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兵”字的本义是什么?许慎说:“械也。”何为“械”?段玉裁注曰:“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说文》第三卷上) 后人多承许氏所说,把“兵”的本义释为“兵器”。如《集韵》:“兵,械也。”《玉篇》:“兵,械也。从斤;斤,兵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前,朱东润先生曾发表了《说‘衙内’》一文(1935年《文学杂志》第一卷第四期,近收入《中国文学论集》卷二)。此文认为,元杂剧的“衙内”是“一种有权有势,彻上彻下的世袭武职”。这一概括大体上是确切的。然而,当进一步“臆测”“衙内”的社会内涵时,却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此文还认为:“‘衙内’是当时的蒙古族兵官,而‘衙内’的行为,是蒙古兵官对于异族的迫害。”其根据有四点:一、“武职世袭的制度,直到元代,才算建立”;二、打死人不偿命,“是元代蒙古人法定的特权”;三、“打猎,这是蒙古人——也许连色目人——所有的特权”;四、“当时的蒙古军到处驻扎,所以蒙古兵官  相似文献   

3.
“干遂”(或作干队、干隧)一词,作为史迹久远的古地名出现,屡见于先秦载籍。如《吕氏春秋·适威》载李克对魏武侯语云:“此夫差所以自殁于干隧”。《战国策·魏策》一载苏秦云:“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秦策》四云:“吴见伎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秦策》五亦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遂为勾践禽,死于干隧。”它如《淮南子·道应》云:“越王勾践……为吴王(原作“兵”,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先马走,果擒之于  相似文献   

4.
“廿”字《新华字典》注音为nian,释义为二十。在“念”字条下的第三个义项是:“廿”的大写。(见1971年修订重排本315页)可见“廿”字也可以写作“念”字,这只不过是由于二字同音罢了。“廿”是个合音词,是由“二十”缩合而成的。这样说是无法从现代北京音的二十[(?)~(51)sl~(35)]来理解的。这个合音词不是现代形成的。“廿”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怎样形成的呢?“廿”字《切韵》时代已见,《广韵》收于入声二十六缉韵,人执切,日母。注云,说文云二十并也,今作廿,直以为二十字。中古拟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其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中,关于周武王伐纣灭商年月日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处: 《殷本纪》:周武王于是遂率诸 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 日,纣兵败。” 《周本纪》:“乃遵文王,遂率 戈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  相似文献   

6.
释“江东”     
“江东”一词,屡见之于古籍记载。虽然作为历史地理的称谓概念出现,但其由来、沿革和地望却很少见诸详述,本文试图作一浅显诠释,以求教正。最早出现江东说法见之于《史记·项羽本纪》:广陵(今扬州)人召平拜项羽叔父项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羽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后至项羽终因汉楚纷争败北,乌江自刎时叹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江东此说多被提及,此处所说的“江”当指长江。我国很早就有古四渎的说法:“(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古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目前史地学界对先秦时期的“江”当否指古四渎之江持有不同看法。至汉时文献中“江”已被确视为长江的专称,则是肯定无疑的了。这在《汉书·郊祀志下》所载在宣帝神爵元年以后,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  相似文献   

7.
《史记·李将军列传》“三人亡马步行”一句,一般选本皆忽略不注,有的选家虽有诠释,如王伯祥先生《史记选》注为“亡马步行,无马而徒步行走。亡通无。”(见《史记选》四四七页注三七)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注释为:“‘亡’通‘无’。言此三人并没有马,只是步行。”(见该书三五五页注四二)此说未必的当。“亡”在古音阳部,“无”在古音鱼部,两字同属微母,故为双声通假,这毫无疑问。但此处“亡”训作“无”,“亡  相似文献   

8.
一“停烛”是古代诗词中习见的一个语言现象,但在当代才在诠释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主要是由对中唐诗人朱庆余名篇《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的解释引发的。围绕“停红烛”,迄今已有好几种不同的解说:(一)释为停放、停留或保持,持此说的人较多。如:“停,停放。停红烛,意谓红烛燃点在这里。”(马茂元:《唐诗选》)“停,停放。”(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停留,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停,停留。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停”,“保持”(钱钟书:《宋诗选注》)等。(二)“停烛为唐人习语,应作点烛解。”(朱金城:《白居  相似文献   

9.
《老子》书中揭示了事物普遍存在的矛盾、相互依存和转化现象,其中也包括“正、奇”这一对矛盾,它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人们一般肯定“正”,而否定“奇”,但《老子》并不绝对化,它强调“奇”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它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五十七章》)指出必须按照正道治理国家,但作战却可以,也应该变幻莫测,出“奇”制胜,即所谓“兵不厌诈”者是。“以正制国,以奇用兵”这八个字的概括,区分出“治国”和“用兵”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矛盾,并强调要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李昭寿投降胜保禀》(载于《近代史资料》1961年第1期)有“现在因将奋兵随队者支吾北回,身明日即拔营南下”云云,《太平天国文书汇编》改“奋兵”为“奮兵”,这是不对的。按,“(大面)”音义有四。其一音ha,地名用字,北京市有(大面)(大巴)屯(Habatun)。其二音po,《广韵》:匹各切,音粕,“(革页)”俗字,面大貌;其三音pan,《集韵》:普伴切,音坢,面大曰(大面),均会意字。禀文里的“(大面)”,则读tai,汤改切,为假借字。其异体,形声  相似文献   

11.
<正>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四卷(以下简称《要义述》)是中唐时人王真所撰的一部论兵著作。老聃所著的《道德经》(即《老子》),自西汉河上公以后,注家蜂起。元朝张与材在序杜道坚《道德经原旨》中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明、清以来,注释、阐发《道德经》的论著也很宏丰,难以胜记。注家虽多,但是系统地从军事角度来论述此书的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战国时,有韩非的《解老》、《喻老》是从军事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平型关战斗的歼敌人数,就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史书、教科书、辞书中所介绍的,大体有两种说法。一曰:歼敌三千多人。一曰:歼敌一千多人。持歼敌三千多人说法的代表性的书籍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辽宁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等等。特别是《辞海》中用了:“歼灭敌军三千多人”的数字,使此说法更显得举足轻重。持歼敌一千多人说法的代表性的书籍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中国现代史》,上海社联出  相似文献   

13.
“是”字是个使用历史很长、使用频率很高的汉字。我国最早的经书之一《易经》就有“有孚失是”一句(《十三经注疏》73页)。这个“是”字用的是本义,意为“正也,直也”。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作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段注说文》69页)在先秦“是”作本义使用还是较常见的,但最普遍的是作指示代词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是”的很多用法都从古汉语继承下来  相似文献   

14.
“度日”一辞,在解放前后出版的所有辞书中,只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不收;二是收了,不过只列出了它“过日子”的那个义项,却不列它另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义项——终日、尽日。兹为后一义项引若干条例证如下: (1) 唐·崔浩《王家少妇》诗:“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这是说女主人公耽于游戏,误了梳妆,一整天也没能打扮成功。 (2) 唐·郎士元《赴无锡别灵一丈人》诗:“度日白云深。”“度日”,别本一作“终日”,可见二辞是一个意思。 (3) 唐·戴叔伦《对酒示申屠学士》诗:“山里春风度日闲。”“度日闲”即是说成天到晚悠闲散漫,这里  相似文献   

15.
郝贵生 《中华魂》2014,(19):22-26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到毛泽东的“不当李自成”思想。笔者就这一思想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毛泽东“不当李自成”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含义 1944年,毛泽东谈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书时就有“不当李自成”思想的萌芽,但直接提出是1949年率领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之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接过话题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相似文献   

16.
天宝十一载(751年)秋,安禄山率兵讨伐契丹,因天降大雨,弓箭松弛,及奚临阵反水与契丹合力围攻唐军,致使安禄山大败而归。在这次战役中,安禄山究竟出兵多少人?史书记载不一。(1)《新唐书》卷219《契丹传》载,安禄山“发幽州、云中、平卢、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向导”,以讨契丹。(2)《资治通鉴》卷21(?)载;“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 (3)《旧唐书》卷199《契丹传》载:安禄山“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讨契丹,大败而归。这是一个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7.
释“方”     
阅读古籍,常遇到“方……里”或“方……”这种句子。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论语》)等等。 对“方”的注释,主要有三种。 一是认为方即平方,方某某里,即某某平方里。如:《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62年北京第一版)注:“即九千平方里……”《大学语文(修订本)》(华师大出版社83年6月第二版)注:“当时人认为天下的土地,方千里者九处(九洲),即九千平方里。”《先秦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80年4月第一版)注:“当时的学者阴阳家邹衍等,说中国有九洲,并假定中国有九千个平方里。”  相似文献   

18.
释“突将”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一个句子: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课本注句中的“突将”为“突击队”.“突将”为什么是“突击队”呢?这个“将”字,不是“将领”,它跟“壮”通.《尔雅·释诂》:“壮、将,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将,假借为壮.”按照《广韵》,“将”和“壮”都属“漾”韵,可见它们是叠韵假借.“将”、“壮”通假在古文献中是很多的.如《诗经·商颂·长发》:“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孔颖达疏:“谓有娀之国方始壮大.”今人高亨也注为:“将,借为壮.”(《诗经今注》)又如《诗经·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毛亨传:“将,壮也.”朱熹《诗集传》也说:“将,壮也.”从这里可知,“将”是“壮”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9.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了其诗歌的最高成就,为历代人们所推重,给予极高的评价。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对此就很欣赏,说“岑参多新诗”(《九日寄岑参》)“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州》)并指出“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同时代人杜确称赞其诗“迥拔孤秀……出于常情”。(《诗集序》)宋代大诗人陆游赞其诗“笔力追李杜”“崔嵬多杰句”。(《夜读岑嘉州诗集》)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石州诗话》)沈德潜云:“参诗能  相似文献   

20.
《上大人》是比《三字经》更通俗的贩卖孔孟之道的大毒草。在旧社会,小伢发蒙读书,初学写字,就是在一种印着红字的本本上照着描写,叫做“描红”。描红本上印着的第一句就是“上大人”。还有一种是纸牌,老年人玩过这种牌的相当多,上面印的也是《上大人》。全文很短,只有二十四个字,三个字一句,一共八句:“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它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大圣人,就只有孔老二一人而已,他教了三千学生,其中有七十来人是贤人,你们这些小学生(八九个人),要好好地以孔老二说的“仁”作为标准去做,就可以晓得周礼了。有的地区,《上大人》中不是用的“孔乙己”,而是“邱乙己”;不是“可知礼”,而是“福禄寿”。换来换去,意思仍然一柞。“丘”是孔老二的名字,用“邱”代“丘”,是避讳的意思,“邱乙己”与“孔乙己”一样,都是孔老二。“可知礼”改为““福禄寿”,这意思就是照孔老二的“仁”去做,就有福有财有寿,实际上是“可知礼”的变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