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考虑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将产品商誉和减排量作为状态变量构建微分博弈模型。文章首先讨论了不同渠道结构下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均衡策略,随后探讨了广告合作-减排成本分担契约对供应链协调性的影响,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产品商誉轨迹随时间变化呈现多变性,而减排量轨迹则具有单调性。与单渠道相比,双渠道下零售商的广告努力和利润下降,而制造商的减排努力和利润增大,只有当传统渠道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制造商竞争较小时,制造商单渠道的利润才高于双渠道,此时制造商将不会开设网络渠道。广告合作-减排成本分担契约可以实现制造商、零售商和整个供应链系统利润的帕累托改善,且消费者低碳偏好和品牌偏好越高,制造商和零售商越有动力达成合作。  相似文献   

2.
针对绿色环保产品价格过高,阻碍其成为主流消费品这一现实问题,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探讨零售商向负责绿色研发成本投入的制造商提供不同联合研发契约时的供应链均衡策略和协调问题。以零售商主导的双边垄断型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在考虑消费者环保意识、产品绿色度水平、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需求的基础上,分别探讨批发价契约、成本分担契约和两部制契约对绿色产品需求、供应链成员利润及渠道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本分担契约无法实现供应链成员利润的Pareta改进;一定条件下,两部制契约可以实现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双赢,并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此外,虽然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并不总是会带来绿色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但却总是会使得绿色供应链的利润提高;并且较高的消费者环保意识将激励企业追求一个较低的绿色成本系数,从而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努力。  相似文献   

3.
考虑两家处于供应链下游的零售商,其中一家为实体店,一家为网上店,其中网上店利用了顾客的免费搭车行为获得部分市场需求。文章研究了免费搭车行为对两零售商价格竞争及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实体店服务水平的上升和网上店初始需求的增大,网上店的均衡利润将增加,两家店的价格竞争将更加激烈;当边际服务成本较低时,实体店的均衡利润要高于网上店的均衡利润,允许顾客的免费搭车行为存在,并缓解了两家店之间的价格竞争;当边际服务成本很高时,实体店入不敷出,不再允许顾客的免费搭车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一个拥有线上渠道的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线下到线上(O2O)供应链,考虑渠道产品差异化策略下零售商为制造商线上渠道进行广告引流,刻画消费者对产品的异质性需求,分别设计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下制造商的最优合作广告契约,通过对比两种情形中最优决策及利润的变化分析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不对称信息下消费者渠道转换的麻烦成本、单位不匹配成本等重要参数对合作广告契约设计和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对称信息下,制造商可以策略性选择三种不同策略以最大化自身利润,其中不甄别零售商真实信息的混同均衡在某些条件下是制造商的最优策略;尽管信息不对称会给制造商带来利润损失,但制造商通过策略选择可缓和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某些条件下信息不对称并不损害供应链总体的利润;麻烦成本的变化会改变制造商不对称信息下最优合作广告契约的策略选择,某些条件下麻烦成本的增高对制造商利润反而存在正影响。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直观考察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基于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两级供应链,在供应商产品质量缺陷对消费者造成效用损失,并导致零售商承担产品责任的情形下,考虑了如何设计质量成本分担合同以激励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基于此,考虑了两种质量成本分担比例(合同)决策模式(即零售商决策和纳什讨价还价决策),构建了供应链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责任成本对供应链质量决策和企业利润的影响机理,并揭示了不同质量成本分担比例决策模式对供应链均衡结果差异的策略性机理。结果表明:(1)在分散化下,当供应商质量投资效率较高(较低)时,其产品质量随责任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减小);而在质量成本分担合同下,随着责任成本的增加,最优质量成本分担比例随之增加,而产品质量随之先提高后降低。(2)质量成本分担有助于产品质量、零售商利润和供应链系统利润的提高,而供应商利润在纳什讨价还价决策模式下将提高,但在零售商决策模式下,当责任成本较小时其反而将降低。(3)相对于零售商决策模式而言,在纳什讨价还价决策模式下,最优质量成本分担比例、产品质量和零售商利润均相对较低,但供应商利润和供应链系统利润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酒店过度依赖在线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t, OTA)导致佣金不断上涨和其建立直销渠道产生高运营成本问题,通过建立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酒店直销单渠道、双渠道及OTA单渠道三种结构的渠道选择策略、定价策略和OTA最优佣金率决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当运营成本与佣金率较小时,双渠道策略占优;当运营成本较小且佣金率较大时,直销单渠道策略占优。当运营成本较高时,OTA单渠道策略占优且与佣金率无关。对于OTA而言,设置高佣金率未必产生更多利润。在确定最优佣金率时,应考虑酒店直销渠道运营成本、酒店行业佣金率上限及消费者对酒店直销渠道偏好程度的影响。此外,当运营成本较低时,供应链均衡策略为双渠道策略,否则为OTA单渠道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不断频繁地进行产品升级更新以应对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同时,消费者也越来越具有策略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跨期选择购买产品的类型和时机。本文考虑消费者策略行为研究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最优产品升级策略,分析捆绑、模块化和整合三种产品升级策略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供应链企业的均衡定价决策。研究表明:当消费者耐心程度和升级模块的价值升级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供应商将选择模块化升级策略,相对于捆绑升级策略,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只有当消费者耐心程度较小时,采用整合升级策略相对于其他两种升级策略更有利于提高利润。  相似文献   

8.
策略型的顾客对于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及不同时间的产品会有不同的估值和支付意愿,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当考虑顾客的策略性行为。建立了由一个制造商(即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一个独立的再制造商以及一组策略型顾客组成的闭环供应链模型,利用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了当由独立的再制造商负责回收旧产品并进行再制造时顾客策略行为和再制造品的质量水平对闭环供应链的产品价格、利润、消费者剩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顾客的策略程度增加时,制造商的利润减少,再制造商的利润和消费者剩余增加。当再制造品的质量水平增加时,制造商的利润降低,再制造商的利润先增加后降低,消费者剩余增加。  相似文献   

9.
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遇产品伤害危机(Product-Harm Crisis),危机的发生会使商誉受到折损。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当企业预期到可能会发生产品伤害危机时的动态广告策略。为此,首先利用随机到达过程刻画危机的发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影响下的动态广告模型。其次运用贝尔曼动态规划原理得到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在集中、分散以及成本分担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广告和成本分担策略。最后通过对结果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产品伤害危机的预期会改变供应链成员的时间偏好,使供应链成员更重视当前而不是未来的利润;当危机发生率以及商誉折损率增大时,制造商应减少危机前的广告投入;危机发生率以及商誉折损率会影响零售商危机前的成本分担策略,但影响的结果取决于双方危机前后边际利润的情况;成本分担策略依然能够提高供应链双方的广告投入,从而提高商誉、市场需求和双方的利润,最终实现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0.
以制造商主导的O2O供应链为背景,考虑市场需求受价格和网上交货期的影响,针对网上直销和网上代销两种O2O模式分别构建O2O供应链定价与网上交货期决策模型,研究渠道成员的最优策略并分析其性质。再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情境和网上交货期敏感型消费者情境下消费者网上销售渠道偏好程度和佣金率对O2O供应链最优策略和利润的影响,并探讨了制造商O2O模式的选择问题。发现:消费者网上销售渠道偏好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制造商和O2O平台,但不利于线下门店;佣金率越高,越有利于线下门店和O2O平台,却不利于制造商。当消费者更关注网上交货期时,缩短网上交货期并不利于制造商;而当消费者更关注价格时,延长网上交货期是有利的。制造商的O2O模式选择主要受佣金率的影响,只有当佣金率处于较低范围时网上代销O2O模式是制造商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策略消费者持币观望的行为对零售商和生产商的盈利都会产品负面影响,本文在二级供应链中同时考虑策略消费者的行为和产品质量设计,研究批发价格契约下策略消费者行为对供应链不同渠道利润的影响。分析表明,当生产商决定产品质量时,分散供应链下的产品质量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议价能力相关,生产商议价能力越强,产品质量越高;当生产商完全掌握确定产品质量和批发价格的权利时,策略消费者的行为加剧了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利润分配的不公平,生产商能获得更大比例的利润;面对策略消费者时,厂商承诺产品数量有限能够实现比集中供应链下更高的利润,存在合适的产品质量和批发价格,使得分散供应链能实现数量承诺下的最优利润,并实现提升质量和增加供应链整体利润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在碳交易机制下,将交叉持股战略引入到制造商减排决策中,研究供应链企业的减排和定价问题。构建了供应链企业集中决策下的决策模型和交叉持股前后制造商与零售商间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情形下的企业最优决策和绩效,并以数值算例演示了交叉持股和碳交易价格对企业决策和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商与零售商交叉持股能够改变碳交易价格对制造商减排量的影响,使得制造商的单位产品减排量一定提高,市场需求提高,在一定条件下批发价和零售价降低;当交叉持股比例满足一定条件时,交叉持股能同时增加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并使供应链达到协调。  相似文献   

13.
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数量(订货量)内生化的情形下,同时实现其质量和数量的协调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进一步,在产品低质量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情形下,制造商将面临着产品责任(表征制造商对消费者产品伤害的补偿),从而导致"产品责任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这一问题。最后,如果核心企业具有对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偏好,则这种CSR偏好又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针对这三个问题,首先,利用批发价合同构建了一个由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运作博弈模型;其次考察了制造商产品责任、CSR偏好程度和质量改进效率对其产品质量决策、批发价合同和相应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供应链质量-数量协调问题。结果表明:(1)产品责任不影响产品质量、订货量、供应链节点企业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但制造商批发价随产品责任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CSR偏好程度的增加,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随之增加,而制造商经济利润随之减小;(3)质量改进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4)一个由数量折扣契约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契约共同构成的协调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其中,产品责任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增加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的减小,而CSR偏好程度的增加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减小,但不影响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  相似文献   

14.
曾辰  叶胥 《中国管理科学》2021,29(8):206-217
本文针对由产能约束品牌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考虑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的异质性偏好,以及品牌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研究品牌制造商最优合同设计与零售商定价策略,考察产能约束与不对称信息对产品定价和供应双方合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受到产能约束的品牌制造商有三种合同策略,即低价合同、固定价格合同以及高价合同等三种合同,在低价合同下品牌制造商可以充分利用其产能约束,而在后两种合同下产品有可能滞销;不对称信息会导致"批发价格+一次性转移支付"合同不能完美协调供应链。当品牌制造商和零售商进行信息共享谈判时,若二者在高价合同下进行合作,则品牌制造商与零售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成信息共享谈判,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5.
魏强  李胜 《中国管理科学》2019,27(2):205-216
本文分别在纵向供应链与横向供应链中,研究了供应链成员具有公平偏好时的定价决策及其绩效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供应链中,供应商或零售商具有公平偏好并进行Stackelberg博弈,批发价格契约能够满足供应商或零售商的公平偏好,此时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最优,效率最高;在横向供应链中,处于相同供应链层级的制造商具有公平偏好并进行Cournot博弈,批发价格契约不能满足其公平偏好,但整个供应链的利润与绩效显著高于完全理性时的供应链利润与绩效。最后进行算例分析,并给出一些管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生鲜农产品双渠道营销模式是供应商的最佳选择,如何发挥双渠道优势,实现渠道共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供应商主导的双渠道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考虑新鲜度衰减且扰动需求和供应商保鲜努力,对比分析集中和分散决策模型,论证构建协调模型的必要性。从渠道合作和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设计两部定价契约、批发价协调契约和由成本分担与补偿策略构成的混合协调契约,三种契约均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实现供应链协调,提高各成员的利润。最后,对比分析所设计协调契约以认识其本质,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制造商的资金收益率大于零售商资金收益率的情况下,以报童模型为基础,研究了资金收益对回购契约的影响.系统预期利润变为与批发价相关,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求解了满足零售商参与约束、同时使系统和制造商预期利润取得最大值的契约参数.与不考虑资金收益情况下的供应链协调不同的是:订货批量大于相应批发价下不考虑零售商参与约束的最优订货批量;若零售商的保留利润一定,则回购价增大;回购价可以大于批发价,批发价可以小于制造商的边际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产品需求受货架空间与零售价格共同影响的两级供应链,通过比较供应商主导、零售商主导和权力均等三种不同权力结构供应链均衡结果,分析了供应商与零售商共同承担货架空间成本对供应链定价、货架空间分配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与零售商共同承担货架空间成本会减少供应商主导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但会使零售商主导和权力均等供应链通过分配更多的货架空间增加产品销量,在一定范围内使得供应链整体利润得到提高。由于三种不同权力结构供应链均未达到整体最优,提出了基于货架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合同,并给出了供应商和零售商均能接受的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9.
高佳  王旭 《中国管理科学》2016,24(12):127-138
在同时面临随机产出(random yield)和随机需求的供应链中,引入基于现实应用设计的具有声誉效用机制和信任机制的承诺契约,同时考虑紧急采购,建立多重不确定关系型供应链决策模型。分析该类型集中式供应链(CSC:centralized supply chain)和以Stackelberg博弈为基础的分散式供应链(DSC: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的最优供应、采购策略存在性及其条件,应用逆向推导法探讨供需双方的博弈过程;通过绝对和相对指标分析供应链及其成员的绩效;结合理论推导和数值试验对承诺契约参数、供应链及其成员最优策略和期望收益做关于供需不确定性、紧急采购价格的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一个由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为建模背景,在汇率风险和需求风险聚集(pooling)在下游零售商的情况下,分别建立了有无批发价激励情形下的两个动态博弈模型,获得了相应的均衡。通过分析相应的均衡,结果表明,(1)在两种情形下,零售商的汇率风险对冲行为具有稳定供应链生产行为的作用,但批发价激励能够提高零售商的汇率风险对冲比例和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交易价格;(2)与无批发价激励的情形相比,有批发价激励时的制造商利润较高,从而制造商有使用批发价激励零售商对冲汇率风险的动机;(3)在风险聚集下,"通过较低的批发价来激励零售商对冲汇率风险"这一策略能够实现供应链盈利水平与风险承担之间的权衡:需求和汇率风险增加均会使得供应链节点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盈利水平降低,同时也将降低风险聚集处的节点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方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