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边城>描绘了一个原生状态下美丽的边城荼峒,那里有优美、宁静、和谐的自然生态;有端庄、古朴、俗美的民居民俗;有厚重、质朴、纯真的民风民情.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湘西乡土味和乡土情,展示了生态意义上的自然美、民俗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2.
文学家的个人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家的作品中都会有所呈现。在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家中,沈从文的经历是相当奇特的。从湘西的懵懂少年到北京的漂泊最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这样的经历在其作品中同样有所呈现。  相似文献   

3.
文学家的个人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家的作品中都会有所呈现.在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家中,沈从文的经历是相当奇特的.从湘西的懵懂少年到北京的漂泊最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这样的经历在其作品中同样有所呈现.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月下小景》逐日神话的生态意蕴包含四个方面:1.人类的贪欲必将受到惩罚,具毁灭性;2.大自然的公正普爱与不争,具神性;3.生态系统中人的非唯一性、日月对人类的非独有性,具系统性;4.“日月”与人类“心”神的联袂与对话,具互动性。这些意蕴具有超越性的生态启示与价值,并为重新解读他的文本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超脱》是一部融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一部存在主义影片,通过一位代课老师的生命故事,揭示出教师、学校、社会、家庭乃至生命的困境,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解读,以期对中国教育者、受教育者或管理者些许启示,影片表明,通过阅读,可以给与受教育者以灵魂涤荡与警醒,找寻自我、回归自我、重塑自我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性的回归,最后,作者提出走出教育之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钰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212-213
易卜生的代表性戏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五四后中国女性解放的符号人物——娜拉.鲁迅在19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悲观回答.两年之后,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将他理解的答案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展现一个"造人"神话的破灭.而胡适,作为易卜生主义的首倡者,1919年3月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戏剧《终身大事》,描写一个看似开放民主实则有多重思想桎梏的家庭,并通过主人公的成功逃离展示了争取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提出了易卜生主义就是真正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剖析.从这两部同一时期发表的小说与戏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胡适和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7.
张华 《民族论坛》2007,(8):42-43
沈从文是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有个性、有影响的批评家。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极力维护文学独立、自由、纯正的品格,同时也强调文学对民族品德重造的社会作用,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以文学代替经典。  相似文献   

8.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中国读者对于它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变形记》的解读,旨在指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盲目、冷漠,并进一步发掘作品深厚无尽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毕飞宇选取人文关怀精神这样一个新的创作态度,从勘探女性生存的角度来构建小说时,潜意识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的态度更多的是通过男性社会性别的优势,居高临下地对女性进行着充满霸权的精神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10.
白草 《回族研究》2003,(4):88-92
《野草》和《故事新编》是张承志最喜爱的鲁迅的两部作品。尽管张承志没有专文讨论这两部作品,但在他的散文或学术随笔中,曾多处涉及。张承志的解读或阐释包含有三种因素:第一,个人真实、深切的体验;第二,回到鲁迅作品原点;第三,研究鲁迅作品的参照即不变的世相和不平的世间。这是对鲁迅作品生命力的一种积极延续。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菜园》和萧红的《汾河的圆月》都从普通小家庭入手,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与心灵创伤,描写了无情战争中的人间大爱,二者创造的苦难世界既有同质也有异质,比较二者苦难书写的同与异有利于推进对这两部小说的情感特质的研究,从而建立起沈从文与萧红小说创作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湘西》作为沈从文重要的散文作品集,其文学价值不可否认,但笔者认为《湘西》发表的最初效果也应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因为作品发表能及时满足受众对湘西信息的需求,即具有时效性,而作者客观的写作态度与文集真实的内容和时代针对性,又使其具有客观真实性及重大的时代意义。而这些都使《湘西》具备了一般新闻作品的基本素质,足以证明其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生存和死亡总是余华小说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活着》还是新作《文城》,在生死问题上均体现了余华对生命意识和态度的思考.《活着》中凸显的是"生存即是意义"的价值取向,而《文城》中更多表达的则是生命、精神价值,这样的变化,体现的是余华对生命哲学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他和他的作品<春潮>.  相似文献   

16.
王茹 《中国民族博览》2016,(18):202-203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想体系.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卓越的人道主义者.以人文主义的视角解读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塑造的各个角色,透过这些角色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金钱和友谊的冲突和对抗,从而探索莎士比亚时代所处的历史转换时期的人文道德特点.  相似文献   

17.
乔昊阳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86-188+195
《尼克尔男孩》(The Nickel Boys,2019)是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1969—)继《地下铁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2017)后,再度斩获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该小说聚焦美国吉姆·克劳时期一所存在真实原型的工读学校——尼克尔学校,将矛头指向了伪善且充满隐性暴力的吉姆·克劳法。作者充分赋予历史真实以文学想象,创造性戏仿历史,揭露了这所恐怖学堂蓄奴制之本质;同时,借吉姆·克劳政治隐喻美国当今社会图景,批判了当今畸形、分裂之现状。  相似文献   

18.
电影《十二公民》自上映以来深受好评,该影片一举夺得第9届罗马国际电影节、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奖项.定名为《十二公民》不仅是为了强调,更有一种讽刺意味掺杂其中.电影通过讲述十二个陪审员对案件的不同看法以及探究过程来反映当今社会的真实情况,以及人们对于认识、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真实反映,给观众以反思.  相似文献   

19.
《唐传奇》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是一部研究唐代女性生存状况的短篇小说集,《谢小娥传》更是被编入正史《新唐书》.我们在唐传奇各篇章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与儒释道相关的内容.笔者尝试从儒释道角度出发,分析讨论谢小娥复仇过程中的行为、意识及旁人态度,以揭示儒释道三教对唐代女性生存状况的影响,批评儒释道三教对唐代女性的束缚与压迫,导...  相似文献   

20.
霍达笔下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个承载着作家独特人生、审美理想的文学化的形象世界,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文学形象世界的意义,成为一个具有象征化的符号世界,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来走进这个充满悲剧意义的穆斯林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