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教师教育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对质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属性,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长期存在相互对质的现实,尽管这是教师教育始终难以回避的问题,但其融合发展却是教师教育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探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机制,以教师专业化培养促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以教师的开放型培养促进教师教育体制创新,以教师终身性培养促进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发展,从而确保我国教师教育能够胜任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日本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以适应其以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包括:在目标上适应时代要求确立教师教育目标;在管理制度上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弹性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在课程设置上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在培训机构上以大学为依托开展教师教育。日本教师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在于:确立教师教育目标应体现时代特点;教师资格管理应由终身制向更新制转变;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师范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趋势的影响下 ,教师教育逐渐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逐步接轨 ,大学的教师教育也逐步走向了与中小学相结合的道路。对此 ,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改革的先进经验 ,在办学模式上 ,使教师职前培养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对新型教师的需要衔接起来 ,通过扩大师范专业公共教育理论课程的途径 ,实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 ,并且在教学方式和教育实践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从而探索出适合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4.
对师范院校而言,教师资格考试逐步改革为国家考试(简称教师资格国考),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资格国考制度有其优点:有助于提高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有利于凸显师范院校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改善师范院校的生源素质;有助于激发师范院校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资格国考制度有可能带来以下问题:教师教育应试化倾向可能进一步加重;可能损害教师教育的独特性;可能导致教师教育边缘化;可能使教师教育面临解制主义的风险。师范院校有必要从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化危机为契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师范教育作为培养师资的教育制度肇始于清末教育改革时期。之后为扩大教师数量,确保教师质量,清政府颁布教师检定制度。通过历史研究发现,清末师范教育与教师检定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即师范教育发展失范所导致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与教师质量难以保障的状况是教师检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而教师检定制度作为教师资格的认定制度,体现着当时清政府对教师素质和规格要求的价值导向,其制度本身具有的规范性作用一定程度影响着师范教育的发展,规范着师范教育的办学形式和课程设置。这种在师范教育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展关系上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对当前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 ,阐述了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的必然性 ;对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 ,从教师教育的特点 ,重视教师职前培养 ,通过实施终身教育实现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等几个方面作了论述 ,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 ,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后教育是提高教师集体素质的途径,而教师职后教育的质量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初等、高等教育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关键。因此,确立科学的教师职后教育质量观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我国教师职后教育的两大实然质量问题和应然三重质量观的特性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教学实践重构的教师职后教育质量观,并从多维度对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教师资格考试是严格执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保障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相关调查研究,结合国际上教师资格考试的经验,对我国教师资格考试的目的与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现行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注重初级认知目标,对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有所涉及,几乎不涉及高层次的认知目标;为了应对教师资格考试,师范生采取"应试学习"的策略;改革后的大学课程对师范生备战教师资格考试的影响程度小于培训机构出版的辅导资料。因此,改革教师资格考试迫在眉睫,需要拓展教师资格考试的多种功能,提升教师资格考试的测试目标层次,明确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与教师培养体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中,存在着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目标达成度低的问题.职前培养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准合格教师,为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教育专业基础.职后适应期的目标是培养合格师资;发展期培养优秀教师;成熟期培养专家型教师.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教师教育改革:师范院校要广开选修课,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面;增加教育理论课的授课门数,提高教育理论课的授课质量;聘请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师范院校任教.同时,制订有关中小学教师到大学选修学分的政策,实现职后培训"高等教育化";鼓励高师院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0.
高水平大学非师范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是时下教育热点。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心理适应、人际适应、专业适应3个维度考察高水平大学非师范毕业生教师入职适应现状,结果表明:高水平大学非师范毕业生在教师入职总适应及专业适应方面,得分明显低于一般大学的师范毕业生;在心理适应、人际适应方面,略低于新教师整体平均水平;在心理适应方面,不同学历、是否担任班主任的高水平大学非师范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加大高水平大学非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力度,优化教育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制度,强化中小学校本研修以提升新手教师的“实战”能力,同时重视高水平大学非师范毕业生入职后的心理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师资格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推行的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制度,它对规范教师任用标准,加强教师职业专业化,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教师资格认证中,却存在着教师资格认定地域效力薄弱,师范专业教师资格认定失衡,跨学科、跨专业教师资格申请宽松,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模糊,教师资格证书普适通用、法律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全纳教育的理念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已在很多国家付诸实施。学前教育是全纳教育的起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前阶段全纳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与技能,决定了全纳教育的实践效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以及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全纳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化这一国际性潮流给师范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调整我国师范专业课程结构,加大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保证师范教育的双专业性质,才能保证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14.
2015年起全国将实行统一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师资格证将不再与高校师范毕业生直接挂钩。这无疑意味着教师教育课程将迎来一次新的变革。本文在探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经验基础上,对我国现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进行了剖析,对其改革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彰显了教师养成的新理念,如多元开放、一体养成、专业提升、培育特色。研究和把握教师教育的理念和发展趋势,理智地面对教师教育地位的变化、专业化的态势、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格局,是改变教师培养路径、构建教师培养新模式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科的实践属性意味着教育学即实践教育学、行动的教育学和智慧的教育学,以教育学科为理论知识基础的教师教育的目的、对象、过程具有实践性,实践性是教师教育的本质属性。师范专业本身即为应用型学科,自然不存在“应用型转型”之说,而是需要凸显师范专业的应用性。通过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强化实践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逐渐从"省考"转变为"国考",这一制度变革改变了十多年来师范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方式,对师范教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保证师范教育的质量,转变师范教育的理念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当前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的实际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的要求,对榆林学院师范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教师资格课程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是在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以解读教育学问题及相随生成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模式设计的策略主要是从教育现象中寻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的教育经验为依托,促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的适切性;把握好问题的主要矛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意学生的教育经验与知识库存的有限性;教师应常与同事沟通讨论教学内容及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培养则是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前提和关键。英国教师教育发展历史悠久,有着完善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为英国中小学输送了大量优质教师。但目前,英国仍面临教师紧缺的问题和提高合格教师资质标准的需要。在此背景下,英国全面实施“常规教师”培训和“卓越教师”培训相结合的职前教师多元培养,形成了高校、中小学和社会机构协同,学位课程和项目课程兼具的教师培养模式,体现出职前教师培养路径多元化、经济资助制度化、学员准入规范化的特点,为我国进一步创新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对其进行有效调整,是保障并提高我国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日本职前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在结构上包括“办学资质认可”“办学水平评估”和“社会认可度评价”三大环节,在运转过程中呈现出“设计的‘柔性化’”“主体的‘层级化’”“标准的‘专业化’”“对象的‘全面化’”“措施的‘制度化’”等特点。日本职前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在高水平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借鉴日本相关经验,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调整应该:制定职前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标准、优化职前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结构、营造职前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文化、确立职前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