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实地考察法、文献搜集法,从公共艺术特性入手,通过南京牛首山佛顶宫的文脉、空间及其内外的装置以及人们在这样的宗教建筑环境中进行有关活动的分析研究,寻找公共艺术作品与场所的契合点。通过对契合点的阐释,希望对中国建筑艺术作品的公共艺术与场所精神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以期日后创作出更加成功的公共艺术与场所精神相结合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想象 ,即形象思维 ,是一种艺术的特质。所有的艺术作品无一不包含丰富的想象 ,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 18世纪末 ,随着欧洲浪漫主义的蓬勃兴起 ,想象得到真正的重视 ,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得到正确的定位和真正系统的阐释。浪漫主义者不仅对想象作了理论上的精辟的论述 ,而且还把想象充分地体现在他们的诗作当中 ,把想象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
艺术伦理学批评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描述、分析、阐释艺术作品的话语,它介于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之间,参与构成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伦理学批评融合伦理学、艺术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并对其中所呈现的道德现象进行价值评判和道德评价,属于历史辩证唯物的艺术批评方法,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论基础和形式规定性。这种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认为,艺术不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而存在的物质形态,教化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艺术教化服务的功能。其内在的形式规定性要求遵循描述、分析和阐释的程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赞助人等艺术现象中所呈现的道德问题进行阐释和价值判断,伦理、伦理环境、伦理冲突等是艺术伦理学批评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生活书:东北平原写生集》是作者对家乡的一种"回望式"的叙述,里面包含作者对家乡生活、历史、传说等各方面的思考,以"非时间占有"的方式重拾人们记忆中的历史,展现人们记忆中不能忘记和不该忘记的内容,对"已然"的历史进行一种文化上的思考。同时,作者在小说内容和情节等方面运用"留白"艺术,赋予文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阐释空间,力图发掘平等灵魂下的被遮蔽的人情冷暖与人性光辉,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完成对东北平原整体性的书写。  相似文献   

5.
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的精妙技法。在小说创作中,“虚”的重要形式之一便是“留白”。“留白”意指在运笔中出于艺术需要而有意将某一人物、场景省略或弱化,造成一定的“空白”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沈从文在《边城》中恰到妙处地运用了“留白”笔法,从而使小说产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边城》的每一节可以说就是一幅风情人物画,“留白”既是每一幅画面中的独具匠心之笔,又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无形之墨。沈从文的“留白”笔法吸取了中国绘画、书法的美学意趣,同时也得益于外国文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6.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艺术的情感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看问题的独到视角赋予所创作的艺术形象之中。情感决定了形式,线条、色彩、肌理等在艺术形式上则体现为有意味的审美特征。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生动而有活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能够让观者得到启发并由此产生出无限的想象空间。情感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才是毫不刻意的、自然的、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探讨了艺术的存在、艺术的价值、艺术的本真归源问题。艺术家创作应该完全是非理性和超功利的。艺术世界是倾向于无限存在的东西。音乐的灵魂与精髓在音乐本身之上,创作者它所感悟的是一种延绵不绝的想象的空间,无限而超脱的情感源泉。  相似文献   

8.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艺术与科学一样都是建立在想象力基础上的"发现"和对"发现"的实践。将艺术作品的美作为一种来自"发现"的智慧介绍给理工科大学生,是让他们体验另外一个智慧空间,基于此以激活自己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为了回应后学的"理论终结说"与"戏剧衰退论",伊瑟尔在文学人类学视阈下,重述虚构与想象在文本游戏中的相互作用,并且绘制其历史流变的美学图谱,进而搭建主体间性交往诗学的理论框架。伊瑟尔藉由转换问题的提问方式,达到如下双重目的:一是阐释早期接受美学所遗存之"何为戏剧"与"戏剧何为"的不解之问,二是呈现公共观演空间中身心一体的戏剧交往。  相似文献   

11.
给生命留白     
"留白"是书法和绘画的一种布局艺术,是指在适当的地方留出空白,从而使画面不显得太挤、太紧。正是这留出的空白,为读者的审美思维提供了想象、品味、鉴赏的空间,也让作品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比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诗才观是真理、诗人、艺术作品相互交融的独特呈现,其内含着诗才之灵性、想象之神圣和作品之化境三者的交融与互化,隐含着对传统艺术理论的反动和纠正,也进一步消融了哲学与诗学的沟壑。关注“诗人何为”,旨在于传统形而上学域外启示另一维的“它者”,也为现代文明的匡正提供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3.
“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式美中最重要的艺术构成要素与表现方法,它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于空间的理解与艺术的抽象加工.而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艺术空间观念又有益于室内空间的设计.有时候,未经修饰的、裸露的建筑构件本身就是一种美.不施胭脂自然白,留白是一种高级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意向性与非意向性是穆卡若夫斯基思想发展后期的一对核心概念,前者直接源于现象学哲学,后者则是穆氏在前者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个新概念。穆氏通过创造性地赋予这对概念以新的内涵,来对艺术作品本体进行了全新阐释。概而言之,艺术的意向性是艺术作品语义上的一种动态的统一性,而非意向性则是对这种统一性的一种抵制。前者根源于艺术作品的符号属性,后者则由艺术作品的物的属性所赋予。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在于它既是符号,又是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中国传统美学语境,讨论了留白艺术在文化空间的意境表达。提倡用"留白"手段营造虚与实相并存的空间环境,加强空间的连续性以及内外空间的交融性,增大空间功能的自由度,解放空间,以至"解放"人们的思想。本文的研究在于通过对室内设计实践案例的研究,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可以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起到一定指导作用的"留白"室内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6.
审美想象是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的主要心理方式。审美想象在文艺创作中具有聚合时空,融汇成艺术整体;集纳美的元素,创造典型形象;补续事实链条的缺环,构成丰满完美的艺术作品;将艺术生命对象化,创造生趣盎然的艺术世界;转换角色、深入对象,深化对社会人生的体认等五项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未知结构就是在作品中隐藏一种两难的结构,提供了一个无尽的艺术想象空间。未知结构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不朽的艺术作品必有宏大的未知结构。造型艺术创作中典型未知结构构建包括构筑宏大思考的结构、构筑引发疑问的结构、构筑深度矛盾的结构,带给人们的理性思辨和哲学讨论,在造型艺术创作中构建未知结构的基本方法有意在形先、无在有中、似有似无、层层深入和无解之解。  相似文献   

18.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讲究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地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绪,是作品中呈现的情与景的高度交融、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所诱发并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将其定义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19.
阿多诺认为,艺术是精神性的、动态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真理内容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过程。艺术作品的这种动态特征显示出艺术作品的实践意向,但是艺术作品的实践效果是不确定的。艺术作品发挥的积极作用,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在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在批判中对人的精神的影响。虽然艺术作品会有社会效果,但是它不能刻意追求这种社会效果,这需要借助艺术接受者的反思能力。艺术创作虽然不刻意追求社会效果,但是也应有所“规划”。当然这个规划不是要教育大众,而是要促进接受者反思,否则就会转向专断。艺术作品的接受既不是要得到精神的安慰,也不是要直接对抗社会。艺术作品的实践态度和社会效果依赖于艺术接受者对于艺术作品真理内容的建构,而不是他们外在的实际活动。  相似文献   

20.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讲究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地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绪,是作品中呈现的情与景的高度交融、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所诱发并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将其定义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可以说在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中,对"意境"所进行的阐述、评论、探讨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诗乐同名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