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概括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轨迹.进而从该演变轨迹中探寻出演变的特点,并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提出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引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价值观也出现了追求时尚消费、重符号消费等特点。从个体、社会、学校方面深刻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因素,探究了解决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总体上来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一元价值观主导的时代和改革开放后的一元与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六十多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体现出三个特点,即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向强调现实的方向发展;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价值评价由重义轻利向重利轻义转化.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据此,新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教育过程的优化、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政治思想轨迹及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深刻变革、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创新的30年。该文回顾和总结了30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30年来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及其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期为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70代末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调整,我国正在迅速经多方位、多角度的社会变迁。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所产生巨大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本文结合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对当前在读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数据进行分析,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整体形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转型、对外开放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形态变迁的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阐述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整体形态变迁的特点是由“一元性”向“多元性”转型,表现为从单一性到整合性、从统一性到选择性、从排斥性到包容性的变化,由此可透视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动态化、层次化、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在逐步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以一种理解包容的态度,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取得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和就业形式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势必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变,有必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当前大学生对自强、自我维护、自立、社会责任、传统家庭观念的重视程度呈依次递减趋势。在各种人口学变量中,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各维度上的表现又呈现出不同特征。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该参照这些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 ,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 ,但也出现了新变化 ,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等特点。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高校的重大历史责任 ,必须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断探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贯要求。"80后"多数大学生在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后,其人生价值观出现了新的变化,体现在珍重生命的健康价值观,日渐凸显的亲情价值观,心系社会的就业价值观,日渐明晰的理性爱国价值观。随着社会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复杂化,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的新变化,要求高校必须适时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坚持大学生健康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亲情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并教育大学生确立理性爱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道德生活也已经超越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与反思阶段。与之相应,中国的社会道德体系和内涵也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得以表现出阶段性的发展与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社会生活和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思想道德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期间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极其敏感。通过对全国7个省市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青少年生活的日常环境入手,试图对改革开放条件下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问题与引导作出回答: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个性化、多元化呈现,加以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社会思潮是反映大学生思想特征的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及实践问题。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演变的特征,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本文认为虽然社会政治经济变迁对大学生社会思潮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一直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愿望与诉求,其反哺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把握好未来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才能采取有力的措施,引导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长期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应该在改革与发展两大方面进行科学的战略替代。我国改革与发展必须逐步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加强明确的战略规划性和持续的健康运转性,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研究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就显得颇有意义。但是目前有一些人认为改革开放是造成贫富差距的罪魁祸首,甚至有些人开始全盘否定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这种错误思潮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文从制度层面入手,剖析了造成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源处抵制这种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16.
群众性、实践性、创新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突出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品格。马克思主义指导、促进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验证、发展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相互促进、不断创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15世纪以来,土家族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哲学转型:第一次是“脱蛮入儒”,在土家族文化传统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即以儒学文化为根本精神的中原文化传统,这一转型在改土归流后得以实现;第二次是全球性现代化推动的土家族初步接触西方现代思潮,形成了解决以“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问题为主题的各种哲学思潮;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新的哲学自觉,逐步谋求自己的哲学建构,并有了一些新的成果。文章强调的是转型过程,这一过程表明的是土家族不断趋新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加快新疆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新疆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国家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新疆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为依据,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改革开放30年,是新疆发展最快,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然而也是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时期,其主要是城乡发展失调、城镇化滞后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转移就业机会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构建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加快新疆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范围内发生的农村女性婚姻迁移模式是我国人口流动进程中产生的特殊婚姻迁移模式。其发生的机制复杂多样。从人口流动引发的选择结婚对象的空间范围发生的巨大变化、追求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得到年青人的普遍认同、外出务工经商的未婚青年男女正处在婚恋的最佳时期、农村女性婚姻自主意识增强、外出务工期间的艰难生存状态、性观念和性行为的逐步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代交通与通讯的便捷、婚姻自由权和女性的权益得到保护、户籍制度变革等方面分析农村女性婚姻迁移模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新社会阶层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发掘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价值的基础上,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界定标准对新社会阶层理论进行分析,以求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现代转型。从实践意义的角度观察,新社会阶层理论不仅符合社会转型的客观实际与基本趋向,满足了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而且能够合理引导新时期各阶层的利益博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作为新社会阶层理论不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阶层科学的一种科学界定和评价,同时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