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地股份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农地流转制度存在着产权残缺和相关立法不完善的制度缺陷,通过比较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模式,探讨农地股份制模式的制度优势,说明农地股份制应是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地制度是由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及其实施机制构成的,农地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地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农地外在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农地内在制度应用的灵活性与外在制度应用的确定性;农地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实施的差异性。如果人为设计的外在制度不能适应内在制度的要求,则外在制度的效率会下降,我们设计的农地外在制度要能够有效实施,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农地外在制度能够与内在制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是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地股份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学界对农地股份制改革的研究也主要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对象,而对于我国西南地区在农地股份制改革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明显不足。地理条件和区位特征的不同决定了西南地区的农地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应在适度借鉴东部地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西南地区农地股份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具体而言,包括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配套措施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地制度改革由来已久,在追求最大制度绩效的前提下,众多的专家曾经尝试了不同的制度方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革观点。关于农地制度改革的种种观点都应从动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静态的经济运行体制去考虑,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和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方便与否,因为土地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只有适应于发展的阶段和实际运行的体制,即土地制度供给的功能符合制度需求,才能成为一种有效和交易成本较低的运行制度。  相似文献   

5.
人地比例高是我国台湾与大陆农业资源的共同特征。因此 ,制约人们对有限农地资源使用方式选择的农地制度安排 ,在影响两岸农地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中 ,始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以 194 9年为起点 ,台湾与大陆由于经济制度不同 ,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农地制度改革途径 ,并且 ,各自的农地制度安排也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与客观经济规律运作中展示了利弊。对两岸历经 50年的农地制度改革绩效与弊端进行比较与分析 ,作为农地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小农经济发展之借鉴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地产权政策选择的关键是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兼顾,这是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制度保证。为此,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明晰农地使用权的产权界定,建立以村为基础、乡统筹的农地产权制度,强化和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二是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地配置效率;三是构建新的农地法律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提出了农地制度改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指出,严重困扰中国政府和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个根本原因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本文根据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现有农地制度的弊端,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农地私有化改革的学术主张,并分别从农地产权的稳定性、流动性、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及其社会保险功能四个方面,对农地私有化的预期效果做出了初步判断。本文最后回答了本方案可能受到的各种质疑,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是农地流转的前提,而承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并运用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合理地价的理论依据。把土地作为一种金融性资产、建立股份合作制是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的两种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地制度作为转型期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改革思路在理论界存在巨大分歧,本文结合产权理论,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对现行农地制度以及农地私有化作出了理论分析.指出在转型期的中国,农地制度作为一项契约,其外部环境的非完全竞争性将是中国社会在较长时期内的固有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形式的农地制度存在自身无法避免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1.
深化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不足,是"三农"问题久治不愈的症结所在。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能够克服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弊端。作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学术界对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对当前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问题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小岗精神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体现为穷则思变的图强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无畏无惧的担当精神、勇于探索的试错精神、坚持真理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为农村改革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原动力。小岗村实行农业“大包干”,拉开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引领了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在“大包干”基础上构建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是小岗精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乡村振兴必须建基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是整个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在多种改革方案中,实行农村土地“三元制”的所有权糊度改革模式是可行的。该“三元制”方案内容为: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应属农民私人所有;耕地应属集体所有;城郊地应属国家所有;“四荒地”应允许私人所有;其它农村土地可进行因地稍宜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介绍"大包干"是小岗村农民在生存环境胁迫下的首创基础上,阐述了中共十一届三全会审时度势,把农民的首创上升为农村改革的方向;在介绍城市国有土地改革成功的基础上,论述了冲破农村建设用地改革盲点,显化和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沉睡资产的必要性。据此,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解读,认为深化农地经营制度改革切忌急于求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走综合改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深入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对推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较为系统的剖析,并围绕“效益”、“社保”和“配套制度”三个核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大扶农力度,改进扶农方式,确保耕地经营效益;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促进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向资本功能的转化;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壁垒,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相关基础研究,规范农村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面。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聚集与土地问题之间的深层矛盾日益显现,土地征用中的利益失衡现象十分突出。为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土地收益权一次性买断机制,执行乡镇企业产权中土地资产的分割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强城镇化过程中农地流转的保障制度建设,成为城镇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土地法律制度的建设,形成了限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等土地制度,而且对土地买卖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通过系统梳理自秦统一后封建社会土地法律制度的演替过程,分析其特征,认为封建社会存在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种土地所有制且互相转化,“均田”“限田”与“兼并”在整个封建社会循环往复;不触及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根本的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当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兼顾公平与效率,统筹土地多功能特性及其优先顺序,防止过度资本化挤占土地的生产、生态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流转是当前我国学界和决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通过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流转现有三种实践模式优、缺点的分析研究,得出当下可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为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出了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现实障碍和法律困境,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是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制度创新。通过对农村土地信托、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农村土地抵押三种现阶段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的主要路径进行梳理比较,指出现行法律限制、土地产权主体模糊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是抑制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局部地区的改革试点经验,从法律保障、基础制度、抵押制度和风险补偿等方面提出推动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地所有权归属集体以来,产权拆分及农民产权份额的扩大和强化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然而,理论上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却在农地流转的推动成效方面呈现时段上的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演进,改革对农地流转的正面作用渐衰,甚至表现出对农地流转的抑制。为解释理论与现实的偏差,聚焦改革路径的形成逻辑,重点阐述了改革历程及改革对农地配置的影响成效,提炼出改革成效不足的系统性成因。研究认为,产权理论的引入为确定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的改革经验为决策层延续产权赋予式改革提升了信心,规模经营路线的确立加强了坚持并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后,农地产权制度朝着扩大集体成员权能的方向不断推进,却在现阶段表现出抑制农地流转并冲击农地承包权稳定性的负面影响。〖JP2〗对此,构建了涵盖政策有效性、农地多功能性以及中央决策层认知调整在内的解释框架。认为在追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扩大集体成员的土地权能并不可取,增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统”的作用并以社会保障弥补农户对农地的非生产性寄托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