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人们对政治文化问题非常感兴趣,原因是政治文化在社会政治和社会精神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诸如社会生活和人们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就是这种作用的具体表现."政治文化"这一范畴表现为政治与文化的结合,它们是通过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积极的政治行为来实现的.分析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重要的是确定个人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在四年前开启了一项全新研究,首次将民众如何对党派形成具体印象的过程机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是该系叶·鲍·舍斯托帕尔教授所带领研究团队在近年来所完成的社会调研报告,集中讨论了俄罗斯民众对于国内几大政党的"政治印象",并简要分析了影响这一印象产生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政治的分析不能从国家开始,而应该追溯其最基本的社会依据。从人以个体形式存在于社会这一事实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来寻求政治的源起和实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活动包含两个不可分离的方面:一是权威机构确立和执行统一规则的活动;二是共同体的民众参与和影响权威机构确立与执行规则的活动。通过这两个过程实现不同利益诉求基础上的秩序与发展。人类政治活动中始终存在两种相互影响和制衡的力量,一是权力的力量;二是民众的力量;人类政治发展存在权力化与民主化的交替和博弈,从中生发出政治法治化诉求: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作者从五个方面阐明了这一变化,即从以身份社会指标转化为以非身份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中心群体与边缘群体关系的变化,新社会阶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贾玉娇 《社会》2009,29(6):173-188
美国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以往的社会分层概念体系所不能准确把握的一类群体,即底层群体,他们的本质特征在于与主流社会的就业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相断裂。威尔逊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特征,将聚居区底层群体的形成归因为经济社会体系的结构性转型,颠覆了制度性底层的传统观点,并提出通过形成政治联盟,制定普遍性政策,运用隐秘议程的政治策略建构对底层群体有效的管理机制。本文在借鉴威尔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孙立平的“断裂”论,探析中国底层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命题昭示人们 :努力改善政治生活是人类必须不懈追求的基本目标。政治设计就是人类为解决政治社会中所面临的难题或优化社会建构而做出的政治努力。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秦德君博士 33.9万字的学术论著《政治设计研究———对一种历史政治现象之解读》 ,对政治设计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做了相当深入、系统的研究 ,是迄今所见到的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 ,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 ,开创了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视点。其学术意义在于 :1.从政治学角度解读政治设计 ,梳理和归纳出政治设计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类型 ,…  相似文献   

7.
王振亚 《唐都学刊》2011,27(3):117-118
人类社会的政治存在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治意识,人类社会的政治意识随着人类社会政治存在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政治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政治意识的历史发展,先后经历了心理型政治意识和思想型政治意识两个历史阶段,从而进到了人类社会政治意识的逻辑层面,亦即形成了逻辑化、系统化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8.
翁宗奕  董玉整 《探求》2000,(Z1):50-51
科技迅猛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社会进步的方向和人类生存的形式,这是现时代极其重要的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通过帮助人们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使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创造性的互动,既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又使社会的文明氛围不断提升。要实现这个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依……  相似文献   

9.
胡大平 《求是学刊》2004,31(1):20-26
作为一种左派话语,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民主政治规划实际上是通过阿尔都塞和拉康等人的"反本质主义"逻辑把客观的"社会"存在改写成一种主观的话语空间而形成的价值立场,在其中政治的对抗性基础变成一种与社会条件无涉的个体对抗,政治本身变成一种霸权斗争(即话语争夺的斗争).正是这一原因,这种政治规划彻底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分、阶级斗争等核心理论.文章从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直接背景及其理论逻辑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语言学转向,指出它是西方左派摆脱自身危机的一种伦理突围.  相似文献   

10.
曹妍 《社科纵横》2013,(1):157-158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表达渠道,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也偏低,微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由于微博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健全,自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针对我国当前微博政治参与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引导、监督,这对于我国形成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1):66-70
马克思政治哲学是在批判旧政治哲学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政治哲学的理论特质。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以历史主义为方法论,以超越应当的逻辑为立论之基,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二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性,具有批判性和实践性。三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以人类解放为最高价值诉求,以无产阶级革命为实现方式,具有人民性和革命性。这三大理论特质是相互联系、内在会通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特质的明析,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定位,对深入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政治共识更大程度上是通过执政党来推动的,执政党通过党政资源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自身的政治共识转化为全社会的政治共识。这种政治共识形成了支配性的政治话语体系,为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合法性支持与充分的政治保障。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渐次形成了一股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它极端强调平民的价值观,即从平民的立场审视公共政策,强烈批判主流的政治话语,反对国家本位主义与精英主义价值观。网络民粹主义形成了与主流政治话语权相抗衡的独立话语权,蚕食并解构着传统的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13.
区分两个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国家与社会在组织、机制上的分离,现实政治生活中形成了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特征的两个群体——政治决策集团和政治外围集团。这两个群体对作为一般对象的国家和政治系统,以及这个系统的输入对象、输出对象、对象自身四方面在认知、情感和评价上均有不同的表现。本文从个体具有理性的前提出发,对这两个群体的政治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度及其运作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国清 《求是学刊》2002,29(5):45-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三维空间。它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政治整合、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三个坐标构成三个平面 :即政治整合与家庭本位的组合构成社会的自然化 ,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伦理本体化 ,政治整合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精英集团“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这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没有时间性的文化 ,它物化为精神父亲型的专制统治和封闭性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5.
陈世 《社科纵横》2007,24(4):117-118
王莽以实现"内圣外王"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这种政治理想的形成和社会现实是密切相关的.他作为西汉皇室的外戚,深刻认识到"内圣外王"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性;西汉时期新的政治信仰的出现也为他形成理想提供了历史背景;而西汉社会存在的弊端,激发了王莽作为儒者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他的政治理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6):8-12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资源,是多学科关注的对象。罗伯特·帕特南创造性地把社会资本范畴引入了民主政治的研究中,为理解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维度。在这一维度下,社会资本中所包含的信任、社会关系网络和规范都能从不同层面对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促成民主政治的良性运行。鉴于此,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应该构建现代社会资本,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正视我国目前现代社会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遵循"抓住根本、政府引导、结合实际"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现代社会资本,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试析天皇在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政 《日本研究》2003,(3):70-76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天生具有政治意识,人的政治意识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形成。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生命个体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进而成为政治人的过程。而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是政治存在并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确切地讲,政治社会化意味着个人通过学习和经验,修得相关社会的政治文化内容,即那些在社会中被普遍认可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态度以及行动样式,进而形成自己政治意识的的持续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每个人  相似文献   

18.
侯俊丹 《社会》2014,34(3):61-91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帝国的冲击不仅体现在财政税收、人口、土地关系等社会结构要素上,更重要的是人心与世风之变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民情基础。这一世风丕变特别体现在:地方为应对太平军冲击而进行的军事化运动中伴生的失范型暴力,是以“任侠之气”的精神伦理作为军事动员的内在组织原则而导致的后果。“侠气”这一精神伦理以“力”的无限扩张为法则,与传统帝国政治结构中的宗法、乡礼、师道以及凝结在地权上的依附关系形成巨大张力,由此造成军事化组织与国家政治的背离。“力”的无限扩张法则打碎了帝国政治所依赖的身份与等级结构,导致了夷平化的社会形态出现,从而对传统政治治理构成挑战,并最终召唤了用现代革命的方式推进政治和社会变迁的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治结构是混同的。政治结构混同是指前现代社会中功能弥散型的社会政治结构承担两个或多个异质社会政治功能的政治系统结构状态。它既是结构的混同,也是功能的混同,表现为社会结构与政治结构的混同和政治系统内部结构的混同两种情况。政治结构混同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政治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资产阶级政治科学的形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政治科学和“新兴”政治科学:现代政治学的形成过程在现代西方文献中,“政治科学”这个概念首先是用来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设立)的一个专门学科。政治科学包含对权力的社会结构、政治影响、政治行为和政治方向公众舆论的经验研究和政治形势的预测,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