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四川限制开发区域划分为农业区和生态地区.农业地区的功能定位是:以提供农产品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四川农业地区成为保障全省农产品供应与农业安全的主体区域,而四川生态地区的功能定位则应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功能区的建设需要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应对气侯变化政策等7个方面的政策配套.  相似文献   

2.
四川西部林区是长江上游最大水源涵养基地,“天府之国”的绿色屏障,维系长江上游的自然生态平衡。但长期以来,由于采取以林木采伐为主的经营方针,大规模砍伐,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条件日趋恶化,汛期泥沙、砾石俱下,洪水泛滥成灾,给长江沿岸,特别是下流各省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四川既是我国水电资源富集区,又是我国西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屏障区。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指引下,四川民族地区发展水电产业、建立绿色能源基地,对全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文章以公平理论为指导,从公平视角出发探索包括社会公平、区域公平、代际公平的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开发生态资源有偿使用之路。提出了建立公平、系统的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制度,对建设生态屏障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攀西地区土地利用与开发中的十大生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西既是生态脆弱的干热河谷地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地段 ,又是四川省特色化、产业化农业 (水果、蔬菜 )基地 ,而且还是全省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供给地。这些极为矛盾的角色导致攀西地区土地生态状况不断恶化 ,存在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并出台了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来自中央政府的正式制度供给,为破解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框架和具体的政策工具。本文基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协调发展新机制的顶层设计,深度剖析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机制问题,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对破解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机制问题的作用,探索运用新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工具,提出了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为我国长江、黄河的流经地,是我国生态屏障、生态涵养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四川民族地区面临着既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的艰巨任务.四川民族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长期没有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协调好二者关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本文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视角的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带,地处三峡工程上游区域,是长江上游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在实现超常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四川省应牢固确立和遵循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理念,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区域内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产业进行限制,摒弃并逐步淘汰;大力发展耗能少、耗费资源少、污染小的高科技产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生态产业的优势,使四川经济走上能源节约型、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8.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评价四川省国土资源承能力不容乐观,其承载能力处于人均资源贫乏省区之列。四川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其有限,还必须肩负起建设、保护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历史重任。因此,加速城镇化推进,减轻国土资源承载过限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是成、德、绵与川南地区把资源的消耗降下来,使绿色GDP快速增长;同时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城郊型农业,其布局向远离城市的乡村和山地区发展,大力生产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制约因素与战略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制约因素和战略思路,认为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生态地位,但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长江上游地区开发建设的重点是科学规划、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调查布拖县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情况,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的侗族乡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众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如根据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质、不同有害杂草的差异,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其生态价值在于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抑制水土流失,延续传统稻鱼鸭生产模式,使该侗族社区的生态环境维持了较为稳定的良性循环,还能为珠江下流地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国外天然林保护概况及我国天然林保护的进展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随着森林资源,尤其是天然林的持续锐减,许多国家通过实施保护工程、培育人工林、发展近自然林业、建立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实行禁伐或限伐措施等途径,加强了对天然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我国为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于1998年实施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将69%的天然林划入工程保护范围。此外,通过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立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保护具有特定意义和作用的天然林。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天然林的保护状况,并针对我国天然林保护工作的现状,提出进一步加强天然林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108个城市2004-2014年市级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综合而言,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长江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分化特征明显,湖南、湖北和四川等长江上游城市生态效率较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生态效率依次递减.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显著地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经济快速增长降低了城市生态效率,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创新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偏离度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效率,而产业升级抑制了城市生态效率的增长,意味着产业升级并不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捷径.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江上游是四川省乃至我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地区林草植被的大量砍伐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概述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地貌不稳定性、人口过度增长、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最后提出了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人口增长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综合改良措施,构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体系,加强法制监督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流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流域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并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旅游价值,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落后的流域旅游经济形成强烈反差。嘉陵江流域是四川省同时也是中国西部生态旅游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的一个区域,后发优势明显。本文从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等方面论述了嘉陵江流域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2-2018年的数据,采用变系数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汇率变动对长江经济带各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不同.就长江上游地区而言,汇率变动仅对重庆和四川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长江中游地区,汇率变动对安徽和江西的影响较为显著.汇率变动对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浙江和江苏的第二产业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与第二产业不同,汇率变动对区域第三产业影响的差异更为突出.在长江上游地区,汇率变动仅对四川具有明显的影响.在长江中游地区,汇率变动仅对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徽和江西两省产生了显著影响.在长三角地区,汇率变动对江苏的影响则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清代西江下游地区人们对此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本区颇为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在植树造林方面,诸如观赏林、行道树、防护林的栽植,所在多有。在森林保护方面,其突出特点则是树立碑刻进行保护。从这些碑刻的内容来分析,西江下游人们结合宗教、民间风俗、所有权及借助官府的力量等措施来保护森林,多管齐下,在体现他们智慧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护了本区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代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形式及自然灾害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前期增多且频度增大,与此同时,上游地区却少有自然灾害。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上游地区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故少有灾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走的是与山林、水泊争地的道路,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破坏,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甘肃森林资源流失剧烈,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省内外各界人士对此十分关注,对森林生态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森林生态效益的缺失有着内在的联系,甘肃的森林生态问题与黄河、长江中下游历年水灾也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并重的解决策略。这些思想提高了人们对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遏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促进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风治沙等各项林业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对三江源区生态环保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湿地最多,水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目前,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影响到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恢复和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是西部开发的当务之急,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