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 在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在意大利产生,这是由意大利独特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这些条件不止一个,本文仅探讨商业和高利贷资本的作用。 (一) 意大利中世纪经济史的突出特点是商业和银行业的比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商人兼银行家阶层。他们手中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从而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资金。这个特点在沿海城市,特别在托斯坎尼地区的佛罗伦萨尤为明显。意大利比欧洲其它国家有着更为古老和持久的工商业传统。在中世纪初期,它的城市生活和工商业基本上幸免于蛮族入侵所造成的破坏,罗马帝国时代的数百个自治城市有四分之三  相似文献   

2.
略论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利率演变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自战国以来至清代前期高利贷资本利率走向稳定与趋于下降的演变趋势,并指出这一演变趋势是受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封建国家政策、法律的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吴建民 《学术论坛》2012,35(3):46-50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重要观点之一,西方及当代文论中没有与之对应的理论。"文势"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指受作品体制规范制约、在表现内容时所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动态感的格局态势。它既受作家感情精神的制约,又与作品体制、语言文字、结构布局、表现技巧、意象组合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特质,对作品内容具有推动和展开作用。"文势"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感、力量感和生命感,能诱发读者展开积极的艺术思维活动,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情趣,这种独特的艺术审美功效为作品内容所无法代替。"文势"作为中国古代独有的文论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因为"即体成势"、"形生势成"也是当代文学的创作规律,今天的各体文学同样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文势"。古代文论中的"文势"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和分析评价当代作品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及时行乐"思想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不管呈现出怎样的差异,其创作个体共同的心理基质总是表现为对生死的忧惧与对生命时空的超越,而中国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与文化心态,又深深影响着创作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5.
“通变”是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观念,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既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文系统梳理历代关于书法创作中“通变”的理论,指出古代书法创作中的通变关系的内涵、古代书法创作的通变观念对当代书法创作有积极的影响,“法必师古,意从我出”作为书法“通变”的基本方法,应在当代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6.
刘雁  付强 《东岳论丛》2013,34(2):92-96
意境是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在满足实用功能基础之上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提升。从动态时空的情境把握和虚拟世界的精神建构两个方面,说明造物艺术中的"意境"是人们从客观可感的外在物态逐步进入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境"之中,出"景"入"境",由"表"及"里",达到一种精神的超然,这是一个动态的造物过程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7.
8.
“兴会”是我国古代诗学中表示灵感现象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兴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兴会”理论蕴涵着极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中灵感现象的本质与特征 ,进而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的心理规律 ,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女性创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虽然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处于弱势地位,但作用却不容忽视。而这些作品,总是以忧患、哀怨为基调,感伤特质明显,悲观意识浓厚。本文对这些作品的悲观意识表现进行了分析,进而找出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的说话艺术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小说中,一些同名而形象基本稳定的人物在多个不同的故事中出现,其中一些人物的名字甚至可以作为某些特定类型的人物的代名词.这些人物形象的形成跟说话艺术主要是口头文学有关,在说话艺术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一些"格套",既方便说话艺人的记忆,也方便了听者的接受.正确认识说话艺术这一特点有助于对这类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程晶晶 《兰州学刊》2011,(10):117-122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的"尖新"范畴在具体的批评语境中,体现出正负两方面审美内涵和批评价值,具有矛盾复杂性。消极意义上体现为风格上尖利寒瘦、佻巧浅俗,技法上逐险斗巧、蹇涩冷僻,其审美取向与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相违和,成为末世文弊之征兆,为正统批评家所不取;然革新派常在肯定意义上使用,其审美内涵包括:风格上天然清新、生机盎然、不假雕饰,技法上突破陈规、创新立奇,美感上惊喜绚烂、耳目一新,尖新成为诗德之一。  相似文献   

12.
窦薇 《学术探索》2015,(1):118-125
"形神"与"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核心范畴,二者能够高度概括中国古代绘画之美学精神及特征。由于二者均缘起于人物画,早期阶段均为人物画创作的美学要求,故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若加以认真比较,可发现"气韵"论的美学内涵较之"形神"观要更加丰富,下文将对二者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审美风尚.概览中国古代画论史,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主要有以下五种基本方式,即哲学衍生式、个人体悟式、理论派生式、现实激发式、借题发挥与不断深化式.这五种生成方式相互补充、融为一体,不断推动着绘画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当今画家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修养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文学,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曾经作过各种不同的界定。如果从文学与人类这种特定的生命形态着眼,可以说它是具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主体对生命体验的自由宣泄。这里所说的“自由”,主要表现于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可选择性。虽然三者既受人类自身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发展程度的局限,也在同一发展阶段上,为民族、地区、文化土壤的不同所制约。而一切民族文化中制约创造主体的最深层的因素是生命意识。因为生命问题是个终古常存而又终古常新的问题。它在人类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或显或隐地占据着人类思维的中心;因而生命意识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或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质。文学艺术及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理性认识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领域,其发生、发展自然同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例如文学艺术的起源就是来自人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九年,为了纪念达尔文诞生150周年和《物种起源》出版100周年,我给当时的《科学》(季刊)写了一篇《达尔文与“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它的主要内容是: (1)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以及《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一再提到,他从“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An Ancient Chinese Encyclopaedia”)中,找到不少他的学说(主要是“人工选译”部分)赖以建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和而不同"的治道论,主要指国家治理途径、方法、方略及其制度的确定,应有不同见解互相补充和互相纠偏的种种论述,其中包括君臣关系论和决策批评制度论。作为可以防错纠错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理论,其本身不属于民主范畴。但它以差异为价值,欣赏不同见解,鼓励反对意见,重视上下左右交换各自看法,包含了可"转接"于当代中国发展协商民主、完善行政决策制度等多种应用价值;它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公共治理变革的思想方法、能够丰富当代公共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指引当代公共决策的制度设计。马尾松大树枯烂后,往往遗存富集松油的树兜、核心或树节部分,它们仍然是相当好的发热和照明材料,这也是古代"和而不同"治道论可为当代中国治道理论和实践所运用的"根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王章才 《学术界》2023,(10):134-147
所有的文体“本同末异”,故客观上本有可通融性;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文体辨析不期然而然地为文体浑融做好了准备;文体浑融具有自主性、契合性、不对等性及排异性等特点。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体融合的基本规律。文体融合也可称“文体互文”。中国古代文体互文的具体方式约有六种:构思性互文;表现模式互文;讲说口吻互文;语言体式互文;风格互文;体裁、体类互文。这六种互文方式也不绝缘,相反,文体互文或文体融合常常是多种方式共存并行、综合性施加的。  相似文献   

18.
张丽清 《兰州学刊》2004,(3):178-179
依照现代西方的"个人"观念衡量中国传统法律,"个人"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个人观,诚然有与自然经济、专制王权尤其是宗法制度相依存的主要一面,但也有中国古人对宇宙、社会、人生及自我的反思的积极成果.在此以今人的视角阐释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个人观念,力图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寻求可为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英德 《学术研究》2005,11(1):122-127
中国古代文体的分类有三种生成方式,即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 分类和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首先萌生于人们对特定社会行为的分类,不同行为方 式的区别类分是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原初的生成方式。按照文本自身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区别文体,则生成 了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就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而言,泛文学观是其得以滋生繁衍的沃壤,因文立 体是其得以生成确立的基本路数,异中求同则是其得以归纳类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方加亮 《中州学刊》2002,(2):188-190
本文以德、日刑法对组织犯此类共同犯罪人的处罚为切入点 ,分析其在共犯人分类问题上的利弊得失 ,以期对我国刑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