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视域下中国绘画批评的现代探寻之路。以中西比较的视角,结合个案考察,在对"中西融合""传统演进"两条路径展开详细探究的基础上对中西绘画美学思想的差异性进行论证。在"中西融合"这条路径的论述中主要以融西方写实表现手法入中国传统绘画的徐悲鸿、将西方现代表现手法与中国民间美术形式相结合的林风眠等为例;在"传统演进"的论述中则主要考察了提高传统画地位的陈师曾、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等画家的实践及其绘画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2.
陈晓伟 《中州学刊》2006,(2):241-244
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中西方古典绘画在美学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古典绘画一直专注于写实传统,这种传统成为西方古典绘画与电影的契合点,因此可以说电影与西方古典绘画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绘画长期以来形成了写意的传统,这种传统造成了中国古典绘画与电影本体的抵牾。但中国电影创作者在不断的挖掘和探索中,采用镜语转换、空间转换、意境表现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古典绘画在中国电影中的转换,创造出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电影视觉风格。  相似文献   

3.
周颖 《重庆社会科学》2022,(12):117-127
《画史会要》是明代少有的纪传体绘画通史,记载了从有画之初的三皇五帝时期至明代的画家传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古代绘画的发展脉络,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但《画史会要》的作者自清代起便有两种说法,一为朱谋垔,一为金赉,学界对此至今未有定论。二人身份地位悬殊,朱谋垔为出身天潢贵胄的明代宗室,而金赉则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由于人的写作思想、写作目的等总是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势必导致其著作中反映的思想内容,喜好倾向有所不同。故而,对《画史会要》的作者进行考辨,既是为了去伪存真,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作者所属群体的绘画成就及思想倾向,是十分必要的工作。通过校勘《画史会要》几个版本中的异文部分,我们发现朱谋垔为本书最初的编纂者,而非一些学者所谓的抄袭者。另一方面,考察书籍中文本的编排方式以及叙述策略,亦能够帮助我们确定《画史会要》作者的身份是明宗室的事实。所以《画史会要》的作者为明宗室朱谋垔所作这一结论应当是较为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支宇 《天府新论》2011,(3):137-142
郭严隶的长篇小说《锁沙》通过传奇化的小说人物、理想化的生活世界和多元化的叙述策略,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塞北草原三代"浪漫英雄",描绘了诸多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天真意象",从而成功地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克服草原沙漠化和人性荒野化的时代颂歌。从弗莱的"原型批评"角度看,《锁沙》在中国当代文学界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它超越了传统的革命现实主义写作,也超越了1990年代以来的欲望现实主义写作和反讽美学,是一部当代小说"传奇现实主义"的代表性文本。  相似文献   

5.
在美学视野下,古道"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世界传播美学思想的重要桥梁。丝路瓷器是中国美学思想传播至西方各国的重要载体,海上丝路的发展给丝路瓷器美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在世界各国对中国瓷器的迷恋与仿制过程中,蕴含在中国瓷器中的生活美、艺术美与科学美等美学思想也悄然传播至世界各地。尤其是17—18世纪瓷器美学所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对西方"洛可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丝路瓷器的输出史实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向西方的传播史,它见证了古代中国美学的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6.
五月上旬,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在莆田市召开第五次年会,讨论了中西美学史上文艺美学问题.现综述如下:一、儒道与中国传统艺术(绘画)一种意见认为,儒道所强化的理性思想集中体现为本论("天道")、认识论("闻道")和实践理性的统一.画家以"仁"兼济天下",又以"逍遥"独善其身",在个体精神上是统一的.因而,中国绘画既接受了儒家的效用观念,又主张绘画最后表现  相似文献   

7.
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艺审美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哲学化美学.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气韵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观念,出现较晚,于六朝时期形成.然而,任何美学观念和形态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遂表现为历史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的孕育过程中,文化条件的赋予,与之相关的美学范畴的逐步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的积淀,是气韵美学范畴产生的因素.它先成活于绘画理论,进而植根于文学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9.
对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一种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13.
尽管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思想是邓以蛰融贯中西的"他山之石",但中国传统画学思想对邓以蛰艺术美学观的形成有着根本的构成性作用。其中,尤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邓以蛰的影响最大。邓以蛰在"书画同源"、绘画"六法"之先后主从关系以及"气韵生动"等问题上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张彦远的观点,并在史论结合——"画史即画学"的视野和方法基础之上做出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源自《历代名画记》的理论从绘画起源、创作技法(用笔)及最高理想等层面为邓以蛰以"心画"为核心的美学体系的建立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国绘画史,绘画理论;西方绘画史,绘画作品等各个方面为例阐述了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体系,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宗教的重要影响。论证了中西方绘画与宗教之间是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何世剑  喻琴 《天府新论》2006,(3):146-150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质性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其标志有四一是"丽"在诗论视野中得到了深化;二是"丽"在词论视野中得到了拓展;三是"丽"在曲论视野中得到了多方面争辩;四是"丽"在小说理论批评视野中得到持续论述,并且"丽"在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理论视野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析,见出"丽"在此期走向升格.  相似文献   

17.
悟妙与审美--中国传统美学中心范畴的选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宝春 《江淮论坛》2003,(4):143-145
"妙"和"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两者之中"妙"高于"美","妙"超越了"美","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主要范畴都与它相关.悟妙是中国传统美学主要的精神活动和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自然、人生与艺术的相通点,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融合儒家、佛家思想而逐渐形成的,它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屈指可数的批评家,茅盾建构了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批评模式,即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并重的"历史—美学"批评模式,将文学批评视为"运动着的美学".此种批评模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深刻影响,应认真总结其经验,并予以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晚生代"的出现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重大事件。它作为一个新生的小说创作群体,以创作主体独立的生存姿态、新异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而备受关注。围绕"晚生代"命名之争所引发的对当代文学群体美学变迁的考察,由"晚生代"的存在方式对中国当代文学现状所产生的撞击,和晚生代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可能生成的美学意义,都将丰富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人间词话》中的批评术语分为传统的批评术语、外来的批评术语和王国维自己创造的批评术语三类。通过对这三类批评术语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概括 ,揭示出这些批评术语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传统的 ,但是却融进了一些西方的文学、美学观念 ,因此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批评 ,体现出由古代向现代转换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