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输性及运输性工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输性是产品的固有属性和设计属性。产品、运输条件及运输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运用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运输性对机动性及寿命周期费用的影响,研究了影响产品运输性的因素,结果表明提高产品运输性的最佳时机是在研制阶段。运输性工程即是在产品研制过程中,明确运输性要求,进行运输性设计和分析,权衡各种设计方案,实施运输性试验,评估运输性指标,通过反复迭代,改进产品或产品系统,以实现产品与运输条件及运输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2.
联合运输是在能源危机、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约束下的一种理想运输模式。在对1935年以来的95篇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联合运输的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及归类,并从联合运输的市场范围、集散运输优化、枢纽选择、运输方式选择、运输链管理及联合运输规划与政策等6个方面对联合运输研究内容、方法及结论进行阐述和分析。最后,提出联合运输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范围,并对联合运输的发展前景做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3.
运输决策影响着供应链,并影响着供应链中的库存决策和设施决策。运输在物流供应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输也成为供应链中耗费最多的部分。根据运输决策制定流程图,分析研究了运输决策中相关运输绩效参数的识别、运输方式及承运商的选择、供应链中运输网络的设计以及运输路线和行程安排的优化算法。  相似文献   

4.
运输单证新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航运国家立法和国际海事立法对运输单证的调整,昭示了运输单证重要的演进历程和变迁规律。运输单证生成于承运人或履约人缔结的运输合同环节,故而决定了运输单证的实质在于运输单证是运输合同的证明或运输合同本身或者货物收据。运输单证的可转让性在向商人提供交易便捷的同时,又迫使承运人承担了额外的风险或附加义务。平衡可转让运输单证所生成的风险,创建运输单证的双轨制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性的模式。这种运输单证双轨制的运行,决定了废除提单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运输业已从单纯强调数量供给逐步发展到关注运输系统综合性、复杂性的阶段,运输教育必须适应这一社会需要。为应对复杂运输系统的挑战,维持和提升运输系统的竞争力,美国于1987年启动了高校运输中心项目。项目强调多学科交叉思路在运输研究与教育中的作用,是美国在运输研究与教育领域战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运输教育中学科交叉思路的必要性和意义,介绍美国高校运输中心项目的设计思路,并采用大都市运输研究中心和具体运输教育项目两个层次的示例来展示美国在运输领域开展学科交叉教育的思路和做法,为我国运输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运输化理论将经济发展中的运输化过程分为前运输化、运输化和后运输化三个阶段,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以运输需求为耦合的交链点,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为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在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呈现出弱需求与弱支持、强需求与支持、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的阶段特征。以相关数据进行的量化实例分析一方面支持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另一方面启示区域交通运输在发展后期应着重准备应对完整运输化和后运输化阶段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7.
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分析运输供需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将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重新界定为能被消费者感受到的、以运输过程为主体的、系统描述运输供给品质的指标体系。提出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由可达性、时效性、技术经济保障、经济性以及舒适性5个方面构成,并重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加以量化描述。鉴于运输供给具有鲜明的异质性,提出了区分不同类型运输需求(价格敏感型、品质敏感型和基本运输需求)、揭示运输供需关系和采用分类预测法预测运输需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道路运输实施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是我国运输管理发展的趋势.本文在分析道路旅客运输线路经营权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运输线路市场准入管理的市场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在运输包装的实际应用问题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般赋权图上的运输包装问题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将运输包装问题转化为赋权完全二部图上的线性规划模型:,解决了在公路交通网复杂、运输量有限的现实背景下的运输最小费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中间层理论以及中间层组织在运输市场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介绍了企业的中间层组织理论,并以此框架为基础分析了运输市场的微观结构以及中间层组织在运输市场中的角色,提出了运输服务提供商谱系示意图,还结合完整运输产品理论分析了一体化运输阶段所需要的多式联运集成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基本建设,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要抓好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又要抓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既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又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功能;既要提倡、鼓励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跟踪调查,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研究;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既要重视主干学科建设,又要抓好分支学科建设;既要为高校服务,培养人才,也要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和适应性,为全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从研究坐标的纵轴即“经”、横轴即“纬”看,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呈现为五种诠释体例。一是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二是以学派或学理为“经”、以时代为“纬”,三是以学术主旨为“经”、以学人为“纬”,四是以学理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五是以学人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的诠释体例是当今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诠释体例。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中关于隐指“愤怒”词语的概念隐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通过大量的英、汉语中隐指“愤怒”词语常见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并简要分析比较他们的并同,从而得出结论:英、汉隐指“喷怒”词语的共同的概念隐喻是由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感情体验决定的,不同之处是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共性,了解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新的江汉大学的办学理念是 :坚持以人为本 ,以创新为灵魂 ,以改革为动力 ,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以科研为龙头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大力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勤俭办校、严谨治学的方针 ,保证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发展。为实现办学理念必须实施调整结构 ,更新观念 ,优化资源 ,深化各项改革等治校方略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门有着广阔背景和多重来源的新兴学科,传播学的学科特性一向以复杂著称。然而在一种浮躁之风的影响下,传播学界对这个关乎学科发展方向的基本问题却漠然置之。针对这一状况,可从“新兴性兼有传承性”、“交叉性兼有独立性”、“应用性兼有理论性”、“科学性兼有人文性”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以勾勒出传播学学科特性的基本轮廓,并借此强调传播学的理论建设须在认清该学科的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实施推进。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农民增收问题极为重视,并重点对农民增收的价值定位和路径选择进行了科学阐释.他认为,农民增收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维护全国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可靠保证,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环节.欲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人为本是首要前提,繁荣农村经济是基本依托,提升农民素质是治本之策,统筹城乡发展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深层语义的表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着重讨论对深层语义的理解及其翻译方法,以便在语际转换过程中尽量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言信息。  相似文献   

18.
群体工作满意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主动从事的非正式但对组织有利的行为。这一概念的出现,使组织行为学在“工作满意感—工作绩效”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出现了较明确的中介变量。既有的以整体组织为背景的研究已揭示了工作满意感—工作绩效的内在机理:员工工作满意感提升之后导致组织公民行为的增加,从而导致了工作绩效的提高。这在次级组织—群体背景下同样成立。可见,研究群体满意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提高群体的协作、自主和认同程度,提高群体效能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分歧,历来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歧。但对"性即理"与"心即理"在程朱陆王的论述里,究竟是什么含义,历来又缺乏清晰地论说。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程朱陆王有关"性即理"与"心即理"论述的分疏,以说明:程颐讲"性即理"是为了以"理"善定"性"善,而朱熹讲"性即理(性即天理)"则是为了以"天"的客观性来定"理"的客观性,以便否定"性"的主观性,将"性"说成"天理"命于人心。至于陆象山讲"心即理",本意并不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而是旨在论证"良心"即是"正理",藉以反对当时士人借口《论》《孟》以博科举功名的不良风习。王阳明则不然,他再提"心即理",的确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目的在于将"理"说成就是人的"心之本体",为的是"于虚灵知觉中辨出天理",把"天理"说成就是"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否定"天理"独立于人"心"的客观绝对性。  相似文献   

20.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要路径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和反分裂工作为重点,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载体,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