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钟军 《决策》2007,(3):1-1
"二点五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因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得名,它既是制造业的延伸,又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是生产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将分销、决策、研发、设计、物流等环节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服务化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价值增值的重要方式,而研发创新投入有助于企业产品技术升级与价值链攀升。本文选取2013—2019年中国技术密集型上市制造企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研发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三者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化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研发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研发创新投入正向调节“服务化-绩效”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服务悖论拐点约在服务化程度为0.47时出现,但研发创新投入可以延缓服务悖论到来;相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服务悖论拐点滞后,但研发创新投入对缓解国有企业服务悖论的效果更佳;通过不含季节性的Holt-Winters加法指数模型预测,短期内中国不会出现服务悖论。研究成果揭示了服务化与研发创新投入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拓宽并丰富了提升制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服务化让企业将核心业务向服务领域延伸.在运营成本和服务能力的约束下, 为了给顾客提供高水平服务, 后市场服务可以由供应商自主提供, 或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 由此分别形成了垂直式渠道和网络化渠道.针对这两种供应链渠道分别进行了建模优化, 通过对比两种供应链结构下的渠道服务水平、市场供给量和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利润, 讨论了供应链的最优渠道结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 只要服务成本不变, 供应链的渠道结构不会改变服务水平.供应链最优的渠道结构由供应商与第三方服务商的服务成本差异决定, 只要第三方服务商的服务成本足够低, 供应商就应该选择服务外包和网络化渠道, 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4.
严圣阳  黄蕾 《经营与管理》2011,(10):114-117
高职学生承接企业产品外销服务外包业务,是高等职业院校外贸专业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一种新探索。其运作方式,主要是利用网络外贸平台、为一些缺乏外贸经营能力的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服务,同时,借此机会开展实训教学活动。这种生产性实训模式的实践能取得模拟实训无法达到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本文通过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商贸学院的实践,为探索高职外贸专业的学生承接外销服务外包,提出了新鲜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QFD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关系决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生产性服务外包关系的决策上,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外包成熟度来确定。在分析现有的影响外包关系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生产性服务外包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阐述运用QFD方法来进行生产性服务外包关系决策的过程和要点,同时以PT公司作为实证说明。  相似文献   

6.
沈伟民 《经理人》2013,(4):46-51
外包服务本质是拿自己的企业为欧美企业打工,而外包企业之间又为了争夺和讨好主顾,互相进行价格战、抄袭服务模式,更加剧了行业利润下滑。现在,印孚瑟斯决定脱掉外包帽子,通过收购、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等三个路径,从原来的"管理帮佣"型企业,转型为一家主动的"管理输出"型企业。  相似文献   

7.
针对顾客需求量不确定情况下末端配送中心选址及提前备货问题,提出了基于“自营+外包”配送模式的配送中心选址-配送问题。以自营配送中心的固定运行成本、提前备货成本和各种场景下的自营配送成本、外包配送成本以及缺货损失成本的期望值之和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两阶段连续型随机规划模型。第一阶段确定自营配送中心的选址位置和各个配送中心的提前备货量;第二阶段确定各种场景下的自营配送货运量、外包配送货运量和客户点的缺货量等,使总成本期望值达到最小。基于Monte Carlo抽样理论设计了求解模型的样本均值近似方法;以及求解大规模问题L-shaped分解算法。通过模拟算例验证了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的优越性和样本均值近似方法的有效性;并对自营配送中心固定运行成本、单位商品的自营配送成本和外包配送成本等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了不同参数对应的最优配送策略,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自营+外包”配送模式是企业的最佳选择。本文同时将配送中心选址和提前备货量作为随机规划模型的第一阶段决策变量,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不同竞合模式的战略联盟形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焱  郭彬 《管理科学》2007,10(1):39-45
利用多阶段动态博弈方法来探讨不同竞合模式的联盟形式选择问题,得出如下结论:从产业产量最大化角度,政府部门愿意让企业选择只在R&D阶段合作的R&D联盟形式;从R&D费用水平最小化角度,企业会选择不联盟;从企业联合利润最大化角度,如果全联盟的利润大于半联盟的利润,企业选择R&D联盟和产销联盟形式;反之,企业选择R&D联盟形式;从企业利润最大化和R&D费用水平最小化角度,企业会在R&D阶段选择R&D联盟形式后,在生产销售阶段选择领先战略  相似文献   

9.
理性看待“内部审计外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审计外包(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企业常常面临选择:零部件生产是自己制造还是外包给零部件供应商,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是一个企业纵向一体化的选择问题。在分析指出下游企业零部件生产的外包和自制的市场行为改变了该产业组织的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以上游供应商利润、下游企业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为优化目标,研究上游供应商的产品定价、下游企业零部件生产的外包和自制决策,将cournot博弈嵌套到Stackelberg博弈中,建立该产业组织的复合博弈模型,得到了该产业组织在不同结构下的不同均衡,即相关企业的最优生产经营决策。对于上游供应商,下游企业零部件生产的外包比自制总是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并且两者的差距随着市场容量的增加而增大,对于下游企业,其零部件自制获得的利润总是高于外包获得的利润,其竞争的下游企业的利润则也是与之同方向变化。这些结果可供供应链的企业在竞争环境下制定最优市场策略时参考,尤其是可供企业在零部件外包或自制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中,消费者购买耐用品时均同时获得厂商提供的质保服务,由于产品质保服务影响着消费者的产品使用效用,因此耐用品定价、质保期和产品质保服务投入是影响厂商利润的主要因素。考虑双寡头市场环境下,建立微分博弈模型讨论单位产品质保服务投入和产品质保期对双寡头厂商均衡价格的影响。结论表明双寡头厂商的单位产品质保服务投入越高、质保期越长,均衡价格越高;但单位产品保服务投入与质保服务对消费者效用影响系数的关系影响着竞争对手在均衡价格的变化趋势;劣势的低质量厂商可以通过增加单位产品质保服务投入策略或延长质保期的策略实现在均衡下与高质量厂商以同等价格销售耐用品,但劣势厂商增加单位产品质保服务投入策略要优于延长质保期策略。最后,利用数值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centric businesses towards service provision is claimed to be a viable strategy for manufacturers across industries and sectors. However, previous research on servitization has not paid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explicitly investigating its suitability for manufacturers operating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ccording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propositions on the contingency factors in th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that affect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ers at the industry level. Drawing on the theory of organisational ecology, the propositions include 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density, competing populations, resource dependency, institutional linkages, technology, and political force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explains at least part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servitization process, which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previous studies, but whose causes have remained without full explanation. The study adds to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ingencies of transformation toward service provision and contributes to the manageri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related to servitization.  相似文献   

13.
产品服务供应链在向客户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服务的嵌入增加了供应链协调的复杂性。考虑产品服务的双重需求,在分析各主体的运作行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多个制造商和多个销售商的多主体供应链网络;运用变分不等式刻画了制造商层、销售服务集成商层和需求市场的最优运作行为及其达成均衡的条件;最后,通过修正投影算法对数值算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中的产品与服务均衡流相互影响,其中,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了产品需求;降低产品的售价将有利于服务价格和效益的提升。研究结论进一步印证了在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中承载于产品的服务将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基于消费者情绪效用对耐用品企业延保服务策略有效性的影响,构建双寡头微分博弈模型,研究耐用品企业的延保服务策略对产品均衡价格的影响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劣势耐用品企业延保服务策略的有效性。结论表明:服务投入在不同范围内,产品均衡价格随着服务投入的增加而变化的特征不同;高质量企业的延保最优价格与服务投入成递增关系变化,而低质量企业的延保最优价格随服务投入增加的变化特征还与其故障率、延保期等因素有关。低质量耐用品企业的服务投入满足大于1时,采取增加服务投入缩小与高质量产品的价格差是有效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采取延长质保期、延保期策略缩小价格差才是有效的。最后,利用数值分析法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合理性。研究可为耐用品企业有效实施延保服务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平台开放、协作和分享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如何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理论界和实业界正在进行理论探索和模式实践,突破线上平台商和线下渠道服务商界限以提高服务效率,解决线上平台服务和逆向回收难的瓶颈。本文针对单一线上平台商-单一线下渠道服务商的闭环供应链系统,探讨双方如何在正向供应链进行收益共享、逆向供应链进行渠道成本分担情境下的产品定价和服务优化决策。通过对比收益共享模型和收益共享-成本共担模型发现,线上平台商将部分收益分给线下服务商的同时,如果能分担线下渠道服务建设投入,将更有利于逆向回收和服务商逆向渠道服务水平的提高。最后,还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分成分担比例对平台商和服务商决策的影响,以及对各决策变量的影响关系机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由一个零售商向两个制造商购买产品,在产品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同时作用下,供应链成员的协调运作策略。通过构建一条包括制造商、零售商和顾客的二级供应链模型,应用逆向归纳法以及最优化理论,求解供应链在集中决策、制造商不合作、制造商合作以及半合作(零售商与其中一个制造商合作)情形下供应链成员的博弈均衡。分析四种合作关系下两种竞争产品关于质量和服务的均衡解,并且分析消费者剩余。运用数值仿真讨论各种参数变化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商不合作情形虽然不能提高产品的服务水平,但是能够提高制造商的质量努力程度;零售商的集中协调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避免制造商之间合作可以为顾客提供较高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产品,使顾客收益,增加市场中顾客总量,同时可以提升供应链的整体利润。  相似文献   

17.
考虑零售商可能参与灰色市场投机,我们构建一个由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并分别研究制造商是否提供服务以及零售商是否参与灰色市场投机组成的四种情景。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不管制造商在高价市场中是否提供差异化服务,在替代系数和低价市场需求弹性都适宜的条件下零售商都参与灰色市场投机以获取额外的利润,并且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赢。其次,制造商提供服务能缩小零售商参与灰市投机的空间和减少利润受损的空间。再次,消费者对产品服务敏感性越高,服务策略应对灰色市场的效果越好。最后,服务水平与敏感系数和替代系数两个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农副产品加工行业,自己种植原材料有利于企业控制产品质量、获取低成本优势。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恶劣天气等自然风险事件频发,这无疑加剧了农副产品制造商面对的自然风险。实践中,制造商可通过外部采购策略或农业保险策略降低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然而,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对于风险规避制造商而言究竟哪种策略更为有效需进行深入探析。为此,本文以单周期风险规避农副产品制造商的计划产量决策模型为基础,研究企业自然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问题。通过比较研究,找出两种策略的实施条件,并给出农副产品制造商应对自然风险的占优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当制造商风险规避程度较低时,利用外部采购策略避险是无效的。这时,如果农业保险的安全因子足够低,农业保险策略可完全补偿缺货成本,并帮助制造商降低计划产量节约种植成本,进而提高CVaR值、改善运营状态;(2)当制造商风险规避程度较高时,外部采购策略可完全消除自然风险造成的产量波动并帮助企业进入该产品市场,而农业保险则是通过补偿自然风险引发的缺货成本帮助企业进入该产品市场。哪种策略更有效取决于外部采购价格和安全因子的大小关系;(3)随着原材料单位种植成本、不利事件发生概率、最终产品单位收益及单位缺货成本的上升,外部采购策略占优区域逐渐扩大而农业保险策略的占优区域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We consider two competing supply chains, each consisting of supplier, a manufacturer, and a retailer. The suppliers exert effort to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and the retailers sell products competitively. Each manufacturer chooses one of the three strategies: forward integration, backward integration, or no vertical integration. We seek for a 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 and study the resulting market structure. Moreover, we characterize the effect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on profitability, product price, and quality in a competitive setting.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when manufacturers consider only forward integration, they may choose not to vertically integrate in equilibrium. In contrast, we find that, when both forward and backward integration options are considered, disintegration cannot be an equilibrium outcome. In this case, both manufacturers either forward or backward integrate, and the degree of product perishability, cost of quality, and how much consumers value quality are critical for the chosen direction of integration. Furthermore, competition increases attractiveness of backward integration relative to forward integration. We show that, while integrating backward unilaterally is always beneficial, unilateral forward integration can harm a manufacturer's profitability. Finally, vertical integration can result in a better quality product sold at a lower price.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许多农副产品制造商选择自己种植原材料以满足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然而,农作物的产出易受不利事件(如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最终产品产出不足,严重时甚至引发财务危机。为了应对潜在风险,农副产品制造商可向金融机构购买商业保险。本文建立了单周期农副产品制造商的计划产量决策模型,通过研究制造商购买商业保险的边界条件及最优商业保险策略,分析商业保险策略在制造商规避原材料产出不确定风险时所具有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只有保费的安全因子低于外部融资的单位惩罚成本时,制造商才会购买商业保险;(2)最优商业保险策略与计划产量无关;(3)最终产品单位净收益越低,商业保险的价值反而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