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大威胁,生态系统是吸收温室气体、解决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减排框架下,我国已对世界承诺了未来的减排目标,并将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森林、草原碳汇交易意义重大,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储备碳汇资源,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措施之一是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如何将全国碳减排目标分摊到各省区从而确定初始排放配额,则是确保碳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效率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对每一省级区域拟合出其GDP损失与二氧化碳减排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将减排引起的GDP下降视为减排成本,提出一种优化全国整体减排成本的规划方法,实现对碳减排总目标的省际分配、制定区域低碳发展目标。分摊结果显示了方法的有效性和易操作性,表明不同区域承担与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等现状相符合的减排任务;逐步回归分析下,GDP、人均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五个因素对于减排目标分配结果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碳交易和碳税情景下碳减排二层规划决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黎明  殷建立 《管理科学》2016,29(1):137-146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碳交易和碳税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碳减排市场激励手段,实施碳交易和碳税并存的复合型政策比只实施两者之一的单一型政策更易被接受、减排效果更好,该观点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在复合型碳减排政策框架下,政府和企业如何决策以平衡减排与低碳效益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成为碳减排政策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更是实践复合型碳减排政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发现,复合型政策情景下,碳减排决策过程表现为一个二层决策机制,即政府作为负责碳减排总体计划和控制的上层决策者,企业作为享有碳减排自主决策权的下层决策者。同时,政府拥有碳排放权配额和碳税水平两个决策变量,目标是实现碳减排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企业拥有碳排放量和产品价格两个决策变量,目标是实现自身碳减排经济效益最大化。 基于二层决策机制的层次性和动态反馈性,构建碳减排二层规划决策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很好地反映了政府与企业间的碳减排优化决策过程,兼顾各参与方的减排利益。政府通过决定初始免费碳排放权配额和碳税水平来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影响企业的减排决策。由于企业的利益诉求是政府碳减排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政府减排目标的同时不会过分损害企业利益,从而保护企业开展碳减排活动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决策影响下,各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并考虑消费者的产品低碳偏好,确定碳排放成本最优和经济利益最佳的实际碳排放量和产品价格。显然,与单一型政策相比,复合型碳减排政策体系下企业享有更高的减排决策弹性。 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验证碳减排二层规划决策模型的合理性,该模型可作为政府及企业碳减排的有效决策支持工具,对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充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除了国家直接管制外,征收碳税、实行碳排放权交易,是减排的有效政策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那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借鉴这两种模式?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全球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和实施用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来控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具体就是基于污染总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政策,即碳排放交易政策和基于价格的税收手段或排污收费政策,即碳税政策。  相似文献   

5.
为落实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碳市场启动在即。今年以来,国家开始着手在包括湖北在内的6省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开展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相似文献   

6.
<正>自气候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以来,如何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妥善解决各国减排责任,就成了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世界各个国家的自然禀赋不同,加上每个国家实施碳减排对该国的经济发展预期都不尽相同,为此,国际社会围绕如何减排问题出现了种种不公平的利益争吵,"里约精神"规定的  相似文献   

7.
陈建国 《经营管理者》2012,(6X):313-313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的矛盾日益加剧,发展低碳经济尤为迫切。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8.6%。发展低碳建筑,是河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要求,是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宝利 《决策与信息》2010,(12):149-150
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莎莎 《决策与信息》2011,(10):111-112
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而碳交易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支撑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主体分析角度,便于从在碳交易立法中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角度来阐述碳交易市场的国际立法规范和促进。替代《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减排协议迟迟不能出台,最重要的是国际谈判方的利益不能达成妥协,而国际强制减排协议的最终促成,需要各国政策的博弈和妥协、国际组织的组织和引导,非政府组织和环保主义者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常威 《经营管理者》2015,(1):230-231
碳排放权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市场化手段。成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成为我国缓解国际舆论压力和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迫切需要。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正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欧盟碳排放体系的政策设计及对我国的启示认为,切实依托我国国情,遵循由自愿减排向强制减排、由重点地区向全国范围逐渐过渡的原则,科学设定排放总量并进行合理分配,制定完善的市场监管及法律保障体系是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利益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能源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较多,而以能源输入省与能源输出省为视角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基于我国能源输入省和输出省1986—2008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能源输入省和输出省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期与短期而言,能源输入省和能源输出省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存在着不同的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本文在最后提出了各自不同且有针对性的能源和产业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行业间碳排放转移量预测问题,以中国1997-2017年间9年度28个行业间碳排转移量数据为样本,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样本随机振荡序列的灰色量子粒子群优化通用向量机混合预测模型ROGM-QPSO-GVM。该模型首先使用ROGM(1,1)模型得到各行业对其他行业碳排放转移量的预测序列和残差序列,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粒子群优化(QPSO)算法优化GVM模型网络参数,构建了QPSO-GVM模型对残差序列进行修正,再将两部分的预测值相加得到行业间碳排放转移量预测值,最后根据所有预测值构建出行业间碳排放转移网络。结果表明ROGM-QPSO-GVM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并利用该模型对2020年、2025年、2030年中国行业间碳排放转移网络进行了预测及变化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3.
化工行业是全球耗能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由于其产品结构复杂,减排影响因素众多,探索其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和路径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结合化工行业的产品结构特点构建了一套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综合分析模型:首先结合化工行业产品种类繁多的特点,分别从行业和产品视角构建了一种两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化工行业的发展规模、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建立了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情景分析方法。最后以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重庆市的化工行业为例进行应用分析。结果显示, 随着石油化工的引进,未来重庆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之前难以达到拐点;而随着精细化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品能效水平的改善,未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最后结合中国化工行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化工行业低碳发展应坚持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并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和预测碳排放增长率能为低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本文将我国碳排放增长率序列分解为短期波动项和趋势项两个序列,并分析了国家政策、国内宏观经济变化、金融危机对短期波动项和趋势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神经网络分别对趋势项和短期波动项进行预测,并将二者之和作为最终的碳排放增长率的预测值。最后,从误差序列绝对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四个角度来比较该预测方法与单独以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增长率为输入变量的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劣,并得出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预测有效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实现我国"十二五"期间减排目标的现实背景,构建了一个省际排放权交易模型,重点探讨了在实现各省减排目标的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挥的成本节约效应。研究设置了无碳交易市场(NETS)、仅包含北京等六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PETS)和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CETS)三种政策情景。通过模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为实现"十二五"碳强度减排目标,扣除自然下降率,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减少约6.39亿吨,占当年总碳排放的6.65%;无碳排放交易时全国需要付出约157.62亿元的减排成本,占当年GDP的0.04%;六省市参与碳交易情景下,全国总的减排成本约为150.66亿元,节约减排成本4.42%,碳交易量为0.22亿吨CO2,占总减排量的3.39%,均衡碳价约为70.55元/吨CO2;全国碳市场情景下,全国总的减排成本约为120.68亿元,相比于无碳排放交易情景节约减排成本23.44%,碳交易量为1.21亿吨CO2,占总减排量的18.98%,均衡碳价约为38.17元/吨CO2;(2)碳交易市场对参与交易的省份的成本节约效应各不相同,总的来看,东、西部地区成本节约较为明显,部分西部地区能够在完成自身减排目标前提下,通过加入碳交易市场而获取正的收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于参与减排企业,如何制定合理的减排决策从而降低减排成本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有效市场下,参与减排企业的边际成本将直接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走势。以往研究大多基于连续时间模型,运用动态优化原理解决此类问题。而事实上,企业的决策过程是离散的,这是由于碳排放权不能跨期交易,如果简单连续化会使得企业有过度减排的可能,与现实不符。基于此,本文以电力企业为例,运用动态优化方法,建立电力企业的离散减排决策模型,从而得出企业的最优边际减排成本,为政府调控碳排放权市场提供理论指导。为了验证模型,本文采用深圳碳排放权的相关实际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当企业做出离散减排决策时,企业的减排成本及边际减排成本与初始排放量、配额、单位惩罚成本、减排决策次数等因素相关。企业的离散决策会使得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波动加大,进而可能引起碳排放权市场的动荡,但企业的离散决策更有利于企业完成减排任务。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动态CGE模型,以化石和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为对象,模拟不同类型能源补贴政策改革对经济发展、资源效率、碳排放及雾霾治理的差异性影响。研究表明:总体而言,能源补贴政策对宏观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能源消费强度;不同类型的能源补贴政策方案影响的差异性较大,化石能源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环境改善和碳排放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煤炭补贴能有效降低能源使用成本,极大促进产业总产出和经济增长,但会不利于环境改善,对可再生能源补贴有利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人均资源盈余改善,降低污染物和雾霾排放增速;因此,必须注重不同类型能源补贴政策协调性和差异性,短期内以化石能源补贴为主,长期而言,应逐步加大可再生能源补贴,更加有利于低碳转型和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不同类型的碳交易政策对供应链中企业运营产生的长期影响,在考虑产品商誉能够影响消费者需求且具有动态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三种微分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碳交易相比,基于企业碳排放历史数据的碳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从长期角度提升制造商产品的碳减排水平和零售商的低碳宣传水平,同时产品最终的商誉和零售商的利润也有所增长;此外,基于产品碳排放数据的碳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碳减排水平、商誉和零售商利润,而零售商的低碳宣传水平保持不变;当政府的政策满足特定条件时,基于产品碳排放数据的碳交易政策对制造商更有利。  相似文献   

19.
构建包含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的碳配额分配及交易减排供应链,其中消费者基于自身低碳偏好进行产品选购,政府基于行业社会福利最优进行企业配额分配和碳指导价设定,企业基于利润最优进行生产和销售。通过建立混合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了考虑企业和消费者双重异质性的配额分配及交易机制对政府、企业最优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减排机制能在保持社会福利最优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消费者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对异质企业的双向和持续性减排激励。消费者低碳偏好和单位碳排差异度是影响减排机制实施方案和实施绩效的关键因素,其中,消费者低碳偏好决定了行业最优碳价和配额分配规则,且在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影响企业决策和产品价格;单位碳排差异度是影响企业利润、消费者主动支付倾向和减排绩效的重要因素,严格的差异度划分有利于形成正向激励;差异化的配额率易于形成减排激励,其与自主配额率间的差异是造成碳价波动的原因之一;研究也表明,过低的单位碳排差异度不适合进行企业异质性划分,在减排机制设计中应弱化“碳收益激励”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