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果达先生认为,1935年9月9日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电报到达右路军前敌指挥部的时间是晚上10时许;9月8、9日张国焘两次电令右路军南下,中央9日和10日致张国焘电分别是在9日下午和午夜的书记处会议后发出,9日电报是对张国焘8日22时来电的答复.作者认为,张国焘9月9日电报到达的时间是当天下午;张国焘9月8、9日三次电令右路军南下,中央9日和10日致张国焘电分别是在9日下午张国焘来电之前和10日凌晨北上之后发出,9日致张国焘电是对张国焘8日两次南下电令中第一次的答复.  相似文献   

2.
姜子华 《学术探索》2005,(4):118-121
红军长征是一次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当时的中央和红军处于中央苏区无法立足、王明左倾严重错误指导、国民党蒋介石重兵围追堵截、张国焘搞右倾分裂以及大江大河天险、雪山草地无人区等极为罕见的逆境中。党中央和红军机智而勇敢地选择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目标、“避开强敌、迂回北上”的战略转移路线、以陕北为战略落脚点以及纠正党内左右倾错误的最佳时机和模式,从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和党、军队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空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原因;又列举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四大历史功绩,肯定这支部队的"得".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落脚陕北是历史的必然:红军长征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目标和方向上为最终落脚陕北提供了可能;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保证了最终落脚陕北;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客观条件是红军选择落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西路军的形成和西进是中央同张国焘斗争的一种妥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路军的形成和西进是中央同张国焘斗争的一种妥协●周忠瑜对西路军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西路军是张国焘路线的影响下或在张国焘的错误指导下失败的观点和西路军自始至终是执行中央命令,与张国焘毫无关系的观点。前者来自毛泽东在1936年12月《中...  相似文献   

6.
张国焘应对西路军负哪些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国焘应对西路军负哪些责任●汉河经过近十几年的考察和研究,西路军终于摘掉了“张国焘路线”的帽子,并得到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认可。这无疑是正确的,是西路军研究中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与此同时,也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张国焘究竟应对西路军负哪些责任?根据现有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苗体君 《晋阳学刊》2008,2(3):124-125
2007年5月10日上午,“叶剑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曾常伴叶帅左右、已年过九旬的叶剑英的警卫员范希贤老人,在大会上发言时,反复强调说:“其实,在西安事变前,叶帅已知道张学良会发动兵谏,并及时把信息向中央汇报。”^[1]这是继“长征途中密电事件”后,叶剑英研究的又一桩历史疑案,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8.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张国焘在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推行了一条极“左”的机会主义路线,杀害了一大批红军指挥员和地方干部,尤其是杀害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使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川陕两个根据地遭到了重大损失。张国焘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叛徒、特务,一九三一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被王明派到鄂豫皖根据地“改造”党,“改造”红军,推行所谓的“新路线”。张国焘到了鄂豫皖根据地后,全盘否定鄂豫皖根据地的成绩,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对这个根据地的领导干部大加责难,借此进行改组,篡夺了领导大权。继而,张国焘便在根据地内部夸大敌情,进行“肃反”,大肆陷害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第一个被杀害的是“黄埔军校”毕业的红一军军长许继慎。许继慎同志一九二四年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任  相似文献   

9.
由广东叶剑英研究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叶剑英基金会和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叶剑英与中华文化"研讨会于2001年11月21日至23日在广东梅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曾庆榴、叶剑英研究会执行会长张江明主持,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叶剑英研究会会长郑群作了发言,梅州市市长魏潘尧作了讲话.出席会议的有广东叶剑英研究会顾问、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希贤,中共梅州市委书记谢强华,中共梅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古小平,叶剑英研究会顾问、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范硕、叶剑英研究会副会长、基金会会长黄桂清,嘉庆大学副校长丘国锋和北京、广东的专家学者孔庆榕、马中柱、黄捷荣、杨汉卿、黄振位、杨建成、郭明、张步忠、常巧章、叶文益、钟荣、肖伟良、丘沐平、张永芳、温碧光等,共50多人.收到论文40多篇.  相似文献   

10.
红军西路军的失败,是中共党史、军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以往,无论是<毛泽东选集>与权威的中共党史著作,还是西路军幸存的高级将领及一般官兵都认为,1936年10月西路军经甘肃河西走廊向新疆方向前进,是按张国焘的擅自命令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向西逃跑.然而,历史真相却是红军经长征到达陕北后,鉴于该地的生存危机,乃向共产国际提出援助要求,同时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即红军几个方面军西进.占领西兰大道与宁夏北、南部,以打通国际路线,靠近苏联.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批准了这个计划,共产国际与季米特洛夫等在随后的红军西征及西路军失败的过程中,多次给予了援助.实际上,张国焘对<宁夏战役>是持反对意见的,其原因一是考虑宁夏地域狭小,不利发展;二是为了保存四方面军的实力.但最终张国焘在与中央领导包括陈昌浩发生矛盾后,作了妥协,并让陈昌浩向下作了传达,这就是张国焘再次分裂红军的由来.  相似文献   

11.
60年前的广州起义是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由广东省委领导的工农兵武装夺取城市政权的英勇尝试,是一次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在这次起义中,叶剑英同志担任了工农红军副总指挥,是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为广州起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是广州起义的主力,第四军新编警卫团是广州起义的重要武装力量,而这两支革命武装都是与叶剑英同志的率领和培育分不开的。首先看看军官教导团。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在这革命危难的关键时刻,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西路军一直被说成是张国焘路线的产物,西路军的失败也一直被说成是张国焘路线的破产.陈云在上世纪30年代代表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到新疆接迎西路军,并在上世纪80年代直接参与了弄清西路军的历史问题和为西路军恢复名誉的工作.他根据亲身经历和历史事实,指出西路军的行动是执行中央打通国际路线战略的具体步骤,"不是执行张国焘路线","西路军的失败也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陈云为西路军历史问题客观公正的解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一生为祖国的革命事业顽强奋斗,矢志不渝,而晚年北上之行,可以说是孙中山革命征程的最后阶段。此时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大革命高潮的来临而积极谋求与国民党合作,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这一历程。中共对于孙中山北上的态度,由最初的质疑到很快转变为全力支持,这与孙中山北上目标和原则由模糊到清晰密切相关。虽然孙中山先生最终壮志难酬,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就病逝他乡,但他的北上之行促进了革命思想在北方的传播,对于"唤醒民众"的意义非凡,最终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来临。  相似文献   

14.
西路军悲壮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打通国际路线方针的由来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面临的战略总任务是:团结内部,联合友军,粉碎蒋介石的灭共计划,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达逼蒋抗日,停止内战,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抗日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实现战略总任务的最关键一环,是打通与苏联的国际联系。这一方针的指出,由来已久。 早在1935年8月5日,在毛儿盖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西北各省是中国反动统治及帝国主义力量最薄弱的地区,在地理上又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祖国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更造成苏维埃与红军发展的有利条件。”张国焘南下川康,中共中央率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在俄界会议上决定:应经过游击战争的方式,打到苏联边界去,得到国际的帮助,更大规模地进行国内战争。1935年11月,共产国际派张浩(林育英)到陕北,传达斯大林的意见,不反对中国红军主力从北方(蒙古)  相似文献   

15.
叶剑英同志在国庆三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把马列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发展称为毛泽东思想,并且认为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的,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这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学习叶剑英同志的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途中,第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为什么要混合编为左、右路军?其组成、行动和结局如何?这是党史、军史研究中需要回答而又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左、右路军的组建是执行《夏洮战役计划》的实际需要,张国焘在战略方针上同党中央的对立是导致左、右路军分离的根本原因,并对张国焘的"密电"问题提出了作者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7.
早在中央红军铁流滚滚北上前几月,红七、六军团即已分途北上西征,实际上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探述两个军团的派遣、行动意图及战略作用,对于研究长征这个大的课题来说,仍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坚持科学的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学习《叶剑英选集》的一点体会张江明叶剑英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艺术、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广东解放后,他集党、政、军重任于一身,在十分繁忙和复杂的环境里,尤其重视和多次在党员干部与青年学生中讲述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革命力量进行了四次重大的北上(撤)战略行动,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初期的南方红军游击队整编北上华中抗日、抗战中期的皖南新四军北移和抗战胜利后南方八省区根据地革命武装渡江北撤。这四次北上(撤)战略行动,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为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四次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分别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生动运用和集中体现。中共领导的南方革命力量四次北上(撤)的史实是众所周知的,在此,本文主要是考察其相互关联的共同…  相似文献   

20.
俄界会议,是党中央长征在甘肃境内时召开的一次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对我党最终战胜张国焘的右倾分裂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