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与海湾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深受国际体系、地区格局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自身外交战略的调整密不可分。在冷战时期,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深受冷战体制的影响,其具体表现是中国的海湾政策主要取决于中国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状态,海湾地区格局变化和中国自身的战略调整对中国的海湾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冷战结束后,影响中国与海湾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国际体系变化、海湾地区形势变化、中国发展战略和外交战略的调整,但中国与海湾地区依存关系加深、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对中国海湾政策的影响较之冷战时期明显增强。从双方关系的发展趋势看,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将成为未来中国与海湾国家合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下半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冷战,即没有战争的紧张对抗。冷战从1947年到1991年,前后持续四十多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随着政策的改变,影响了苏联在东欧的霸权地位,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两国高层领导人相互指责对方,不断撂出狠话,颇有当年美苏冷战正酣时双方语言交锋的火药味。也正因为此,不少国际媒体惊呼:美俄之间的"新冷战"开始了!然而,熟知冷战后美俄关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纷纷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积极调整国家的对外关系,重塑国家的国际形象,进而影响整个国际关系体系。在国际形象的战略指导下,我们从历史的视角来挖掘二战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形象,从而来深刻认知国际形象的不同定位。二战以后国际形象因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特色,贯穿于世界变化发展的始终,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渴望和平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各国人民亟需在和平独立的环境中生存,因此渴望和平独立构成当时的国际潮流。然而从40年代到冷战结束,又呈现了美苏超级大国两极争霸的局面,世界各国再度处于局势紧张状态,国际形象又以美苏争霸的形象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日益成为国际体系中最让人注意的亮点。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新出路,谋求新发展,适应新时代的潮流,主动推进国家的国际政治走向全球政治,这就构成了当时的国际新形象。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对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载人太空飞行诞生于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之中。冷战后,国际上的太空活动已逐渐从竞赛转向了合作,美国和俄罗斯从以往的竞争者转变为共同分担太空飞行成本和风险的合作者。2003年,杨立伟成为中国太空飞行的第一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具有载人太空飞行能力的国家。中国在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是预示着新一轮竞赛的开始,还是为美中开展空间合作提供了机遇?2003年1月,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宣布要重返月球,并计划进行人类探测火星的项目。中国除了进行载人太空飞行之外,还计划用机器人探测月球,并希望最终建立一个…  相似文献   

6.
冷战期间,中东地区是美苏竞争的焦点之一,美国中东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限制苏联势力扩张,为此采用了楔子战略谋求联盟预阻与联盟分化。一是通过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等多边安全组织来防止苏联在中东的势力扩张;二是推行政权颠覆、军事征服来防止苏联势力在中东的增强;三是进行援助比拼与苏联就中东关键国家展开激烈争夺。从战略效果来看,在冷战绝大部分时间内,尽管美国未能完全将苏联的影响在中东清除,但总体而言在美苏中东竞争中处于优势。不过中东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和动荡的局势使得美苏双方都无法一劳永逸地控制中东,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战略投入,这也导致美国对中东的楔子战略因战略资源约束而出现变化,形成了美苏在中东互有优势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冷战塑造的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瓦解,世界进入美国一超独霸的后冷战时代。新世纪以来,由9.11事件引发,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两场至今仍难以收场的战争,美国遂行霸权的执行能力大大下降。2008年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大规模的金融风暴,美国软硬实力遭受进一步打击,霸权地位进一步下降,世界政治开始摆脱后冷战格局,  相似文献   

8.
自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冷战结束,至今已有11个年头了。11年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大国之间以结为“战略伙伴”或某种“伙伴”关系为时尚,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初步形成。然而,世界并未相安无事,那种原有的冷战思维模式也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声匿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独坐其大,乘虚而进,在欧洲迅速由西向东扩张,试图首先控制欧洲,继而控制中亚,最终控制整个世界。北约东扩,引起全世界注目,也使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成了国际上的热门话题。俄罗斯战略空间不…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的对象限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青年,主要是东亚的知识青年。为了展望他们跨世纪的发展,有必要回顾一下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脉络,以便作趋势外推。回顾的重点在价值观方面,并以中国为例作粗略的宏观分析。60年代后期是以激进主义为特征的青年运动的高涨期。当时美苏两极冷战激化和美越战争升级,引起了青年反对现行制度和秩序的广泛的抗议运动。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美国放纵和激进的浪潮和法国1968年青年带头掀起的“五月风暴”。在发展中国家,则有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既排斥西方外来文化,又否定中国…  相似文献   

10.
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一个基本方面之一.冷战为什么会发生?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也说明了冷战的起源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除了有学者分析的,冷战是两种政治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我还认为,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失衡和两国互不信任对冷战的发生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去年以来,东亚安全局势有三个新看点:其一,中国继续强势崛起,中美在黄海和南海权益问题上明显冲撞;其二,朝鲜半岛局势激荡,中朝关系趋近;其三,美国加强了与韩日的同盟关系。上述情形,是否有新冷战上演之势?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在热议中国该如何避免陷入东亚新冷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美苏势力在东南亚地区的消退,导致东南亚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但在"9·11"事件后,美国对东南亚的关注得到加强,希拉里在第16届东南亚国家联盟地区论坛举行之际,高调宣布美国将重返东南亚。本文将从非传统安全领域,以国际机制为视角,来对美国重返东南亚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
中东这块一直是世界“热点”的地区,目前正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原先美苏两家各支一派,阿以间甚至阿拉伯国家之间不断进行武力冲突的局面已经消失或程度正在减弱。中东的总体形势与冷战后的世界形势一样,也在趋向缓和,阿以通过谈判和平解决相互争端已成定局。中东和会自1991年启动至今3年多了,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巴以签署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协议;约以正式签订和平条约,约且成为继埃及后第二个正式与以色列解除敌对关系的阿拉伯国家;叙以和黎以谈判也正在进一步深入进行。同时,一些海  相似文献   

14.
也门在历史上曾是阿拉伯民族的发祥地和古代文明的摇篮。十六世纪后,由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及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分裂成南、北两部分。1962年北也门共和革命推翻伊玛目政权,南也门也于1967年经过反英武装斗争获得独立。二十多年来,受美苏冷战影响,南、北也门关系不睦,经常发生武装  相似文献   

15.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兴起于冷战期间的一个思想流派,主张对意识形态上的敌人持强硬态度,推崇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优越性,要求美国实现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新保守主义作为美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对美国的国内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冷战后,新保守主义把中国定为战略对手,成为“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基础。中美关系受此思想流派的影响,一直处于曲折发展之中。新保守主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仍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6.
未来30年上海发展的国际环境与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要求相一致的是,中国对外开放将出现一次历史性的方向性转型,以资本流入与商品流出为特征的开放格局将发生转变.新的开放格局将呈现3个重要特点:一是资本流出快速增长,与资本流入平行发展,对外投资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增长极.二是商品贸易进出口平行发展,进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增长极.三是服务业开放不断扩展,服务贸易成为贸易发展的新增长极.上海在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也将出现水平更高、影响更深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去极端化经历了从社会、政治改造到军事打击,再回归全领域治理的发展过程。冷战时期,这些国家致力于将当时逐渐兴起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团体纳入本土体制。冷战结束后,这些国家则试图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团体的政治化转型进程加以规范和控制。"9·11"事件后十年,随着美国反恐战争强力介入撒哈拉以南非洲,该地区的去极端化进程被片面简化为反恐。2010年以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重新重视军事手段以外的去极端化方案,引入一系列法律、教育和社会、经济新举措,呈现出全领域去极端化的新态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全领域的去极端化不排斥在明辨是非、善恶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并探寻宽恕与妥协的可能,其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出投降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浴血抗战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民与国共两大党,顿时面临“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和是战,不容不当即作出抉择。美苏两个大国也在密切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并促使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海外军事基地是大国投射力量的"桥头堡"和干预地区事务的"前沿阵地"。本文以法国在吉布提的军事基地为案例,考察影响海外军事基地绩效的主要因素,认为法国在吉布提的军事基地持续一个半世纪,历经殖民时期、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三个阶段,总体未受吉国内政治和地区格局变化的影响,其功能分别为"抗衡英国"、"力争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支力量’"和"构建西方反恐、反海盗的平台"。吉布提在维护"危机弧"地区法国战略利益所发挥的支点作用、吉布提政府长期执行温和外交政策、其阿拉伯和非洲国家的双重身份以及其作为法国向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输出民主的"样板",成为法国在该国部署军事基地的主要原因;法国驻军所带来的财政收益和安全红利成为吉布提欢迎法国部署军事基地的主要原因。2011年中东剧变后,法国有望在多边框架下重返北非,从而将法国的土伦军事基地、北非的军事基地、吉布提军事基地和阿布扎比军事基地连为一体,确立在地中海—北非—红海—亚丁湾—海湾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老年世界》2008,(20):27-27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近日对外公布《2007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报告》显示,从2005年起,上海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位列全国18个都市圈首位。预计到2018年,长三角都市圈将在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