。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可他没那习惯,没有需要,更没有必要。有一次,他老婆的初恋男友找到他们家,想和她叙叙旧,可他老婆愣是糊涂得没认出人家。  相似文献   

14.
渴望成功     
冯琼普 《可乐》2010,(6):72-73
斯宾塞是一位见解独到的经济学家。每个周未,他都会在电视台讲解理财之道,很受观众欢迎。 一天晚上,斯宾塞正在公司加班,妻子蔓莉突然打来电话,说家里出了急事,让他马上回家。  相似文献   

15.
梦碎班会     
我一直以“零食大王”自居,我的雅号——“大口香”。我的名言:“三餐可少,零食不可免,宁可做个‘饱死鬼’,但愿口里常流香”。 向来,我家里吃,学校也吃:下课公开吃,上课偷着吃;有钱的时候,拽拽的买着吃,没钱的时候,借钱买来吃;最无奈是自己穷得叮当响,又借不到一个子儿时,不过也别急,可以向同学们讨着吃。总之,我的小嘴是一天嚼到晚,从没有停歇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可乐》2009,(1)
在没写出《白鹿原》之前,陈忠实只是个农民,住在西安郊区灞河乡。一天,他带着读初中的女儿到一家小饭馆吃饭。他为女儿要了一碗羊肉泡馍,自己却只能吃家里烙的干饼子。服务员破例为他盛了一碗羊肉汤。陈忠实舍不得吃,把汤  相似文献   

17.
何竞 《百姓生活》2008,(11):19-19
"文革"后期,和妻子谈恋爱并未感到她有多少优点,但因为她喜欢吃父亲做的南瓜汤,最终她成了我的妻子。在和妻子认识之前,我谈过一位女友,当我把想约她来家里的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兴奋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他又特意托人打电话给我,询问她喜欢吃什么,我说随便就  相似文献   

18.
贺福年 《社区》2008,(10):16-17
有着20年党龄的党员谢建国曾是一家纺织厂的厂长,退休后,他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的一名“安康通”助老服务员。“安康通”具有紧急呼叫、居家生活、信息咨询三大功能,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电子保姆”。谢建国就是这个“电子保姆”的保姆,他管理着502只“安康通”。每天一早,他带着工具包,戴上胸卡,骑上自行车开始一天的工作。他到了小区先去居委会告知今天要到哪几家走访,然后到前一天已预约好的用户家里,套上塑料鞋套检查“安康通”设备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公司很忙,但他每周至少要抽空回一次父母家,看望两位老人。每次到家门口他并不敲门,也不急着摁门铃,而是站在门口往家里打电话。通常,打电话的时候,家里电话铃响一声  相似文献   

20.
他生于台湾高雄旗山。他的祖先来自福建漳州,来到台南旗山定居后世代务农,他14岁之前都在农村生活。他家里一共有1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孩子多,家里的生活极其困难,在他的记忆中,他们兄弟姐妹从来没有吃过饱饭。除了过年,平常吃饭每个孩子碗里只能盛三分之一,吃完就没有了,孩子端起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吐一口唾液进去,拌一拌,这样吃得就比较安心,否则碗里的饭眨眼就被哥哥姐姐拿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