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胡适这个人,当然是应当持否定态度的;但这主要是针对他在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为敌而言。至于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胡适的作用则不宜一笔抹煞。胡适是一个曾经对历史的发展起过正面作用的人物,他的“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水浒》考证,就对《水浒》研究和学术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我们应以客观的态度,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决不可因人废言:这样才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本文拟就下列几个方面尝试着对胡适的《水浒》考证重作评价,希望能引起学术界的批评与争论。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后,国难当头,加之国民党政府方面的笼络,胡适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出于和平主义的理念,胡适最初的"主和",鼓吹与日本"直接交涉",表面看与汪精卫一致,其实他们之间在外交理念上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就胡适自身言,"战"与"和"也有个"内"与"外"的差异以及内心的纠结。而看上去与胡适并不投缘的蒋介石,却采纳了胡适的部分建议,但部分采纳并不能满足胡适的期望。这亦折射出现实政治的复杂性,体制内官员与体制外知识人之间的矛盾以及胡适面对国难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3.
胡适在抗战时期的外交思想及其活动高拴来西安联大师院胡适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出国,直到抗战胜利后的次年1946年才回国。一般人对他在抗战时期的活动了解不多,加之50年代在批判胡适的运动中,胡适被认为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拼命反对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4.
一胡适在一九三五年,为了给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作一总审查”,他编了新文学大系的《建设理论集》,在这个《建设理论集》里,共收了五十篇文章,而胡适自己的占了十九篇,这意思就是说:在“五四”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方面,胡适个人的功绩占了总成绩的五分之二。而且,在这论集的卷首,以胡适自己的自傅“四十自述”中的一章——“逼上梁山”作为文学革命的“历史的引子”,竭力企图使人们得到这样的印象:“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只是胡适傅记中的一个部分,离开了胡适,就不可能产生文学革命运动。他在“导论”里更用了很大的力量来说服人们相信:胡适的自傅“逼上梁山”一章,“忠实的记载了这个文学革命运动怎样偶然在国外发难的历史”,它用“一些史料来记载一个思想产生的历史”,“这个思想……是许多个别的,个人的傅记所独有的原因合拢来烘逼出来的”。他所以竭尽一切方法来渲染他个人对交学革命运动所起的作用,无非是要使人承认:胡适在这个运动中的“友难”和领导的地位;同时也就是要人承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伟大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民党政府政策的分析 ,认为国民党最终采取联共抗日的政策是逼出来的。但之所以能够逼成功 ,是因为有逼的先决条件。这就是从“九·一八”后国民党政府采取的基本国策 :“攘外必先安内”。有了共同的敌人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有可能逼成功  相似文献   

6.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7.
论《红楼梦》甲戌本“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现存脂评系统的《石头记》早期抄本,共有十余种,其中只有甲戌本独有“凡例”。同样是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命名的三个早期抄本,已卯、庚辰两抄本都没有这篇“凡例”。“凡例”是甲戌本独有的。这种现象当然引起了红学界的重视。1927年,胡适最初购得甲戌本时,便“深信此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钞本”。1961年甲戌本影印出版时,胡适又说:“这个甲戌本,在四十年来《红楼梦》版本研究上曾有过划时代的贡献”①。对胡适的意见,有许多驳诘的文章,其中吴世昌先生的态度最为激烈。吴先生认为“甲戌本的命名,极不科学”,甲戌…  相似文献   

8.
<正> 一九一九年七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右翼代表胡适抛出臭名昭著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下简称《问题》)一文,公开向马克思主义宣战。八月,共产主义者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给胡适以迎头痛击,开始了一场“问题与主义”的著名论战。这年九月一日,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一个“问题研究会”,并拟定和散发了二份《问题研究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章程》究竟站在哪一方面的立场上?有的同志认为,“问题研究会”是在胡适“影响下”发起成立的,“《章程》的主旨,同胡适的口号完全吻合”;《章程》所列一百四十多个问题,有的“本来就是胡适提出的”,有的与胡适的提法是“一回事”,有的比胡适提得“更具体了”;《章程》提出的“问题之研究  相似文献   

9.
海内外研究胡适的文字虽然汗牛充栋,但或许是由于胡适后来成了国民党政府要人的缘故,人们对于他的思想研究总是贬多褒少.其实,这是不公允的.本文拟对胡适早期的民主思想进行论述,以求得对其早期思想的正确评价.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时代背景,而应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加以考察.早期的胡适因反封建,倡民主,学西学,以“新人物”而著称.他不仅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也是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先驱.胡适的早期思想不仅反映了时代特点,也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10.
自胡适的《尝试集》一九二○年问世,历来评价不一。肯定者固然不少;但否定之批评尤不绝于后,特别是一九五五年开展胡适思想批判后,就只剩一片否定之声了。主要观点认为:《尝试集》“在内容上存在着很浓厚的属于没落阶级的腐朽意境和情调”。“有的还为浓厚的封建思想或洋奴思想所充塞。”它“既不能带来新的革命的内容,也不能解决诗的形式本身”。“它与我们真正的新文学根本是背道而驰的!”于是,这经鲁迅等人删订过  相似文献   

11.
梅乐 《船山学刊》2022,(4):105-114
从1906年的日记到1960年致友人的书信,胡适在多处对曾国藩进行了评述。在胡适笔下,曾国藩是修身之模范人物,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大将”,亦是带来清王朝短暂“中兴”的著名将相。胡适视曾国藩为修身之模范,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修身角度。实际上,他从早年起即不甚在意曾氏那些理学意味极浓的修身名言,对其理学成就更是忽略不提。关于曾国藩的古文,胡适肯定其具有一定的“应用”功能,对曾氏在古文上的具体造诣却论述不多。胡适固然认为曾国藩是使清王朝“中兴”的关键人物,但明确指出曾氏的中兴事业并未长久,并加以批评。总之,胡适以他自己的标准描摹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曾国藩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儒学问题上,胡适的思想具有一种表面反差。一方面,胡适对教化的儒家意识形态作了严厉的批判,并坚决反对任何以儒文化为基石的现代形式的“中体西用”论;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场合特别是在国际论坛上,胡适又多次衷心地赞扬孔子和儒学,认真指出其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真诚希望儒学的自由精神能在人类的将来发扬光大。由于这种反差明显而又强烈,导致当代学者对胡适文化观念的认识大相径庭,出现了结论相反的判断。如林毓生认为,胡适一贯坚持全面反孔的态度,表明他是一位“全面性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在某些场合所表示的对孔子、孟子和朱熹的尊崇,“只不过是东拼西凑的狡辩而已,是为了缓和他早期学说所受的压力”而“作出的修正”。而唐德刚认为,胡适对孔门儒学的肯定,表明他“骨子里是一位理学家”,是“儒家现代期”的“最后一人”。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胡适是一位“反孔非儒”的文化自由主义人士。 本文认为,胡适思想的表面反差,其实是对既定的思想文化观念变革的复杂性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它除了表明胡适对儒学的辩证分析的态度外,几乎没有别的意思。为了全面而又准确地认识胡适的儒学观,继而通过儒学观去把握他的中西文化观念,就应当通过其思想言论去寻找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正如胡适自己所言:“思想是  相似文献   

13.
(一) 一九一八年一月, 《新青年》四卷一号刊登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白话诗九首,这是在“五四”前夕“文学革命”口号提出后首先出现的新文学作品。过了两年,即一九二○年,胡适的《尝试集》初版问世,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新诗集。集名“尝试”,是胡适反陆游的诗句“尝试成功自古无”之意,主张“自古成  相似文献   

14.
<正> 自从高鹗为《红楼梦》续写的后四十回被人看出了做伪的马脚之后,“《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便成了随之而来的又一个“当然的”结论。“未窥全豹”、“不见龙尾”,复使《红楼梦》的读者怅恨不已。俞平伯先生在批评高鹗续书的同时,还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评语中,发现了有一个“三十回佚本”的存在。这个佚本,俞先生当时认为是他人续写本的一种,而胡适则认为所谓“续本”并不存在,它其实是雪芹自己的“残稿本”。这个佚本后来引起了一些红学家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我于解放前后,曾陆续发表过数篇文章予以剖析;①近年来,又在若干专著中作了补充。②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胡适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贡献,则尚未写过专文论述。适值光荣的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之际,我想就这个专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完善自己对胡适的全面研究,并借此纪念划时代的“五四”白话文运动。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所谓“史学”,主要是他的“考据学”。他的“考据学”,毒害中国史学界三十馀年,流毒至今未熄。现在一般人对於胡适的哲学思想,政治言论,甚至文学理论,差不多已经完全丧失信仰。唯有对於他的史学,尤其是对於他的史学中的“考据学”,却认为还多少有些成绩。而对於他所提出的“考据”方法,更是多少有点留恋;这还是被他的“科学”词句所迷惑。实际上胡适的“考据”方法是  相似文献   

17.
<正> 1928年下半年起,国民党政府“废除”了清政府以来与八国签订的旧关税条约,又与十二国签订了新关税条约,并于1929年,1931年,1933年和1934年分别颁布了四届“国定”进口税则.至此,中国是否恢复了自鸦片战争以后就一直丧失的进口税则主权呢?这个问题,当时曾引起一些争论,解放以来却研究者寥寥.为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并为国民党政府关税制度的研究提供某些借鉴,笔者不揣浅陋,拟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把同为戏曲“门外汉”的胡适放在鲁迅批判“旧戏”以及鲁迅与梅兰芳是非曲直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比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鲁迅和胡适都曾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旧戏”持鲜明的批判态度。鲁迅认为,中国“旧戏”太陈旧,  相似文献   

19.
胡适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一直飘流在海外,直至1962年在台湾溘然辞世。胡适最后的13年,有9年流亡美国。这9年在胡适一生的历史上烙上了鲜明的印痕。特别是在最初的流亡日子,胡适不复有昔日的光华,曾被誉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大学者,不受重视,处处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无哲学”一直是中国学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持中国有哲学论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哲学的成立 ,如胡适的“哲学问题”论证、冯友兰的“内容相似”论证、韦政通的“哲学起源”论证、牟宗三的“文化要素”论证等等① 。反对者认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