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仪式是由文化所规定的具有周期性的社会行为,是一定群体价值、意义和信念的呈现与表达.基于仪式的特性和目的,可以把高校的仪式分为纪念型仪式、竞争型仪式、通过型仪式和欢庆型仪式等四类.大学仪式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角色转换、道德教化、情感激发与文化传承等方面.为充分发挥仪式的德育功能,高校要正确认知仪式,科学筹划仪式,精心组织仪式.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视域下,仪式感是仪式化行为获得的感觉和确证的逻辑,并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实践应用反映了仪式感的功能图景,主要表现为四个维度:第一,仪式感通过对个体的关系生产与确认,关系范畴的形成与延续,发挥着个体认同功能;第二,仪式感通过对分化的控制,为冲突提供安全阀,以及以建构共生的共同体方式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第三,仪式感通过建构集体框架的方式,发挥着对集体记忆的叙事塑造、价值重构与传承巩固的功能;第四,仪式感通过成为日常生活世界的秩序规范与精神文化两条路径,发挥着对个体的仪式化规定和文化生活化的文化浸润功能。  相似文献   

3.
从同仁土族“於菟”看民俗仪式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仪式具有特有的象征寓意,因而当仪式被理解为某种社会需求的外在手段时,就会将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理诉求直接地或间接地表达出来。文章对土族"於菟"系列民俗仪式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民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较强的模塑意义,在强化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阐释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关系及其协调等方面,彰显出其存在和延续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化的载体,仪式能让参与其中的个体感受到仪式传递的文化与价值观。高校校园仪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发挥着价值导向、文化育人、情感升华、身份认同、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展仪式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仪式的针对性和真实性。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仪式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善仪式教育体系、尊重主体需求等打造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校园仪式。  相似文献   

5.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除去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的不足,还有电视仪式特别是其中节目仪式的缺失,这大大影响了节日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试论当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学班级有松散趋势的情况下,重提大学班级文化的新特点及意义,目的为引起有关人员对大学班级的进一步关注。大学班级文化有独立性、可控性、多元性、潜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大学班级的这些特点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有独特的影响,它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大学生行为有诊断和矫正作用,是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班级文化,仍然是大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建设是我国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文化哲学通过实践观点所达成的哲学与文化的双重自觉能够将大学文化置于文化系统进行展开,实现对大学文化内涵及功能的本质解读。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实践途径包括主动承担解释现实、维系人心的育人任务,重视社会对于大学文化的选择和建构,摆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这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中国当代极具盛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在诗作中,吉狄马加频繁地叙写了彝族的风尚习俗、祭祀礼仪、图腾信仰、神话传说等"仪式"意象。吉狄马加在诗作中常常以彝族的仪式文化为视角来探寻彝族的历史、思考彝族的现实,彰显了他对彝族文化的深沉思考和独特想象,表达了他对彝族现实生活、未来发展、人性人文等形而上的思考和终极关怀意识,这使他有关彝族的书写更切近于本民族的原生态状态。仪式是对现实的超越性表征,是一种情感体验,具有召唤作用。诗人常常在诗作中通过"仪式"意象表达对彝族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仪式书写是诗人吉狄马加诗歌创作的一种策略和表达诉求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现代大学文化建设出发,分析大学编辑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现实要求,提出编辑文化建设应当凝聚现代大学的价值信念,直接服务于现代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并纳入现代大学文化发展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宿州学院学报》2011,(12):52-52
12月9日,宿州学院举行了“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院党委书记桂和荣教授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大好形势下,我校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弘扬胡锦涛总书记表彰的孟二冬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决定成立‘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并隆重举行揭牌仪式,这是我校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我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丧礼仪式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维护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丧礼仪式承载着古代社会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全方位的互动模式、文化心理和行为惯习,是丧礼仪式独具特色的德育环境。传统丧礼仪式对个体意志结构和行动结构影响深远,对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描述道教的黄箓斋醮仪式,是一场具有深刻内涵与文化意义的仪式,构成了一个象征符号体系。考察仪式举行的时空、形式、结构、内容和功能,发现孔尚任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反映了明末清初儒学传统为政治提供价值基础、为社会提供认同凝聚和为个体安顿身心性命的作用和意义减弱时,与儒家互相渗透、影响的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构成了对儒家道德的支撑,揭示了中国宗教文化于明末清初社会的碰撞和交融。宗教文化以特殊而显著的形式深入到了《桃花扇》的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话语表述方式中,折射着文学与宗教、历史与神话、仪式与政治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3.
羌年作为羌族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独特的祭祀仪式。羌族正是通过羌年祭祀仪式,为世人展示其文化艺术的魅力。羌锋村是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羌年特具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地给人们呈现出羌年的过程、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之中的艺术。尤其是羌年的最高祭祀仪式"国若",汇聚了美术、雕刻、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不论是羌族文化或者羌年,还是羌年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中的艺术,对于增进羌族家庭的和睦之情,强化羌族内部的内聚力和民族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春秋公羊学是一门古老的中国诠释学。在公羊学理论体系中,作为基本诠释法则的"例",与作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微言大义",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王运治学崇礼,治经与治礼结合在一起。反映在春秋学上,例以为文,礼以为本质,以例释礼,藉例明礼,例和礼合一,是王氏公羊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与“祖”意指土地、祖先,涉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信仰、礼制、仪式、社会维度。“社”与“祖”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促成的是宇宙、社会与个人的相互混融,承载着“亲”、“和”、“孝”、“序”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并调适着人地关系、人神关系、人际关系,塑造了社会的基本架构模式。“社”和“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肇始和根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体系中的核心与载体,其所秉持的伦理价值、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尊崇的。  相似文献   

16.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代表人文环境的整体和谐,而且代表人性之美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氛围,是一种高尚的格调。而充分体现"和"的这些文化内涵的莫过于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核心就是"和","和"文化在中国茶道中得到了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隐性文化”内涵,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隐性文化具有对学生教育的行为导向、陶冶情感、道德潜化、丰富感性的功能,提出了高校图书馆隐性文化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文化 ,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有其独特功能与作用。当前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智能水平、心理素质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也是塑造大学精神、营造创新氛围、构建学校管理理论的迫切需要 ;同时 ,校园文化不断孕育新思想、新观念 ,也理应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智力源”、“人才库”。  相似文献   

19.
面子是中华人之一重要的文化——心理概念,它大体包含着情面和体面两层涵义,又分别对应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内圣和外王两方面的内容,如行义和隆礼。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论,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生理想、精神价值、道德境界深层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家族伦理型的传统心态文化和即伦理即宗教的内在超越性的道统传承是中华人,尤读书人面子观念凸显的主要原因。而"居仁由义"、节之以礼的中庸把握则又是面子观念发挥正、负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以表演作为戏剧的本质特征,仪式与戏剧这两个概念就出现了交叉甚至重叠,仪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戏剧。对仪式与戏剧关系的把握不能建立在表演形式的相似性上,而应该建立在内容或功能的差异性上。区分仪式与戏剧内容或功能差异的是仪式与戏剧体现的情感,仪式与戏剧情感的差异是集体性情感与个体性情感的差异,而集体性情感与个体性情感的差异是仪式与艺术的差异,这样,以表演为特征的戏剧实际上就包括作为仪式的戏剧与作为艺术的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