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作用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其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全程受益的特殊群体,其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未来发展。本课题组重点调查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政治效能、执政党的认同现状,以及他们政治参与和关注社会的程度。提出了完善大学生政治素养、提高其政治认同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因此有必要简要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的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消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关注他们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认识其认同现状并探究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策略,对现代社会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是政治认同的重要主体,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政治参与中,通过心理、意识和行为的逻辑递进,逐渐形成对一系列政治制度、价值体系、政治信念的情感认知、意识归属以及行为趋同。这种以利益关系为基础,以实践本质为核心,内在动力、外部环境、心理结构要素及主客观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共同促进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效能。我们要遵循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握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从思想趋同、行为趋同和体验整合入手,引导大学生政治信念的取向,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聚焦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共识,在实践中培育政治意识;拓展大学生政治活动的参与,在知行中形成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中存在"公地悲剧"的理性困境,政治认同中理性的局限还表现为个体理性的有限性及政治认同不具有理性规律性。在大学生政治认同领域,理性的困境与局限以及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皆相当明显。将对情绪、情感,传统习惯,本能、欲求、需求等非理性因素的认识、把握运用于政治认同的养成,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洁晨  连灵 《南方论刊》2023,(9):110-112
政治认同不仅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兴衰,更是保证政治系统有序运转的关键。全媒体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网络舆论生态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深化与弱化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的机遇与挑战。全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需从内外因深入剖析,通过大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主流媒体从业者巩固主体地位、思政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家长变革教育理念等方式奠定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基础、增强政治认同情感、培养政治认同能力、铸牢政治认同信念,合力打造“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新格局,全方位、全过程探索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多维优化路径,培育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陈龙彪 《南方论刊》2005,2(11):54-56
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取向的教育引导。深化“两课”教育改革,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强化社会教育作用;确立人本教育观,强化大学生主体认同意识等方面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取向教育引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网络思潮传播呈现出诱导性、极端性和错误的政治性指向,并且“泛多元化”“泛娱乐化”“泛民主化”“泛自由化”趋势严重,消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应对网络思潮乱象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分别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有效化解大学生政治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但网络文化具有的中性文化特征以及网络的扩散、放大功能严重消解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虚假、善变、现实、疏离的政治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12.
政治心理学在世界上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在我国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全新领域。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存在的问题,从主客观两方面探析了当代大学生不良政治心理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相应对策。即大学生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增强政治行为能力,加强和改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公平的政治经济环境氛围;加强对大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政治情感淡漠、政治认识模糊、政治行为投入不足等“政治冷漠”现象值得关注。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影响。应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现象,并从加强政治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推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创造条件,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使大学生积极、理性、有效地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证研究,以不同家庭状况、年级、专业等为微观变量来分析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调查显示近年来其教学和学习情况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分析高校思想理论课的具体目标,指出在实践目标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从政治认同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作为对社会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青年大学生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两个维度:即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其成因,努力探求改善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阐述了政治认同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所面临的挑战。诸如多元文化冲击、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腐败引起的公信力下降问题等等。研究指出,加强公民教育有助于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主流意识与政治认同,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考量:应从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建构大学生自主参与机制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7.
王思涛 《理论界》2010,(7):190-192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十大特征: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较强,其中政治参与最强;政治和经济参与随着年级增长而逐渐增强;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政治参与较弱;社会参与的强弱与城乡贫富等因素无关;大学生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不高;学业、家庭、责任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消费观念时尚、理性且前卫;大学生对文化现象能保持独立的评判;大学生人生追求既集中又务实;大学生社会参与不平衡。  相似文献   

18.
刘洪涛  李广才 《兰州学刊》2010,(Z1):146-148
大学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骨干力量,政治社会化是执政党采取有效方式使受教育者对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情感接受、认同并进行传播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人成才的艰巨使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丽 《兰州学刊》2008,(Z1):82-84
华人的政治认同区别于国家认同,有其独特的政治内涵和研究价值。对华人政治认同的研究不仅要厘清其独有的认同结构,更要认识到华人的政治认同受多重因素影响。泰华的政治认同过程表明,对华人的政治认同研究要深入分析居住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才能对认同的现状和认同困境等做出有力解释。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实与网络两种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包括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两个维度,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市336位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实证调查和比较分析发现,网络虽然拓展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但并没有预期的热度,且与现实政治参与具有不同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同时,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与认知脱节,现实政治参与仍然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而网络政治参与稍具理想主义色彩。因此,在网络政治参与已经得到认可与尊重的前提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仍然有待培育与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品质,保持主流文化的繁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