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成语、谚语、习语是语言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都有着诸多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各自成语、谚语、习语的形成、使用与发展。英汉成语、谚语、习语分别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针对中西方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技巧的阐述,旨在更好地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增强处理语言尤其是习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活动与思想息息相关。从英语谚语中人们可以洞悉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生活实践、思想观点等一些列的人文知识。作者从人类情感、道德思想、宗教思想、民生思想等角度挖掘、分析英语谚语中的西方人文思想内涵,捕捉英语谚语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统文化积淀和精髓的谚语在语言交际中有着微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映人类独有的语言能力本身的谚语折射出人类文化的共核和相通性。通过分析不同国家或语言中的一组相同或相似的谚语 ,笔者从跨语言角度探讨与言谈和沉默有关的谚语 ,考虑谚语的功能和目的以及其如何表现出人类交际中可能存在的普遍语义意图 ,试图从对谚语的对照中领悟其对人类交际的作用 ,交际意图作为表达言语和沉默的谚语有效分类基础 ,以及这组谚语在建构人类文化史的共核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汉语谚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对汉语谚语的历史与定义作了概述 ,说明谚语与格言、成语、歇后语等的区别。分析了谚语如何从开始的大众口头形式而后与书面小说和散文相结合的演进过程。像在世界各国一样 ,汉语谚语具有传送传统共同价值观念的功用。在西方国家 ,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 ,谚语逐渐消亡 ;但在中国 ,谚语继续广泛使用 ,因为它仍然起着传送在社会中被视为重要的传统价值观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延续了对语言中非常有文化特色的谚语(或习语)的研究,一方面对中西方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则从各自的谚语中寻找到坚实的支持。最后成功地通过了中英文谚语的对比研究,对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整体框架进行了加固,并证实了语言同文化的关系确是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谚语是世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斗争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总结 ,它言简意赅、浅显风趣 ,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折射了内在的民族风范 ,是语言文化精华的一部分。通过引入谚语的定义和分析谚语的特点 ,本文探讨了汉英谚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共性 ,指出了英语谚语汉译时应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具有同等重要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动物谚语是日语中重要的语言表达。按照空间层面分,可将其中动物的生活地点分为陆地、天空、海洋。通过对谚语本身及其汉译的考察,不难发现:对于同一意象,日语倾向于以海洋生物为喻体的表达,而汉语则擅以陆地动物为比喻对象.由此可见,孕育于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语言本身也折射和反映着其社会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英语谚语具有永恒的魅力 ,修辞格的广泛运用是其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英语谚语修辞背景涉及英谚来源与西方修辞学传统。英语谚语修辞功能体现在通过对照、反复、押韵、比喻等修辞手段使之达到流传久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在起源、修辞及内容三方面进行归类、举例和分析,发现汉英谚语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而汉英谚语中的共同点均发源于相似的文化背景,从而印证中西方深层次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共性,使人们通过谚语对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印象,有助于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英语谚语因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表达凝炼精巧,妙趣横生并闪烁着哲理和智慧的光辉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如果对英语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的有关表达上的知识不了解,就会犯望文生义的毛病,特别是与动物有关的英语谚语,比如,(1)It’srainingcatsanddogs.(2)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这两句谚语都与动物有关。(1)中是猫和狗,(2)中是相同羽毛的鸟。如果直译就成了(1)天上正在下猫下狗。(2)相同羽毛的鸟聚在一起。这不仅没有理解到这两句谚语的无穷妙处,没有产生哲理和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海洋开发使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交融和谐,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在海洋开发实践中,人们形成了海洋价值观、海洋政治观、海洋权益观和海洋国土观等现代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人们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海洋,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2.
浙江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描写海洋自然景观的作品,形象地描绘了海洋的奇异风貌。诗人通过望海、观潮、渡海等活动描写了海洋的奇伟景色,使人们对海洋有了生动而鲜明的印象。通过对海洋自然景观的描写也体现出诗人对海洋的探求心理、敬畏意识以及征服的勇气。浙江古代海洋诗歌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洋自然景观,体现出诗人的海洋意识,而且反映出人与海洋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中西诗学中自然美观念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自然美观念的产生都源于人的觉醒,但不同的文化环境使中西方在对待自然审美上出现众多差异,"比德说"和"移情说"就是代表之一。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文学上,呈现出西方重外省、中国重内省,西方文学作品表现物我分离较多、中国文学作品表现物我合一较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权益。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对各国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海洋产业迅速发展,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海权是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海洋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国家战略的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建设海权强国对于中国海洋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中国要把建设海洋强国列入国家战略,提升海洋的战略地位,树立新的海洋观,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努力建设拥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强大海军,启动海洋经济开发的战略计划,以经济行为应对他国侵占中国海权的经济行为。加强海洋意识,规划海洋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对徐訏小说《彼岸》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但是,海洋与海洋文化是两个被忽视的话题。《彼岸》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从文化、人情、哲学与宗教等方面看,它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彼岸》,海洋不仅是叙述空间,更是书写、赞美的对象。露莲的神性、锄老与海洋融合的哲学是救赎迷狂现代人的资源,后者隐逸于海洋的人生境界是"我"的彼岸。《彼岸》深入海洋的灵魂,抒写海洋包容、博大的品性,讴歌海洋宗教的神性,对海洋审美内涵的挖掘与拓展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不是德国古典哲学而是古希腊伊壁鸠鲁哲学,恩格斯哲学的理论来源才是德国古典哲学。理论来源的不同必然导致哲学观点的根本差别,在评价德国哲学、物质观、辩证法、自由观、认识论、历史观、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等一切哲学问题上二者都根本不同。这是“世界观和理解力”的差别,是把人当作人和把人当作物的哲学的差别,是哲学发展的高级阶段和低级阶段的差别。理解和复兴马克思哲学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从明代戏曲《齐东绝倒》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浙东士人的海洋观念。其观念可归纳如下:(1)在政治和疆域上来说,大海是陆地的尽头,也是政治权力的边界。(2)大海及海上渔民生活并不是人们谋生的首要选择,如果不是环境所迫,人们是不向往海上生活的。(3)海边生活投射在人的精神层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4)虽然海洋在传统社会不是权力的笼罩范围,但海洋的状态和国家安定仍有一定的关联。传统社会的政治权力虽不会统治大海,但最低限度上要保证大海的安宁,包括不受外来威胁的侵扰。这种感觉促生了古人夷夏国际秩序之设想。这种夷夏国际秩序是防御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文学领域受平民主义的影响掀起了平民文学的热潮。周作人是平民文学的首倡者,曾经将平民文学置于与贵族文学二元对立的位置,用普遍和真挚来界定平民文学的特点。但是当平民文学运动如日中天时他却对平民文学颇有微词,并试图调和它与贵族文学的关系而提出了"平民的贵族化的文学"的主张。这种前后态度差异的原因一向被简单地认为是受其中庸之风的影响,但实际上,一方面,这是平民主义思潮自身发展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周作人的思想对这种发展做出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系统分析了海洋经济价值内涵,综合评述了海洋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价值构成及评价框架,以期从理论上对海洋经济价值的科学评价进行初步探讨,指导人们对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确定的经济目标、经济决策等做出合乎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介绍妈祖与其他海神、水神的比较研究现状。重点从妈祖与北欧海洋女神神迹与形象、民众对妈祖与北欧女海神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探寻妈祖与北欧女海神传说差异成因。通过比较可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海洋文化差异,对弘扬妈祖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