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宪法经过四次修正.四次修宪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成功经验,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历程,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四次修宪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宪五十周年。纵观五十年来的修宪历程,宪法中指导思想、非公有制经济、私有财产权和社会保障制度四个方面的时代变迁,充分展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十五年中国修宪实录自1978年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三部宪法至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四部宪法(即!982年宪法)的修正案整整15年,大法五次修改,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轨迹.第一次,1979年7月...  相似文献   

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或宪政发展就是对宪法进行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修正,修宪必须兼顾到宪法的至上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我国的宪政建设曾经走过了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1982年立宪和此后的三次修宪,我国的宪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宪法中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科学地认定,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5.
翟明煜 《南都学坛》2022,42(1):70-75
中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确保中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为"八二宪法"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法制基础,而"八二宪法"也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宪法,在宪法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构等宪法规范中,都鲜明地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八二宪法"历经五次修改,主要的目的就是将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写入宪法.在宪法的保障下,坚定"四个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宪法的实施过程中,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修宪模式的竞争性主张,其中,渐进式修宪模式与一次修宪模式之间的观点争锋尤为激烈.渐进式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宪法修改的有限度理论;一次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宪法修改无限制论.中国近六十年来的宪法变迁实践显示,宪法修改的许多原则性或者根本性问题仍然无法在当今中国形成共识,宪法修改仍然必须面对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多元与价值重构.宪法修改的核心功能已经从传统的“限制政府权力”范式转移为国家价值多元化时代的“社会共识的整合”范式.为此,采用折中的以宪法修改限制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阶段式修宪模式将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修宪模式的一种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宪法经过四次修宪后,有关私有财产权保障规范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宪法上私有财产权保障规范方面完美无缺。本文试从应然的角度反思我国私有财产权保障的不足之处,并就我国实际提出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宪法学界多年以来一直都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制定过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但是,无论从权威机关确认的变迁形式,还是从程序、内容和名称来考察和分析,1975年,1978年和1982年三次大的宪法变迁,其性质都是修改宪法,而不是制定新的宪法.共和国宪法史上,只制定过一部宪法,而不是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经过1982年修订的1954年宪法.我国每次修宪之前,都是由中共中央提出宪法修改的建议,这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宪法惯例,虽然在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它符合宪法精神和原则,因而是合宪的.为保障修宪程序的正当性和明确性,这一宪法惯例应当成文化,法治化.1954年制宪过程中移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宪法,在当时是一种必然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历史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与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部分,也是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特征和保障。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提出建立革命法制,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宪法法律至上",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建设日益重视。研究这一历程,具体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概念、历史经验的承传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发展等方面入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靠保障,宪法法律至上是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行为准则。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展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0.
所论现行宪法系指1982年颁布实施的宪法;所谓修改即指对现行宪法的部分修改。具体而言,是对现行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内容、相关背景及有关修宪的探讨争鸣的评述。本文试图对现行宪法修改状况作一简要概述,从而分析现行宪法和四次修正案对我国当代法冶或宪政进程的贡献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现行宪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大法李就小华人比共和国现行宪法,是指包括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二日与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第五届五次、第七届一次和第八届一次全门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分别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叫...  相似文献   

12.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修宪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宪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也是导致我国宪法频繁修改 ,进而影响宪法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探究该模式的局限性及完善措施 ,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制度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14.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的"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改动是我党对社会主义中国化问题认识深化在宪法中的准确表述,标志着一种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这一原则,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又将它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着重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四个方面论述了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是宪法和宪政的宗旨和精髓。与前三次修宪相比,本次修宪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加强和完善了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制度。本次修宪有五条关涉公民权利宪法保障问题的加强和完善:尊重和保护人权、私有财产权的保护、社会保障制度、紧急状态以及土地征用制度,本文具体分析了其原因、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牛晔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次明确地确认了这...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精神完善现行宪法,建议,鲜明记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明确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紧密结合;正式确认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完整指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切实健全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规定;继续修改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具体提法。  相似文献   

19.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它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和体现,以宪法形式确认了党执政地位的合宪性和合法性,为宪法将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20.
当下对于"五四宪法"历史地位的定位和描述混淆不清。通过对"五四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文本的比较分析,研究"五四宪法"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认为"五四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不是制宪而是修宪,其历史地位不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应当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