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城东二十五公里处的临潼华清池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能以和平解决,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尽一致,甚至还大相径庭。有一种意见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成和平解决了这  相似文献   

2.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华北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腹地,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民族矛盾急骤上升的形势之下,从国民党“五全”大会到西安事变前,国共双方主要通过四条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秘密接触。尽管由于国民党的反共立场以及国际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共双方谈判最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国共合作也迟迟未能建立起来。但历时一年的国共秘密接触在为抗日储存军备力量、铺垫政治基础等方面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张亚斌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长期以来,对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史学界通常认为,张学良放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随即结束,余下的问题只是西安事变的善后处理问题。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西安事变的历史档案资料之...  相似文献   

5.
由于张学良、中国共产党、以及苏联之间的特殊关系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 ,是希望取得苏联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事与愿违 ,苏联却极力否定事变 ,而且对西安事变作出了有违事实的不公正的评价。苏联的这种态度对西安事变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 ,但在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上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国民党的两位封疆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了全国由内战转向抗战,导致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步伐突飞猛进创造了条件,大大缩短了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富强的历史进程.历史事实已经作出公断:“张、杨两将军是千古功臣”.在“西安事变”中举足轻重的张学良将军,这个中华民族可敬的千古不朽和名垂千古的功臣,已被国民党当局囚禁整整五十年了,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在中共中央再三提出和平统一台湾、实现“一国两制”号召的今天,我们无限怀念这位可敬可颂的爱国将军.本文想就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主客观因素,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略谈粗浅看法,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7.
每当人们谈起西安事变,无不钦佩和崇敬张、杨两将军“下最大决心,献身国家民族”的爱国赤诚;想到张、杨两将军个人的不幸结局,无不愤慨,怒斥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在感叹、惋惜之余,人们往往流露出责备:“张学良不该亲身送蒋回京”,真是“感情冲动”,“太天真”。近来,又有新看法,认为:“以一人之失,换来全民族之得”,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学良陪蒋回京,是西安事变“最好的结局之一”。一是责备,一为溢美,似乎都有道理。但当我们遵照列宁的教导:“如果从事实全部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把握事实”,认真分析、综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就会感到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片面性。 (一) 张学良是极富传奇性的西安事变的编导和主演。研究张学良捉蒋、放蒋、送蒋这一幕接一幕,一环扣一环的历史行动,必须首先紧紧把握住张学良发动“兵谏”的初衷、指导思想和西安事变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及联共(布)中央酝酿并改变了“西安事变”的历史走向。“西安事变”始终是围绕苏俄远东战略安全的核心利益展开的。国际地缘政治是研究“西安事变”发生发展的前提。张学良事变的动机在于借助中共谋求苏俄的国际援助,以“西北联合政府”取代“南京国民政府”。事变后的政治态势出乎张学良所料。张执意护蒋回府,是幻想破灭与政治谋骗双重打击下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发生,既不是张、杨两将军的个人品质所致,也不是他们的偶然冲动之举.同其它历史事件的出现一样,有其基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发生的基本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从民族利益和切身利害关系出发而采取的断然措施.1931提“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妥协退让方针,使东北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11.
宋美龄是代表国民党蒋宋家族参与和平调解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秉持"和平与抗日"的原则,在南京竭力劝阻主战派对西安的讨伐,在洛阳敦促讨逆部队直接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从而将"讨逆"战争转化为不至于成为破坏和局的博弈举措.抵达西安后,她改变蒋介石不肯妥协的殉难心态,陪伴其度过从"剿共"到抗日的国策转变的心路历程.她和宋子文一起,代表蒋介石与周恩来谈判,达成全面停止内战、国共一致抗日的若干口头协议.她还凭借与张学良的多年交谊,以及张学良对她的抗日政见的敬重,在蒋介石坚持不签署书面承诺的情况下,成功说服张学良首先同意放蒋,从而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就从国民党开明高层的一方,为将西安事变建造成为中华民族摒弃前嫌、团结抗日的历史丰碑而"上梁盖顶",其历史贡献弥足珍视.  相似文献   

12.
杨虎城“是国民党将领中首先倡导对日抗战的爱国军人”!早在1933年,他就曾请缨抗日,援助察绥抗日同盟军。1936年底,他和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便是为了逼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结果推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食言而肥的蒋介石,一方面扣留张学良,一方面逼迫杨虎城“辞职出洋”。1937年6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善后解决李莉王德桡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作为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始终是左右事态发展的核心人物。本文拟对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善后解决进行一番探讨。一、决策释蒋众所周知,张学良发动事变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兵...  相似文献   

14.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走的是一条从比较开明的新军阀到为了国家复兴和民族的解放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人生道路。“九·一八”事变摧毁了张学良做为一个新军阀的基础;“家仇国难”使‘抗日救国”成为张学良的主导思想;为实现“抗日救国”伟大目标的艰苦实践与探索使张学良成为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5.
应德田的回忆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中写道:张学良将军在最高军事法庭上,从怀里把自己密藏了多年的小皮包掏出来,从里面取出一张“九·一八”时蒋介石命令他不要抵抗日寇侵略的那封电报,准备宣读。审判长李烈钧慌忙制止,但张学良将军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不顾一切地宣读了电报的原文:“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申伯纯在《西安事变纪实》、王炳南在《关于〈西安事变〉》中,也提过上面这件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中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人都不能不承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的解决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根据中国共产党为坚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进行艰巨斗争的历史事实,着重论述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是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分不开的,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必然发展。(一)西安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引起国内外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的结果。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它的独占殖民地是蓄谋已久的。1929  相似文献   

17.
东北军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领袖,东北军的发展和壮大都留下了他的烙印。西安事变前,张学良面对东北军内部士气消沉,战斗素质低下,军心涣散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整训。本文试图对"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对东北军整训的内容进行探讨,来诠释东北军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中的南京国民政府宋波西安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中国面临亡国危机的情况下,由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一次重大行动,其目的在于逼迫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政策,领导全国力量抗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不计前嫌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眼...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时期国际舆论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安事变的爆发,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震撼和关注,也引发了强大的国际舆论.同时,无论是事变之前还是事变之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也在极力地争取国际舆论.由于不明真相及自身的国家利益,西安事变时期各国舆论反应总体上是不利于西北地区的,与有关方面的事先期待有很大的反差.但是,欧美新闻舆论、苏联新闻舆论都倾向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际新闻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影响了中国社会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处理西安事变的立场、方法和决心.国际新闻舆论对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起到了中国任何政治力量都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对西安事变的国际新闻舆论进行客观和深入的研究,能加深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