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康熙朝振兴农业政策浅析萨兆为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清代,竟然出现一个持续百余年的康乾盛世。如果说,自康熙朝平定“三藩”,直到乾隆朝“大一统”的完全形成,是康乾盛世最显著、最重要的政治特征,那么,它的经济基础,应有赖于康熙帝身体力行,并取得卓越成效的振...  相似文献   

2.
康雍乾三朝在我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文章测算了康乾时期人口、粮食产量、财政收入和进出口贸易等四个方面的经济数据,发现康乾时期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37‰和6.13‰;财政收入和进出口贸易均有所增长。但与同时期英国的横向比较可知,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速来看均具有较大差距。此外,研究还发现,康乾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军事实力不强、文化事业停滞不前,政治制度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此,"康乾盛世"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明代,朝鲜使臣以“观光上国”为荣,十分向往使行来京,且被皇都北京的繁荣景象以及中华文物所吸引.而到清初,持有尊王攘夷之心的朝鲜使臣对清的反感达到高潮,他们眼里北京也失去了文物之都的面貌.清朝中期,随着清朝与朝鲜关系的稳定,朝鲜使臣目睹康乾盛世以及清皇帝的中华趋向,对北京的看法再度变化.北京逐渐转变为中国世界秩序中心的皇都.不过,这时的皇都形象与明代不同,是“盛世”“中华趋向”“夷俗”并存的空间,还存在着在“小中华”意识下对中华文明的衡量之处.  相似文献   

4.
康乾盛世与奢靡之风李景屏康乾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但由于封建体制的制约,大量社会财富流向非生产领域;在畸型消费的刺激下,奢靡之风席卷着大清帝国的上上下下,盛世的根基渐趋蛀空,帝国的大厦最终倾倒。一、封建体制对社会财富流向的制约康乾时期的清帝...  相似文献   

5.
读史,见唐玄宗与其侍臣有此对话:问: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答:我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显见,正是由于李隆基在统治前期忧国忧民、殚精竭虑,甘于以自身之“瘦”换取天下之“肥”,方有“开元之治”的大唐盛世。其实,中国自古不乏己“瘦”而“肥”天下者。一代名臣海瑞客死旅店时,宦囊  相似文献   

6.
清代频发的文字狱和小说禁毁政策,使小说家、编选者或书坊主产生了强烈的惧祸意识,并最终在小说文本形态上反映出来。那些因文字狱而遭到禁毁的小说尤其是时事小说,其文本形态往往在刊行过程中被大幅修改;有些小说虽然未曾引发文字狱,但为避免触犯时忌,书坊主在刊刻过程中也会对那些与时政有关的敏感内容主动作出"修正";文字狱及小说禁毁政策对清代小说家的创作心态产生了显著影响,并由此左右了其小说文本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已深入人心,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纵观我们亲历的法治实践,又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片面认为,只要以法治理国家就实现了依法治国。部分地区搞的以法治省、治县、治乡工程甚至制定了一些违反法律、搞地方保护的侵权之法,与倡导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走入法治的误区。因此,法治建设工程中,“有法可依”“普遍服从”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所“依据”“服从”之法的“良”“善”是法治又一关键环节,是现代法治的基础。可以说现代法治必须是“善”法法治,九届人大通过的《立法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善…  相似文献   

8.
文字狱始于北宋说不符合历史实际,唐代已见端倪.唐宋明清虽然都是专制政治体制,但唐代处于封建盛世.在统治者的信心胸怀气度、法制原则设施程序、官僚集团关系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因而文字狱仅处于酝酿阶段,不象后来那样酷烈.  相似文献   

9.
郭名贤 《探求》2001,(Z1):34
纵观社会发展史,似乎许多政治集团都逃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究其根源就在于这些政治集团在创立时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生死存亡的激烈斗争中,往往比较容易做到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而在革命胜利,取得政权之后,却忘记了创业时期的艰难岁月,容易将公共权力“私有化”、““商品化”,以权谋私,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脱离群众。可谓创业功勋卓著,守业却一败涂地。历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0.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三法中,赋比易识,惟兴难知。诗自《毛传》以后,历代对“兴”的解释,不乏其说,但皆从“兴”的意义特征上予以阐述,且各自为说,解释不一。很少有从“兴”的体例类别,结合具体篇章予以阐述的。这就更使人感到懵惑不辨,恍惚难明。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年国庆节创刊的《浙江书讯》第一期刊载了一篇《郁达夫小传》,对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作了适当的评价,对他晚年在海外的爱国活动,直至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也认为是“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文中说郁达夫在三十年代中期“隐居杭州”时所写的作品都“比较灰暗”,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我浏览过郁氏这段期间的作品,并不认为他那时真正是“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他于一九三三年由沪迁杭,在一九三四年三月为《中学生》杂志写的《杭州》一文确写了这样的词句:“我们来杭州,本不是想上西湖来寻梦,更不是想弯强弩  相似文献   

12.
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一个主题,就是讨论法律与政体的关系。其中,他特别重视关于政体的法治问题,明确提出了"政体法制是国家的生命"这一基本命题,认为法律的统治必须通过适当的政体结构予以体现和保障。以此为基础,斯宾诺莎分别探讨了法治的君主政体、法治的贵族政体与法治的民主政体等三种法治政体类型。这些法治政体,具有各自不同的制度安排。通过比较性的观察,斯宾诺莎将民主政治视为理想的法治政体。这在法治政体尤其是法治的民主政体之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这组概念在2013年6月22日至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再次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是实施“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又是实施“依法行政”的关键和重点,更是社会和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可以消除对“法治”的模棱两可的意识,便于在全社会形成“法治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读《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卷)的体会,论述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全文共有八个要点,观点比较鲜明,引用资料比较集中。作者通过考察“礼治”与“法治”的萌芽和发展,分析“礼治”与“法治”在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在秦、汉、隋、唐等封建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和特征,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对“礼治”与“法治”相互渗透这一历史现象的看法;同时把研究古代问题与探讨今天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问题联系起来,对建设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作了思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治“的政治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法治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前提。弄清楚传统“法治”何以不能将中国社会建成法治社会,则是建立法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由于早期国家的形成途径产生了视法为刑的“法治”观念,这种“法治”于秦帝国时期实现了其工具理性,于汉时因以礼入法完成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从而对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导致传统社会政治不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中西古代法及法治观念作了比较,指出其根本差别正是形成各自不同的政治法律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16.
“潘查雅特”(Panchayat)是印度乡村古老的统治机构,意即“五人长老会”。“潘查雅特管理制”(Panchayat Raj)是在旧的长老会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自治制度,又译作“乡村评议会制度”。它是今日印度乡村最基本的政治统治形式。本文拟就印度传统乡村统治的特点、新潘查雅特制度实施经过及其后果等问题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7.
“自诚明”与“自明诚”是张载工夫论中“成性”的两种方式,而以往研究多认为“自诚明”不可能或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即使是肯定“自诚明”的也多是从穷理与尽性、知与行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但这并没有完全涵盖张载“自诚明”的内容.实际上对张载来说,伯夷、柳下惠即是“自诚明”的代表,他们通过致力于自身所禀赋的清和之气亦即“致曲”而成为圣人.但由于张载比较重视气质与习染对成德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以“致曲”方式而成圣的局限性的理解,所以他更强调“自明诚”.  相似文献   

18.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孙育玮笔者曾在1987年写过《“法制”与“法治”概念分析》一文,发表于《学术交流》杂志1987年第6期上。当时该文的基础观点认为:“法制”与“法治”是法学和法律生活实践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由于它们意义有...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主题·审美——厉鹗诗特质抉要田晓春厉鹗一生生活在史称“盛世”的清代康、雍、乾三朝,又身处号称“人文渊薮”的江浙一带,“盛世”的氛围与地域的背景造就了一个特定的人文时空,熔铸了他颇具代表性的在野士人的心态特征。同时,作为继王士祯“神韵说”之后,堪...  相似文献   

20.
梯子作为一种工具,人们在三大革命实践活动中离不开它。炼钢的高炉旁有梯子,建筑楼房的工人师付需要梯子,战士们攻城夺垒也使用梯子……。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与此性质和作用完全相反的梯子。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精心修筑的“读书做官”就属此类。 历代的剥削统治者,总是一面疯狂强化其手中暴力,一面又大搞思想毒化。他们极力宣扬“学而优则仕”,诱使人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统治者的驯服工具。那些剥削阶级的子女,也就拚命沿着“读书做官”这个梯子,爬上统治者的行列。 资本主义制度更把“智力变成资本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