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季爱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4)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传入中国后 ,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2 0世纪最后 2 0年的女性小说始终持守着否定意识。而这种否定意识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指向 ,即 80年代的“怀疑、批判和建构”与 90年代的“怀疑、批判和解构” ,从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对这 2 0年的女性小说作一种整体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周引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62-65
当代一些作家把神秘文化作为一种关照世界和人生的文化哲学借鉴到文学中,表达他们对外在世界和生命现象的情感体悟和哲理思考。从这个层次上讲,对神秘文化的借鉴是对建立在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现实主义的超越,也是文学自身摆脱简单、透明与单一的一种努力。当代文学对神秘文化的借鉴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容,也有助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渲染必要的环境气氛,甚至表达作者的某些哲理性思考。对神秘文化的借鉴,在某种程度上,也放飞了作家的想象力,使文学的浪漫主义因素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曾丽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18-22
20世纪90年代两岸女性主义小说以独特的性别意识,刻意营造一个女性自由言说的阴性世界,试图构建女性历史谱系,张扬女性欲望和生命体验,大胆描述同性情欲,解构传统女性形象,以达到颠覆男权、构建女性话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周春英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18-22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首的乡土小说作家,高举“妇女解放”的大旗,关注妇女命运,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以往的研究成果多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形象,重视她们所受的阶级压迫,很少关注这些女性内心自主反抗意识的萌动.其实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被动的受压迫者,她们也有一些主动的反抗意识和行为.文章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些意识和行为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刘丽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57-6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民工题材小说中,人物饮食中不同的习性、方式和观念,超出了食物本身的物理性因素,构成了不同主体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建构的符号文本。通过这个"文本"可以区隔农民工和城市上层人士的不同身份和地位。《高兴》等小说所体现的吃素嗜荤和吃素弃荤的饮食观念,分别表征着农民工和城市人士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刘国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31-3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由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新型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处于这一大背景下的中国女性文学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90年代,女性小说呈现出世俗化与个人化倾向,其中世俗化写作以池莉、张欣为代表,主要表现为世俗关怀,而个人化的写作则以林白和陈染为代表,主要是通过躯体显示女性的独特欲望和个人化体验。 相似文献
8.
王勤滨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93-95
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独立性、艺术的自觉和多元化等角度以及思潮流派色彩弱化、长篇小说繁荣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等方面说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成就高于80年代的小说成就。 相似文献
9.
李道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26-31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出现不少病态,主要表现为:性描写太滥太脏,毫无节制;大量文学作品粗制滥造,数量多,长篇多,篇幅长,质量低下,呈现虚假繁荣景象;不少作品编造虚妄的故事,或热衷于自暴隐私。分析其病态出现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文学的边缘化使得作家心理失衡,呈现病态的心理,因而社会责任感丧失,拼命追逐经济利益,应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肖晶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4):74-77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虹影绝对是个异数。她从城市的窗口来窥视整个世界,从容不迫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的边缘。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用华美绚丽的文辞表现了浮世悲欢和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生命体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女性意识和边缘情结。虹影的小说揭示了女性生命的韧性和心路历程,涵括了一个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李静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0-84
乡土移民小说是指那些“专门关注漂流进城市的广大民工生活的新的文学样式”。乡土移民小说描写的是乡土大地一颗颗执拗朴实的心灵个体或主动或无奈地告别乡土走向城市的不同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居无定所价值丢失造成的肉身和灵魂的孤独漂泊。这类小说的苦难意识非常突出,并且独具特色。它的出现一方面与社会公众期待视野有关,另一方面从这些移民叙事中看到了久违的现实主义精神,但遗憾的是,很多小说都停留在对农民生存苦难的自然主义的揭示,丧失了人性批判的创作立场,体现了当今消费社会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张纯静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41-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转型,知识分子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内部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时,通过在小说中塑造一系列丰富多元的知识分子形象作为试探性策略,寻找在新时期中自身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张纯静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7(6):41-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转型,知识分子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内部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时,通过在小说中塑造一系列丰富多元的知识分子形象作为试探性策略,寻找在新时期中自身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论20世纪90年代“乡下人进城”小说的故事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善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3):64-68
9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故事,其全部情节模式是按照“进城一还乡一再进城”的逻辑循环完成的,这一情节模式的艺术价值,在于记录了故事主人公们的“边际人”身份及其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慧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语言学者在引进、介绍语法化理论的同时,也从语法化演变途径、语法化机制、语法化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汉语语法化现象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研究视角与方法从语言孤立现象到语言系统的宏观背景、从汉语的语法结构到语用功能、从汉语本体到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有了全面的更新.但是汉语语法化现象与印欧语语法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自传体小说,对有关女性成长和生活事件的叙事即是文本故事的展示,它是自传体小说的内核.这些作品在叙事上重经验自我、故事的自我呈现和故事的自我想象,从故事的展示视角、自传性和虚构性3个维度呈现,展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基点. 相似文献
17.
曾利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9):107-111
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出现了缤纷多彩的言说或者关注人的世俗生存,细说种种"烦恼人生";或者审视商品经济时代的现实,执著追问"情为何物?";或者对"家务事"、"儿女情"说长道短,毫不掩饰作个"小女人"的惬意;或者走进"一间自己的屋子",无所顾忌地敞亮女性的秘密,诉说女性经验等等.这些引人注目的女性言说,构成了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的热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工业小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燕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79-8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相对于其他题材,工业文学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工业题材小说也是如此.而90年代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似乎给工业小说的复兴提供了机遇.而一度喧嚣之后,当我们回头审视之时,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并未达到他们宣传中的预期效果.工业小说仍然未能成为文坛重头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整体上看,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本是纵欲主义欲望叙事的标本。他的写作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化欲望书写与世纪末欲望本体化叙述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对贾平凹90年代以来小说文本中纵欲主义欲望观的综合因素进行系统的考察,力图揭示贾平凹在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下逐渐走向焦虑、浮躁与沉沦的具体原因,对形成其欲望叙事的文化心理特征及精神症候作一深度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