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传媒与司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2种价值的冲突与契合。为了平衡媒体与法院的关系,美国的新闻制度与理念构造筑就了西方传统英美法系的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模式,针对中国目前传媒与法院的紧张关系,借鉴国外立法,合理构建中国特色的传媒与司法的契合机制,从而促进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在中国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更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传媒自由、司法公正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自由、司法公正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司法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和核心,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司法公正,以实现司法有效解决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司法公正不会天然形成,它需要一系列条件,传媒自由对于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3.
“媒体审判”这一现象已遭到司法界人士的口诛笔伐.法律工作者痛恨传媒,认为其影响司法的独立审判,认为其对神圣的法律进行亵渎.不管怎样,传媒的力量是不容轻视的,民众对社会最直接的感知就是来自媒体.但司法公正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被媒体绑架的.作为一个时代的发音人,媒体人是不该禁受如此多的责难与非议.传媒与司法应该逐步形成一个相互平行独立,互助互益的运营模式,司法界应该通过传媒的力量,达到普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司法的公开与公正需要传媒的报道和监督,传媒的新闻自由需要法律来保障。当新闻自由僭越了监督底线,传媒通过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形成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到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司法程序时,传媒对司法的冲击也就随之产生。传媒对司法的冲击在一些典型的司法案件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例如,“药家鑫案”“夏俊峰案”“李天一案”等。传媒对司法产生冲击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传媒占据了报道司法案件的优先发言权之位置;二是传媒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并不中立;三是传媒推动司法进程的现实作用使公众更为认同。只有化解传媒对司法的冲击,建立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更有利于我国良好司法环境的形成。为此,一是要准确定位传媒在司法中的作用;二是传媒工作者应坚持职业操守、增强法制观念、坚守司法底线;三是司法机关应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及时、充分地公开案件进展情况;四是司法机关只能在法律框架内考量民意,而不能为民意或传媒所左右。  相似文献   

5.
公众和传媒有权利监督司法,促进司法公正实现,但是针对司法裁判活动的舆论监督必须确立其正当性,即以司法权力运用失当作为逻辑起点,否则这种行为很可能超越权利的范畴,沦为违法的举动,而忽视逻辑起点,单纯强调言论自由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存在瑕疵的.正确把握舆论监督司法的逻辑起点,对于促进舆论监督司法的实践活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避免在此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观念、机制、监督、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实现司法公正的条件和途径。指出:更新观念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基;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运行机制;加强监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队伍建设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条件。文章认为,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制度将对我国的司法改革发生重大的影响,"公平、透明、独立和统一"已成为我们司法改革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7.
审判独立无疑是司法改革进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所在.为了保障司法公正实现社会正义,审判必须独立,但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对审判权实施监督不仅有充分的理论基础,而且我国目前的法官队伍现状、司法腐败现象、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现状构成了对审判权实施监督的实证依据.因此,在逐渐提升审判权地位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其的监督.  相似文献   

8.
认为媒体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在分析英国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英国在保持司法公正与媒体监督的实践经验及相关规约等进行了阐释,并对中国在司法实践中面对此类问题的处理原则与方法进行了比较,试图探寻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也符合普遍司法理性的理论方法与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媒体对司法机关及其活动的监督存在"双刃剑"的作用,即它既可以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也可能会妨碍司法独立.本文透过大众传媒在报道法制新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时与司法活动冲突的现象,从理论、实践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冲突的原因,并从制度约束层面探索使二者达到平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第四种权力     
在人们对传媒监督热切期望的今天,传媒对司法的监督正被搞得热火朝天:不光司法机关内部要求,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政务公开”,也有明确倡导新闻监督(等同传媒监督)的意蕴;而且传媒本身也主动出击,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再就是今天的因特网也闻风而至,总之凡是传媒几乎都与法律沾了边,或以图、或以文、或以声、或者几者并茂,各显神通。  相似文献   

11.
在媒体与司法的冲突趋于频繁和激烈的情况下,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推动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合力,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对媒体监督司法进行必要的限制并且确定司法保护舆论监督的原则,是寻求新闻自由价值与司法独立价值之间平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传媒在信息传递与沟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司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保障,其实质在于通过诉辩双方(或原被告双方)提供的信息重构案件事实,并根据这一事实认定,结合法律规定与基本法理进行法律适用。而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经过传媒的报道或渲染,其事实本身可能发生扭曲,该事件承载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异,司法与传媒之间的勾连也就不可避免。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因为传统的变迁和现代性的演进,传媒对司法产生的影响也愈加深刻。  相似文献   

13.
论新闻监督与司法尊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迈进,法制新闻报道愈来愈成为各类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更是广大受众爱看、爱读、爱听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法制新闻报道中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以及新闻审判、法制新闻娱乐化等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对这类现象的特点及争议性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就法制新闻报道如何既充分实现舆论监督,又严格尊重司法尊严、实现新闻报道与司法工作之间的平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显示出法制新闻报道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司法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核心环节,建设和完善中国的司法体制必须以当代中国社会特质为基点。社会的司法变革、完善是不同力量之间的不断互动和不断选择的过程。能动司法为当代中国司法界的热门议题,对之需要从乡土社会、伦理传统、法治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需要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特质、全面理解当代中国司法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探讨。能动司法与民众的司法期待和司法需求基本相契合,根植于中国固有社会的司法传统,但是能否成为中国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的核心内涵,尚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实行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司法活动逐步对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开放。一方面,新闻媒体增强对司法活动的关注和报道是一种可喜趋向,体现了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并进而体现了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可以起到促进司法改革、减少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量的新闻报道及公众舆论,可能对司法机关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舆论的导向和社会的压力可能影响司法人员独立地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断,社会舆论的过于关注可能妨碍司法权的独立行使。有鉴于此,文章试图从媒体与司法关系的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平正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始终是司法的价值诉求。司法独立和司法受制都是保证司法公正的两个重要方面,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语境下应有不同的重点。考量当今中国的司法现状,观照司法权力的天然属性,只有加强司法权力的监控,才能确保包容性增长理念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宪法司法化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对宪法司法化的学者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可以通过宪政立法的方式将公民的宪法权利具体化,用这些具体法律去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实现,因而从根本上看不需要宪法规范的直接司法适用;二是宪法规范只是行为规则,不是裁判规则,不具备可司法性。对这两点,我不表赞成。首先,公民的某些宪法权利不可能也不需要用宪政立法的方式具体化,因此宪政立法虽然重要,但不可能替代宪法司法化的价值;其次,宪法中虽然有一些纲领性权利规范不具有可司法性,但多数宪法规范既是行为规则,又是裁判规则,具有可司法性。当然,就宪法司法化的具体操作而言,在受案机关上,出于对法治成本的考虑,可以利用现行普通法院系统,而不必另行设立宪法法院专司违宪诉讼案件;在受案范围上,只宜受理具体行为违宪案件,而不应行使对立法的合宪性的审查权和对国家机关权力争议的审查权;在受案程序上,可以适用民事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程序、行政处罚前置等程序,而不必单独设立一套宪法案件的司法诉讼程序;在宪法解释上,应依据经验法则限制在常识范围内,不应作扩大或者限制解释。  相似文献   

18.
媒介权力与司法监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因其传播的工具性资本而拥有一种软权力得以与其他社会权力相抗衡。我国的大众传媒作为党政喉舌和舆论工具,带有更大的权力效力,从而能够对司法进行有效监督。媒介利用掌握的传播"话语权",并通过"议程设置"、"把关人"等运行机制,对权力对象的活动实行监控。媒介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其合理的监督有助于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及透明度;而监控不当与超载越权则会影响司法公正。我们应该保证司法和媒介在体制上的独立,以实现媒介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