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针对一个由电商平台和线下零售商组成的O2O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线下零售商采取全价期和优惠期两阶段定价策略,考虑消费者策略性程度,构建传统模式和引入区块链技术模式的O2O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定价模型,研究线下零售商的均衡定价和信息披露策略,深入分析信息披露策略、消费者策略性程度和区块链单位使用成本对均衡价格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消费者策略性程度如何,只有当生鲜农产品的真实质量较高时,线下零售商才会披露生鲜农产品真实质量;较大或较小的区块链单位使用成本有利于线下零售商、电商平台和消费者;当消费者策略性程度较低时,线下零售商和电商平台可以从消费者策略行为中获益,相应的社会福利也会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虑两种不同保鲜方式下生鲜品的不同变质率以及相互需求替代,构建了联合定价和订货模型。研究无库存约束、单一库存约束和双库存约束三种情形下零售商对不同保鲜方式生鲜品的定价和订货决策。探讨市场容量、生鲜变质率、需求替代率以及最大订货量对最优决策的影响。研究显示:市场容量越大、需求替代率越高,生鲜品零售商的获利空间越大;提高保鲜投入和保鲜努力,降低高(低)变质率保鲜方式生鲜品的变质率可以提高两种保鲜方式生鲜品的销售价格和高(低)变质率保鲜方式生鲜品的销售量;高(低)变质率保鲜方式生鲜品单一库存约束会提高该生鲜品的最优价格和低(高)变质率保鲜方式生鲜品的最优订货量;双库存约束时,两种保鲜方式生鲜品的最优价格都会提高,最优订货量为最大订货量。  相似文献   

3.
考虑消费者效用与保鲜的生鲜农产品EOQ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生鲜农产品新鲜度随时间减小的特点,构造受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和零售价格影响的消费者时变效用函数,分析了消费者在不同时刻够买生鲜农产品的效用和数量的变化,并基于此建立了消费者偏好影响需求的生鲜农产品EOQ模型;以提高消费者效用为目的,分析了两种不同保鲜情形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决策和最优保鲜投入。研究发现,零售商的最优保鲜投入并不能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满足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新鲜度的要求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4.
基于消费者选择行为的生鲜农产品保鲜和定价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但斌 《管理学报》2014,(3):449-454
针对生鲜农产品易变质的特性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构建了价格和新鲜度影响下的消费者时变选择模型,基于零售商所面临的初始订货数量变化或潜在市场容量变化,分析了零售商对于生鲜农产品的最优定价及最优保鲜投入。结果表明,当潜在市场容量较小时,零售商通过保鲜所获得的利润增加值、最优定价及最优保鲜投入均随着初始订货量的增加而减小;当潜在市场容量较大时,零售商的保鲜利润增加值和最优定价仍然随着初始订货量的增加而减小,但最优保鲜投入却随着初始订货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李琳  范体军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2):113-123
运用RFID技术来监控与管理产品,零售商可以依据记录、传递的产品实时价值信息制定更为灵活的定价和订货策略,提升自身以及供应链的利润。针对生鲜农产品在价值损耗及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进行特征分析,分别在固定定价、动态定价以及带有降价时点考虑的定价三种不同模式下,构建了单周期零售商的决策模型,得到各自的最优定价与订货策略,通过分析最优策略与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价值衰减系数越大,库存成本参数越大,三种模式下的总体零售价格都越小,价格的下调幅度越大;而两个参数对降价折扣时间点的影响却截然相反。进一步,着力在最优销售价格、订货总量与利润值三个方面对三种定价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RFID技术的灵活定价模式有助于零售商获取更大的市场需求量及更大的收益。数值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研究的结果,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对RFID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应定价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零售企业进行升级产品服务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打造自有品牌。在考虑零售商拥有自有品牌以及具有战略库存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两阶段博弈模型,得到了零售商和制造商在动态定价合约和价格承诺合约下的最优决策,探讨了自有品牌引入下供应链的最优契约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当且仅当制造商的库存持有成本和自有品牌质量较低时,零售商才会在动态定价合约下持有战略库存。自有品牌对零售商的战略库存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自有品牌质量越高,战略库存水平越低。制造商更倾向于采用动态定价合约而零售商偏好价格承诺合约则仅出现在自有品牌的质量相对较低且库存持有成本处于中等水平的情况下;整体供应链对合约的倾向受到库存持有成本和自有品牌质量的双重影响;当零售商可选择最优的定价合约时,提高自有品牌质量不一定对制造商有害。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策略行为视角下短生命周期产品的定价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消费者策略行为出发,通过运用经典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面对消费者策略行为时,短生命周期产品厂商如何有效进行收益管理.结论表明,在短生命周期产品收益管理过程中,忽视消费者策略行为会导致利润的严重损失,厂商应根据库存和消费者的理性预期制定相应的价格决策.当库存较少时,厂商基本可以忽略消费者策略行为而制定较高价格;当库存相对较多,厂商的最优定价决策依赖于理性预期均衡;当库存非常充裕时,最优定价决策与消费者折扣因子紧密相关.厂商可通过适当的库存数量增加产品缺货风险,而减少消费者策略行为的不利影响.这对短生命周期产品的收益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两期销售环境下,研究了面向策略型消费者的在线零售商库存信息披露及联合定价、库存决策问题。考虑在线零售商库存信息共享和隐藏两种库存披露策略,构建了在线零售商两期销售利润模型。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讨论了在具有策略型消费者的市场中,在线零售商应如何选择库存信息披露策略,以及如何制定最优定价和库存决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参数对在线零售商决策及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线零售商的最优定价及库存决策受消费者估值折扣系数和第二期定价策略的影响。特别地,当在线零售商选择第一期缺货时,更倾向于共享其库存水平信息;当在线零售商选择第二期缺货或者两期均不缺货时,消费者估值折扣系数存在一个阈值,当低于该阈值时,在线零售商会选择隐藏库存水平信息,当高于该阈值时,在线零售商会选择共享库存水平信息。  相似文献   

9.
策略型消费者为选择购买时机而估计立即或推迟购买产品的效用时,除了考虑价格和可得性,还应考虑等待成本。考虑消费者等待成本的差异性,将消费者分为高等待成本消费者、居间等待成本消费者和零等待成本消费者。基于报童模型和理性预期均衡原理,考虑三种类型策略型消费者的不同比例,构建了零售商的定价决策模型。分析比较了三种情形的定价决策:以高等待成本消费者为销售目标的定价(TM定价)、以高等待成本和居间等待成本消费者为销售目标的定价(TMξ定价)以及以所有消费者为销售目标的定价(TA定价)。研究显示,即使消费者都是理性的,由于等待成本的差异也会表现出短视型或者是部分理性的消费特征。采用TM定价时,零售商最优收益随高等待成本消费者比例的增大而提高;采用TMξ定价时,零售商最优收益随零等待成本消费者比例的提高而降低;采用TA定价时,零售商有固定的最优收益,零售商可以通过权衡每个消费者群体的保留价格和相应的买家数量来获得最优的定价策略。当零等待成本消费者的比例大于阈值,不管其他消费者的类型和比例如何,都应采用TA定价策略。在存在降价销售期的情况下,零售商在两个销售阶段的均衡价格与消费者在这两个销售阶段的等待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考虑销售商的风险规避态度和消费者惰性的情况下,研究了易逝品的动态定价策略。首先给出风险规避的销售商实施动态定价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并运用MNL随机效用模型来刻画惰性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此基础上,以风险规避销售商的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建立了可加效用下的易逝品动态定价模型,并探讨了消费者的惰性行为和销售商的风险规避态度对最优价格的影响。结论表明:在销售商的风险态度为风险规避的情况下,考虑消费者惰性行为的最优价格随库存水平的增加而降低,随剩余销售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消费者的惰性行为和销售商的风险规避态度对最优价格都存在负向影响,即最优价格随惰性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惰性宽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销售商的风险规避态度越强烈,其制定的产品价格越低。  相似文献   

11.
以电子商务为背景研究网上拍卖销售与逆向拍卖采购下的库存管理。在该问题中,零售商一方面利用网上拍卖销售产品,另一方面利用逆向拍卖进行采购。对于单阶段情形,证明网上拍卖下零售商的期望收益函数是采购量的严格递增的凹函数,从而得到零售商的最优采购策略和供应商的最优投标策略。对于多阶段情形,利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理论建立该问题的最优控制模型,得到零售商的最优采购策略和供应商的贝叶斯-纳什均衡投标策略均与基本库存策略相类似。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一个由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构成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在考虑损耗和新鲜度的影响下,假设产品的市场需求为零售价格的非线性函数,零售商成本为私有信息,研究如何协调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 首先,给出了对称信息下供应链协调模型;然后,研究了不对称信息下集权式与分权式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再次,研究了在突发事件引起零售商成本分布函数扰动情况下,供应链的最优应对策略。 研究表明,供应链的最优生产计划、最优批发价格和最优零售价格均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当突发事件造成零售商期望成本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扰动时,三者可以保持不变。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生鲜农产品的固有属性导致的采购风险,以及企业将一些业务如物流、采购等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3PL,Third Party Logistics),从而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发展的现实,建立了零售商和3PL的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了部分需求信息下3PL采购和零售商采购对零售商和3PL的最优决策、利润,以及供应链系统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正向需求风险较大时,3PL对生鲜农产品实际需求的判断较准确;当需求风险较小时,零售商对生鲜农产品实际需求的判断较准确。研究还发现,在绝大部分情况下,3PL采购对供应链系统是不利的。只有当正向需求风险很大,或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非常大,或损失分担比例很高时,3PL采购才能够增加供应链系统的利润。然而,在3PL采购提高供应链系统利润的条件下,3PL的利润低于同等条件下零售商采购时的利润。建议此时零售商通过采取返还给3PL一定利润的方式来促使3PL同意参与采购管理,以增加零售商、3PL和供应链系统的利润,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Retailing channel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dominated by ‘power’ retailers who are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prices and ordering schedules to manufacturers and suppliers. A dominant retailer, such as Wal-Mart, has the ‘power’ to decide retail prices of products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manufacturers who are keen to sell their products through or to such a large and powerful retailer. Several products, such as electronic products, can be sold in the market for some periods during their lifecycles before they retreat, except when they are not popular with consumers after been introduced. Therefore, in case of such products, the retailer should not just consider a single-period pricing and ordering policy. It should make dynamic pricing and ordering decisions based on market demand forecast, in order to obtain maximum cumulative profit from the product during its lifecycle. In this study, we consider this scenario and construct a two-period model to discuss pricing and ordering problems for a dominant retailer with demand uncertainty in a declining price environment. We show that the maximum expected profit function is continuous concave, so the optimal solution to pricing and ordering policy exists and it is the one and only. We also analyze sensitivity of retailer's expected profit to the effects of parameters of price-discount sharing scheme and market demand.  相似文献   

15.
在零售商-消费者两级供应链中, 零售商垄断销售市场, 研究基于消费者锚定效应的动态定价与库存问题。将消费者的锚定效应纳入决策模型中, 探讨消费者锚定的参考价格与产品的市场需求、价格的动态变化关系;利用动态规划理论建立了消费者锚定效应的动态定价与库存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利润折现和库存积压问题, 并分别构建了相应模型。数值分析表明, 消费者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决定最佳的购买时机, 零售商的期望收益随着销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入供应链融资结构因素,在传统库存管理模型基础上,研究零售商在面临随机市场需求情形下考虑股权和债权等融资方式的订购策略,建立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的最优订购模型,利用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得到了该模型的最优解,证明了最优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并分析了债权融资比例、价格成本比例系数、销售价格、订货周期、回购价格、进货价格、缺货成本、库存成本、以及融资利率等因素对最优解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数值示例深入探讨具体市场环境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债权融资比例、价格成本比例系数、进货价格、订购周期、库存成本与零售商订购量存在负相关关系;缺货成本、回购价格、销售价格与零售商订购量正相关。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零售商订购行为提供科学指导,并为其库存管理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零售"表现形式之一的纵向整合成为零售商转型升级的重要策略。考虑了产品之间竞争性,分别研究了分销模式、平台模式和混合模式下,零售商采取不进行纵向整合、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的利润,通过对比给出零售商最优的纵向整合策略选择条件。最后,分析了不同经营模式对零售商纵向整合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随着潜在需求的增加,在三种经营模式下零售商的最优策略都从不进行纵向整合变为后向整合、前向整合;第二,随着产品之间竞争程度增加,在分销模式和平台模式下,零售商的最优策略从后向整合变为不进行纵向整合、前向整合,在混合模式下,零售商的最优策略从后向整合或不进行纵向整合变为前向整合;第三,随着佣金费率增加,在平台模式下,零售商的最优策略从前向整合变为后向整合、不进行纵向整合,在混合模式下,零售商的最优策略从前向整合或后向整合制造商2变为不进行纵向整合、后向整合制造商1。  相似文献   

18.
顾客忠诚计划是零售商的重要销售策略之一. 本文针对两期折扣问题中零售商的订货和积分回馈计划投入的联合决策问题,基于完全理性假设,并结合问题的实际情况,考虑了全价期单期以及全价期和折扣期两期的积分回馈计划,构建了基于这两种积分回馈计划下的策略型消费者决策模型. 分析了不同积分回馈计划对策略型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而讨论了零售商在不同决策下的收益情况,探索了零售商订货和积分回馈计划联合决策的制定. 研究发现:(1)积分回馈计划会对策略型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零售商的决策和收益;(2)订货和忠诚计划制定的联合决策有利于零售商提高收益;(3)对于单位成本低的商品,面向全价期的积分回馈计划的最优收益提升较大;(4)对于商品价值与实际价格差异较小的商品,积分回馈计划对最优收益的提升作用较大. 具体而言,如果商品单位成本小于等于折扣价,则面向全价期的积分回馈计划的最优收益提升较大,反之,则面向全价期和折扣期的积分回馈计划的最优收益提升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