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低碳供应链企业减排合作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清洁发展机制,探讨国有大型制造型企业在面临政府的碳排放规制时如何与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进行生产和减排决策,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上、下游企业在3种不同合作情况下的减排效果和利润,对企业在减排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碳交易价格对减排效果的影响以及社会福利的比较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减排和定价均合作时各主体的利润和减排效果均最优,制造型企业在低碳化的进程中应首先瞄准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并从其所处供应链的上游企业着手;碳交易价格随企业边际减排成本的高低而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若要减少排放总量,必须减少一定的产量.上述结论为制造型企业做出合理的减排决策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张令荣  王健  彭博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11):145-154
供应链内外部碳配额交易是碳配额政策下供应链协调碳配额的重要途径,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碳减排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单供应商和单制造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在完善的碳配额交易市场情况下,通过构建供应链外部碳交易路径和内外部碳配额交易路径共存的博弈模型,分析了碳配额政策下内外部碳配额交易条件、企业减排策略和利润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外部碳交易路径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减排决策相互影响,且当单位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成本系数相等时,上游企业碳减排率是下游企业的两倍;同时进行内外部碳配额交易能降低中间产品批发价格,提高供应链成员企业碳减排率、增加企业利润。算例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并发现企业碳配额和内部碳交易价格在一定区间内才能使内部碳交易达成,此时制造商会分担供应商的碳减排费用。  相似文献   

3.
张宇翔  谭德庆 《管理评论》2022,34(2):303-314
当前碳政策大多关注产品制造过程的碳排放,然而许多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更多,未来约束产品消费环节碳排放势在必行。基于此,探索性地提出实施“碳限额交易-碳税”双重碳政策,从消费者效用角度出发,构建高碳排放耐用品出租与销售策略模型,讨论双重碳政策对耐用品厂商市场策略与减排策略的影响,探讨政府如何通过调控碳交易价格与碳税率,引导企业绿色转型。结论表明,不推出碳税或碳税政策宽松情况下,碳交易价格不能改变厂商选择出租策略的现状;碳税政策趋严情况下,碳交易价格较低时,销售策略更优;碳交易价格较高时,出租策略更优;碳交易价格与碳税率影响厂商减排技术投入与减排效果,碳税率固定时,碳交易价格越高,减排效果越弱;政府通过调整碳交易价格与碳税率可以实现厂商采取不同市场策略均更有利于降低碳排放。  相似文献   

4.
消费者低碳消费趋势及政府碳排放政策的颁布和实施,迫使企业必须审视自身生产运营中的碳排放问题。本文研究单一销售模式和双销售模式下政府价格补贴、一次性补贴、碳税等政策对低碳供应链决策的作用机制,构建含有一个生产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低碳供应链集中式决策模型。基于基准模型和三种政策决策模型,解析分析各政策对供应链产品定价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减排程度下,双销售模式的产品价格补贴力度大于单一销售方式;从政府角度来看,对于单一销售模式,要使企业达到相同的减排效果应当选择一次性补贴政策,而双销售模式应实行价格补贴政策;政府征收碳税提高了减排边界,促使更多企业进行减排,同时单一销售模式减排边界高于双销售模式;政府应该合理制定碳税,否则会导致企业不愿减排或退出市场。另外仿真分析了减排量对产品价格和供应链利润的影响以及三种政策参数对供应链利润的影响,揭示出相关的管理学启示,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政府制定低碳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交易政策下供应链碳减排技术投资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单制造商和单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考虑供应链碳减排技术投资与否两种情形,构建了集中式决策、分散式决策和供应链成员协同决策的博弈模型,探讨了消费者碳足迹敏感系数、碳限额及碳减排成本系数对供应链成员最优决策及减排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碳交易价格与碳限额呈线性关系时,供应链及制造商的利润与碳限额并不是线性递增的关系,政府合理的制定碳限额能够促使供应链企业有效减少碳排放;当消费者支付意愿依赖于产品碳足迹时,企业可以通过投资碳减排技术在减少碳排放量的同时获取更大的利润,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渠道协作共同决策碳减排水平时,供应链碳排放总量比分散决策情形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生产和消费等活动引起温室气体增加,已造成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在生产、消费等相关活动中减少碳排放量是业界、学界和政府等相关主体的普遍共识。针对高排放和低排放两类制造商、多个需求市场和一个碳交易中心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网络,在碳配额交易体系下,研究了企业的生产与碳减排策略。两类制造商基于政府分配的碳配额在碳交易中心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卖形成一个碳交易子网,同时,产品的买卖形成一个产品交易子网。针对所有企业成员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利用变分不等式把含约束的利润最大化非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变分不等式问题,并利用互补关系与变分不等式的等价性把需求市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转化为变分不等式,得到闭环供应链网络系统中产品交易量、生产量和碳交易策略满足的均衡条件,进一步获得闭环供应链网络达到Nash均衡状态时的条件。利用投影收缩算法求解所建模型,并给出了相关数值算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得到了管理学启示。结果表明:供应链网络中存在企业利润目标与政府减排目标一致的情况,两类制造商间的碳交易额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政府对不同类型制造商应设置不同的回收率。本研究可为政府和企业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单一制造商、单一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的闭环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新产品和再制造品的价格差异及消费者低碳偏好,分别构建了在碳配额交易政策下制造商进行减排技术投入、回收再制造、同时进行减排技术投入与回收再制造三种模式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了减排成本系数、再制造减排系数、低碳价值系数等对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和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配额交易价格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与制造商的减排技术投入呈正相关;当再制造减排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碳配额交易政策会激励制造商进行回收再制造;制造商同时采用减排技术投入与回收再制造模式可以获得最大利润,但是不能保证供应链碳排放总量最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在供应链运作中考虑不同碳排放政策对于物流企业配送模式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碳排放的多容量等级配送中心选址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在高排放条件下企业选址呈现小型分散式结构;在低排放条件下企业选址呈大型集中式结构。并从四种不同的碳排放政策角度研究比较这些政策对企业物流配送模式、运营成本和碳排放量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排放政策的分析发现在每种政策下政府都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策略来引导企业有效的进行节能减排,进而发现企业在碳交易政策下的减排效果较好,也较容易接受这种政策。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不同类型的碳交易政策对供应链中企业运营产生的长期影响,在考虑产品商誉能够影响消费者需求且具有动态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三种微分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碳交易相比,基于企业碳排放历史数据的碳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从长期角度提升制造商产品的碳减排水平和零售商的低碳宣传水平,同时产品最终的商誉和零售商的利润也有所增长;此外,基于产品碳排放数据的碳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碳减排水平、商誉和零售商利润,而零售商的低碳宣传水平保持不变;当政府的政策满足特定条件时,基于产品碳排放数据的碳交易政策对制造商更有利。  相似文献   

10.
在碳交易和消费者具有低碳偏好的环境下,通过分析体现成本和减排效率的低碳技术特征,建立供应链低碳技术减排投入与合作的动态优化模型,采用微分博弈方法,求解产品碳排放和供应链利润的长期轨迹, 并且推导出实现双赢的低碳技术特征条件。鉴于现实中可选择的技术特征有限并考虑到零售商减排意愿合作水平,推导出促进零售商低碳合作的市场条件,并证明了将生产和使用两个环节排放同时纳入碳交易有利于激励供应商减排。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考虑消费者的低碳偏好和碳交易政策,建立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两种情形下的微分博弈模型解决供应链动态优化问题,比较两种情形下的最优均衡反馈策略、减排量的最优轨迹及最优利润,提出减排策略。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验证了命题的有效性;通过对消费者低碳偏好及碳交易价格进行灵敏度分析发现:随着低碳偏好的增加,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减排量和供应链系统的利润均增加,并且政府在规划期内应及时调整碳交易政策,达到激励企业减排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构建包含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的碳配额分配及交易减排供应链,其中消费者基于自身低碳偏好进行产品选购,政府基于行业社会福利最优进行企业配额分配和碳指导价设定,企业基于利润最优进行生产和销售。通过建立混合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了考虑企业和消费者双重异质性的配额分配及交易机制对政府、企业最优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减排机制能在保持社会福利最优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消费者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对异质企业的双向和持续性减排激励。消费者低碳偏好和单位碳排差异度是影响减排机制实施方案和实施绩效的关键因素,其中,消费者低碳偏好决定了行业最优碳价和配额分配规则,且在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影响企业决策和产品价格;单位碳排差异度是影响企业利润、消费者主动支付倾向和减排绩效的重要因素,严格的差异度划分有利于形成正向激励;差异化的配额率易于形成减排激励,其与自主配额率间的差异是造成碳价波动的原因之一;研究也表明,过低的单位碳排差异度不适合进行企业异质性划分,在减排机制设计中应弱化“碳收益激励”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实现我国"十二五"期间减排目标的现实背景,构建了一个省际排放权交易模型,重点探讨了在实现各省减排目标的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挥的成本节约效应。研究设置了无碳交易市场(NETS)、仅包含北京等六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PETS)和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CETS)三种政策情景。通过模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为实现"十二五"碳强度减排目标,扣除自然下降率,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减少约6.39亿吨,占当年总碳排放的6.65%;无碳排放交易时全国需要付出约157.62亿元的减排成本,占当年GDP的0.04%;六省市参与碳交易情景下,全国总的减排成本约为150.66亿元,节约减排成本4.42%,碳交易量为0.22亿吨CO2,占总减排量的3.39%,均衡碳价约为70.55元/吨CO2;全国碳市场情景下,全国总的减排成本约为120.68亿元,相比于无碳排放交易情景节约减排成本23.44%,碳交易量为1.21亿吨CO2,占总减排量的18.98%,均衡碳价约为38.17元/吨CO2;(2)碳交易市场对参与交易的省份的成本节约效应各不相同,总的来看,东、西部地区成本节约较为明显,部分西部地区能够在完成自身减排目标前提下,通过加入碳交易市场而获取正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历史强度下降法分配碳配额随时间和产量变化而变化,产品生产成本、销售价格等参数随之发生变化,碳配额交易政策下实现两阶段供应链协调成为制造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市场特性及碳配额阶梯状降低的特点,将产品销售周期分为两个阶段,通过构建两阶段的集中式决策系统模型和收益共享契约下分散式决策系统模型,分析碳配额交易政策下供应链最优订购量决策和最优碳减排决策,证明收益共享契约可以通过调整零售商的订购量达到集中决策下的最优订购量实现两阶段供应链协调,设置较低的收益共享契约参数将会更有利于制造商降低批发价格,主动进行碳减排投入。算例分析验证结论有效性,并发现供应链企业间设置较低的收益共享比例更有利于企业减排;企业碳减排决策应考虑未来减排投入成本,在保证供应链效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在前期进行减排投入;历史强度下降法有利于促使企业主动减排,政府制定碳配额下降幅度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减排。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虑由一个受政府碳排放规制且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产品供应商和处于下游的零售商所组成的低碳供应链系统。由于低碳消费需求增加所引起的零售商利润的提高,下游零售商可采取不同的契约形式促进上游供应商扩大减排投资。为此,本文考虑了分享减排所增收益与分担减排投资成本两种契约。通过建立零供两主体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得出了在两种契约下主体的最优减排水平及最优分成比例,以及两主体在不同契约形式下的最优利润值。结果表明:分担减排投资成本契约能够使减排更加彻底,得到的减排水平较高;在分担减排投资成本契约下,两主体的利润值均会有所提高;在分享减排所增利润契约下,两主体的利润变化要依据参数来确定。最后,文章依据合理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并对碳交易价格等相关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廖诺  卢晨  贺勇 《中国管理科学》2021,29(2):160-167
在碳交易政策背景下,采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来探讨节能服务公司参与的供应链合作减排策略问题。通过建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分散决策、集中决策、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三种模式下的博弈模型,对其利润和减排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节能服务公司参与减排的条件和利润分享比例。研究表明:当供应链减排投资系数与节能服务公司减排投资系数的比值达到一定阈值时,供应链的最优选择是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三种模式下供应链的总利润和减排率排序均为: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时最高,其次是集中决策,最后是分散决策。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的情况下,供应链减排率与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最后通过算例对以上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EOQ模型,假设碳交易市场中存在一个零售商和一个供应商,并以该两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减排投资在内的碳交易模型,严格限定企业碳配额上下限,对不同碳配额下企业之间碳交易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表明,控制碳配额在企业碳排放最优和成本最优时的碳排放区间内时,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投资减排,在一定的碳交易价格之下,上下游企业碳配额余量乘积为负是保证碳交易政策实施的基本条件,而碳价格并不影响供应链成本和碳排放。通过算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交易价格对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影响,最后在碳配额范围内得到了最优碳配额和交易价格。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企业面临如何有效整体减排的难题。针对供应商这一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碳排放已经成为企业选择供应商的要素之一。本文构建随机需求下考虑碳排放因素的单个企业面对多个供应商,且受供应商产能约束的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结合模型自身特点设计了相应算法。最后,通过数值实验分析碳排放价格及运输工具的变化对选择供应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