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道德、公民道德与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以及个体的品行和素养.道德既具有维护社会经济生产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又具有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以原则、规则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现象;用善恶标准评价人们道德活动现象;形成并影响人们道德思想、道德观点、道德心理和理论体系等道德意识现象.在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和道德意识现象中,道德突出表现为规范价值,其功能在于调节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社会意识的基本形式之一。弄清它的层次性,对于深刻把握道德的本质和特征,完整认识道德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规律,科学运用道德手段,充分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规范作用或重要影响的心理过程、行为规则以及关于道德问题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它是社会道德关系的反映,包括道德心理、道德规范和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3.
一  所谓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它具有本来意义的经济关系性质 ,一般采取法制方式予以规范。而道德关系是依靠社会舆论、说服、教育和示范的方法 ,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意识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经济是基础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 ,经济关系决定着人们的道德关系 ;与此同时 ,经济与道德的界限又不是绝对的 ,双方存在相互作用现象。实践已经表明 ,经济行为可以成为体现道德观念的手段 ,而道德规范可以具有经济内涵 ;换句话说 ,道德关系可以具有生产关系的意…  相似文献   

4.
浅议道德规范法规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浅议道德规范法规化□王云骏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规范性是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本文试图从理论的层面讨论道德对行为的约束机制,分析其对社会道德生活干预的实际效果,从道德意识生成继而调整人们行为的一般规律入手,阐发道德规范法规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企望引...  相似文献   

5.
健全生态社会的生态伦理是体现自然理性而又尊重自然权的生活规范.其内在的价值立场在自由、民主、宽容、平等与正义的维度,体现为在人与自然界的交往行为中,既捍卫公民作为自然人的一般属性,又保障自然界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自身的权利.生态伦理的价值立场支撑起生态系统中一个充分的普遍的道德世界.这种道德世界体现了彼此相连的共生观念与有效交往的平等观念为核心建构的公共生活规范.  相似文献   

6.
杨凤莺 《理论界》2002,(6):59-60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现形式,是实现社会控制、形成良好社会秩序最基本的手段。任何社会都需要建立与这一社会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使社会生活尽可能地规范化、秩序化。道德失范是相对于道德规范而言的,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一般地说,道德失范首先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种社会状态中,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  相似文献   

7.
王海明 《阴山学刊》2009,22(3):68-72
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由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因素构成。当且仅当道德价值判断是真理时,才能够制定与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规范,而避免制定与道德价值不符的恶劣道德规范。道德既具有适用于一定社会的特殊性、相对性,因而存在特殊的、相对的道德,又具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性、绝对性,因而存在共同的、绝对的道德。道德就其自身——道德规范——来说,是主观的、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就其基础和根本内容——行为事实——来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或优良性,说到底,取决于是否与行为事实相符。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8.
1、交往,是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能不彼此发生交往,否则无法生活。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统一。交往既然泛指人们之间的一切相互联系和作用,那么它的具体形式必然有许多。例如有生产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血缘的等等。每一种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指导人生、调节关系,以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完善的准则和具有善恶价值的实践——精神活动.它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道德指导和纠正个人、集体的行为,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与和谐,道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教育人们,培养人们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体现并符合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德建设对推进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性。但是,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道德生活领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存在着一些事关社会改革大局的迫切的道德问题。为此,本社与华东师大哲学系等七家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改革开放与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就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道德法律化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道德建设效果不佳的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相应的制度规范、奖惩机制的欠缺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管理的缺位,使得遵从道德的行为成本太高而违反道德的行为所需付出的代价太小,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与约束力,也阻抑了人们从善如流的意愿和行为。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而言,逐步将一些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法律化,将道德规范中那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不同程度地纳入法律之中,以他律性的法律来规制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一条更为有效的道德建设途径。一、…  相似文献   

12.
1、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规范,无疑首先是指向个人的,它的本质与功能是对个人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以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有序发展。但道德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并不对个人的任何行为都赋予道德的意义。当个人的行为不涉及他人与社会,与他人和社会不构成一定的彼此关联的关系时,并不存在所谓道德与不道德的问题。凡是个人的行为关涉着他人与社会,与他人和社会构成一定的彼此关税的关系时,他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或意义,存在着道德与不道德的分野。2‘所谓道德的行为,即是合善性的行为,所谓非道…  相似文献   

13.
论合作治理中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康之 《齐鲁学刊》2004,(1):115-120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治理体系,其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应当从后工业社会的交往关系和行为互动机制出发,谋求优化社会整体的道德化方案。从人的行为需要规范的角度看,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可以发挥引导性的功能,使人在社会合作治理中增强自愿行为。合作治理取决于人们之间信任关系的确立,而道德则是人们之间信任关系的基础。所以,只有建立起道德制度,才是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职官生活道德规范,是指职官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行为道德目标,它既由职官的社会角色行为所决定,又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所决定,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应是宽容大度,平等待人.节俭朴素,廉洁自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遇到了挑战。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道德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道德的客观基础及道德内涵变迁的特点作一探析。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道德规范的客观基础道德规范,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一种要求,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任何一个社会对人们都有一定的道德要求,这是维系社会、促进社会正常运行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  相似文献   

16.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形态,以人们生活中的正当利益为基础.道德伦理在护卫美好生活时,以关系和乐协调、秩序共建同构、价值共享互通为基本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社会和合共存、人的自我身心和解共益等原则得以具象化.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原则需要人们付诸行为、诉诸践履,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要求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合作;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融入社会;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上要求个体自尊自律.  相似文献   

17.
如何使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项“对待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真正深入人心,被社会普遍承认?如何使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更好地付诸于当前精神文明实践,内化为人们行为的自觉道德意识而不流于空谈?笔者以为,这就有必要深入探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这一关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地位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8.
申来津 《东岳论丛》2003,24(5):58-61
道德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秩序的根基,道德激励是对道德发生作用样态的描述,意味着道德对人的行为选择的干预和影响,包括对社会预期行为的驱动和对违背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的抑止,道德的激励功能体现了道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具有终极意义的功能形态。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纵深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联结机制与交往活动,影响了道德规范在虚拟场域的约束力,促进了公开声讨的网络复兴。网络时代的公开声讨是指由个体发起,经群体参与,针对道德失范者实施公开揭露、言语谴责、人肉搜索等方式的道德批判行为,往往会使被声讨者在短时间内陷入“千夫所指”与“社会性死亡”的窘境。虽然公开声讨对深化道德共识、汇聚社会批判、引发社会思考和促进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极易因惩罚过度、批判失焦、剧情反转和舆情操纵等问题而诱发公众道德冷漠、网络暴力,甚至产生意识形态风险。公开声讨的网络复兴具有复杂的动因,包括现代信息技术释放话语权力、个人诉诸舆论施压进行维权、道德失范行为引发集体愤怒以及声讨成本低廉而效果持续深刻等。对公开声讨现象的治理,应从提升公众网络传播素养、强化网络行为公共意识、完善个人权益保障机制以及增强虚拟场域法治理念等方面着手,使其转变为理性对话、平等交流与氛围宽容的道德规劝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某些社会问题无法仅仅依靠道德规范来解决,亟须将某些软约束的道德规范上升至具有强制性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层面即道德法律化,以此来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道德法律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是,需要对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具备合理性认识,一个社会中的道德与法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国传统伦理法中蕴藏了丰富的道德教化资源,道德法律化具备了理论和现实上的可能性。在道德法律化的进程中,需要重视道德之于法律的内蕴及拱卫作用,应以法律道德化作为道德法律化的依托和向度,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二者间的相互支撑作用,避免单一道德法律化路径可能产生的弊端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