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在明清小说中多有描述,主要集中在世情小说,其他种类诸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中则极为少见;长篇世情小说较多,短篇小说除了专门描写的之外较少;"三言"中较多,"二拍"中则较少;在叙述人情往来、享乐时较多,其他叙事场景较少。在作品中,有的是直接指称,有的则用了别称,有的虽未明确指称,但根据作品的描述能够确认,还有的并未直接指认,但根据作品的记载已经能够了解到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的则能够帮助读者确定作者所反映的时代。明清小说没有真正意义上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作品,因而有关传统手工工艺的描述难觅踪影,能够表现此类内容作为某种特定心理的物化形式见于人情往来或各种类型的集会场合。江苏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熟期大多在明清时代,从明清小说中寻求启示,对于加强对它们的保护、挽救、保存、调研,从而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结合明清小说中的用例,解释了《红楼梦》中"熬煎"一词的不同义项。认为无论是表示"忍耐",还是表示"烧煮"、"烦恼"、"(被)折磨"、"痛苦",都有"折磨"的意味在里面,这个"折磨"多数是心理上的,也可以是生理上的。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想观之一"生活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与"语言游戏"一起构成他后期哲学的灵魂。其中"生活形式"给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
全真道是金代著名道教,创始人王重阳。在王重阳劝化马丹阳的过程中,关于藏头拆字词的运用耐人寻味。藏头拆字词是金代道家词中特有的一种词体,其作者仅限于王重阳和马丹阳,它对于马钰的被劝化起了关键作用,由此看来,王重阳去世后首先由马丹阳来继承全真教主的地位并非偶然。也许在劝化之初,王重阳在综合各方面因素之后就已经把马丹阳作为后备掌门人的人选了。事实证明,马丹阳确能不负重托,王重阳的选择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出发,通过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应对之策,旨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6.
明清小说中的武侠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说中的武侠伦理,是明清小说思想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民社会用以处理和规范人际关系的主要行为准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极深的影响,尤其是在塑造和追求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方面。纵观明清小说,我们归纳出其体现的主要武侠伦理观念:(1)惠怨分明,快意恩仇;(2)重义轻利,厚施薄望;(3)死生相托,患难相扶;(4)嫉恶如仇,除奸去恶;(5)忠义至上,为国为民。  相似文献   

7.
明清小说中描述的民间俗信形式种类繁多,寄寓了小说人物及作者的生活理想。俗信形式传播了礼教,礼教内容使俗信形式得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其形式、内容及传达的伦理精神都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8.
宋话本是中国白话小说繁荣的一个契机。话本在形式和内容上和佛教化有密切关系。话本在形式上承袭了佛教变的形式;内容上以佛教的因缘观和报应观为主要内容和结构模式。宋话本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明清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对历史事件作出文学性解释时实际呈现出模式化特征,历史"天命"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主要的解释模式。历史"天命"思想在创作中将历史发展的"已然性"转换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强调对历史发展结果的无条件认同,在很多时候,它以佛教的"因果循环"形式出现。将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历史结局的主动权完全交给那些拥有"天命"的帝王将相,或者反过来,赋予这些历史活动中的帝王将相以"天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集体性格中的某种奴性和政治冷漠意识。但是一些优秀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又突破了这种历史解释模式,为中国历史小说类型的发展保存了一脉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褚遂良晚期书风空灵雅逸的审美特点备受后人关注,并一致认为褚书是受了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些观点多散见于笔记、题跋等形式中,但往往失于简略.道家"虚实相生"思想,对褚书的用笔特点以及"道"、"气"与"书法意象"在生成关系中"虚实相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褚书晚期书风的形成是以"虚实相生"的思想为基底,实现了书家本人生命意识的艺术化图示.  相似文献   

11.
元小说大致有三种类型:自反式元小说、文本元小说、类文本戏仿式元小说.由元小说产生的元叙事和互文性大量出现在现代派小说之中,造成了现代小说叙事的重大转型.每一部具有创造性的现代派新小说不仅是"什么是小说"这种先入之见的产物,而且它还改变这种先入之见,它本身也生成了一种得到修改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历史叙述文本,《史记》主要由两个叙述层次构成.由于主叙述者司马迁在叙述时采用了两种"跨层"叙述的方法,因此《史记》的叙述形式不但提高了这一历史文本的"真实性"价值,而且对后代的小说叙述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运用大量关中方言为整个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在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语的书写方式及运用手法上,《白鹿原》在小说文本的语言构建方面为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典范,同时也使小说文本意义生成的外延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意义生成的深层架构上凸显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小说文本中关中方言与正式普通话语的有机结合运用使小说文本意义在整个生成过程中具有了独特性、互补性与充盈性。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林纾的小说翻译影响之大可谓空前。大量的小说翻译实践使林纾形成了特色鲜明、自成一体的翻译小说话语系统。当然,林译小说的话语系统不是单一的话语形式,而是一种多维的"话语"形式,其中林纾的序跋话语、译本书名话语和译文文本话语极富特色,是构成其话语系统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现代派小说在哲学观、叙述方式和结构方式上,以一种空间性姿态而与传统小说迥然有别。这种小说的空间性不同于以时间性为线索的小说,而是以并置性和同时性所构成的意义网络。它邀请读者的积极参与,从而激活小说文本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道德劝善思想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明代末年,由袁黄、颜茂猷等儒家士人鼓动起来的一场道德劝善运动影响所及非常普遍,在整个清代经久不衰。本文主旨在于揭示三点:第一,通过对劝善思想的观念史的溯源性探讨,以说明明清之际劝善理论与儒学经典构成了某种文本上的诠释关系;第二,两汉经学时代的政治思想及魏晋隋唐的宗教思想,为晚明以降的劝善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第三,宋以后渐趋明显的儒释道彼此冲撞、互为交织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明末清初劝善运动的重要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7.
当今各学科的跨边界研究主要从跨文化、跨学科、跨文体、跨文本四个层面展开。若从跨文本层面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仿拟叙述视角特别有洞察力。此之所谓仿拟叙述,特指后人以一种神遇气合的方式效仿或拷贝前期小说经典叙述片段或叙述话语的叙述方法,大致包括袭拟、戏拟等方法。以往,以鲁迅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者在撰写小说史时更多地关注文体仿拟,而今从仿拟叙述视角观照小说演变则重在关注文本仿拟。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号称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在不断完善各自经典化的源叙述之余,还在自身及彼此间仿拟。明末清初,诸多人情小说除了向前仿拟四大奇书的经典叙述,还仿拟同时期流行的其他小说的经典叙述。这从《姑妄言》之着意仿拟《金瓶梅》即可见一斑。清代三大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的作者更是善于转益多师。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仿拟了包括唐传奇、《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姑妄言》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多种文本,更遑论尚有《红楼梦》对《金瓶梅》的仿拟。就小说家而言,仿拟叙述是一种文本撰写策略,在古今小说文本演进中有迹可循;从读者方面看,仿拟叙述又是一种阅读经验,有助于人们对前后文本进行互动式...  相似文献   

18.
品钦小说的"熵"定律视角和寓言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钦的小说从"熵"定律视角说明了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处于巨大的封闭体系里,从而无可挽回地走向衰竭。品钦的小说同时试图用寓言化叙事构建起新的意义文本,寓言化叙事也就成了品钦破解"熵"定律的文学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武侠小说和古典艳情小说与西方骑士小说和罗曼司大致相当,中国女性武侠则与西方"女吉诃德小说"调侃的对象文本相似.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当前的"雅""俗"之争,还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文本生产和样式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一般分为进城乡土小说、现实乡土小说、历史乡土小说和理想乡土小说,文中试图从形成的原因、代表作家作品和主要特征三个方面对这四种小说形态作大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