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翦伯赞同志是一位治学谨严、论著宏富、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史学家。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里就我对翦老的治学精神的了解,作一简要介绍。(一)翦老研究历史,主张理论、史料并重,也很重视对文章的撰写。在这三者之间,他更强调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资料是重要的;但是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更为重要。没有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决不能在科学研究中作出任何创造性的成就。”翦老自踏上史学战线以来,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今年9月25日,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鲁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他一生进行艰苦探索、执着追求的结果。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就要学习他勇于探索、顽强追求的精神。 鲁迅一生的探索、追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鲁迅在初步的探索追求中形成了民主主义思想。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是鲁迅探索追求的开端。所谓“走异路”,就是走不同于一般人所走的路。当时,在绍兴衰落了的读书人家的子弟,所常走的路是去  相似文献   

3.
<正> 《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要我谈谈冯沅君先生的治学方法,我感到颇为难。我从先生学,说起来时间不算短,正好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里,先生主要的精力用到教育、辅导我们这一批根柢甚浅的青年学习上,先生一向谦虚,从不以自己之所长自诩,再加上我秉性粗疏、愚钝,体会不深,所以不敢妄自臆说。近来检读先生遗留的文字,除历年的讲义、诗词手稿外,还有部分装订成册的笔记,扉页均有题签,如《媛庐读词》、《媛庐读曲》、《己卯从录》、《涪滨余录》、《辽海杂录》等。捧读过后,感佩之余,略有所悟,虽云管窥蠡测,岂能见天海之一隅,但也可以写了出来,作为个人学步的准则,或者对为学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正> 《文史哲》编辑部要我再写点读书经验,我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只好介绍一下我所闻见的前一辈学人的治学经验,作为个人和爱好史学研究的青年同志们的参考。前几期《文史哲》的“学者谈治学”栏里曾介绍过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验。他们二人也是我的及门业师,对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也知道一些。以我看,陈垣先生治学十分谨严,丝毫不苟,方面也很广,无愧是一代大师。顾颉刚先生治学不如陈先生谨严,方面也不如陈先生广,但他对于学术的忠诚,推动学术开展的努力以及自己所下的苦功,也大有值得后人学习之处。这里着重介绍陈先生过去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5.
罗尔纲先生治学的精神和态度──勤奋刻苦,笔耕不止;谨慎认真,永不满足;善于学习,勇于创新;谦逊诚恳,接受批评──是我们学习和效法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今年农历三月十三,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陈直先生华诞九十周年;公历六月二日则又值先生谢世十一周年之忌日。作为先生的受业弟子,深感对于先师最好的纪念缅怀,莫过于学习他的治学精神,总结、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本文仅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愿与海内外有兴趣于斯道之朋友共勉。  相似文献   

7.
罗尔纲先生是我国史学界的老前辈,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泰斗,我们后学者学习的楷模,南疆八桂的骄傲。值此罗先生90寿辰之际,学术界举国祝贺,充分说明他道德风范感人之深,文史研究成就之辉煌卓著。在他漫长的治学履程中,处处闪耀着“困而学之”、“锲而不舍”优秀品德的光辉,可以说,他的每一  相似文献   

8.
郑天挺先生不幸因病去世了,这不仅使史学界失去一位道德高尚、诲人不倦的师长,同时也使我们的家庭中失去了一位循循善诱、和蔼慈祥的父亲。自他老人家去世后,我思绪万千,不时  相似文献   

9.
如果对我們来說,一个作家,首先应当是一个革命者,那么,同样地,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首先应当是一个革命家。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馬克思的时候,就曾經这样説:馬克思不論在科学研究或  相似文献   

10.
郑樵的诗说及其治学精神唐振宇石兴莹有宋一代,疑古变古之风盛行。古代经籍在宋代几乎都被重新认识和思考,《诗经》当然不能例外。《四库总目》说,“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俱废。”对毛诗首先发难的是欧阳...  相似文献   

11.
杜国庠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创建时期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本刊首任主编。今年4月,广东省社会科学界及汕头市、澄海县隆重举行“杜国庠诞辰100周年纪念及学术思想研讨会”。本刊特发表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张江明等同志的一组文章,以表示我们对这位理论界前辈的纪念。  相似文献   

12.
在(建国方略》的(孙文学说)中,孙中山在注重“行”的“行易知难”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了“力行”的革命学说。这种革命学说就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孙中山伟大的一生就是闪耀着这种革命精神的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革命奋斗的一生。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孙中山的这种革命精神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在《孙文学说)中,孙中山阐述了“行易知难”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学说,这种认识论学说鲜明的特点是注重行,强调行,把行放在整个认识论学说的重要位置。中国传统的知行学说,“行”一般是指个人…  相似文献   

13.
学术道德是从事学术理论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坚持服务第一,反对学术谋私;坚持诚实劳动,反对剽窃抄袭;坚持深入调查,反对浮躁作风;坚持求实创新.反对弄虚作假;坚持精益求精,反对粗制滥造。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待学术研究活动,才能有效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  相似文献   

14.
<正>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章沛同志,最近应邀分别在浙江省委党校和杭州大学哲学系作了题为《关于辩证逻辑对象,内容及作用》和《关于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律问题》的学术报告,概述了辩证逻辑的体系:以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过程自身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为研究对象,以对立同一思维律为核心基本规律,以范畴体系为特有思维形式;并着重指出辩证逻辑的作用是掌握具体真理的思维和进行科学预见的思维的工具,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和以同一律为核心基本规律的形式逻辑,具有明显的不同思维层次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作为明末清初三大著名思想家、学者之一的顾炎武 ,其学术成就的丰硕是世人公认的。故无论是当时人或是今人在探讨他的学术贡献时 ,都认为他有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 ,才使他具有如此的学术地位 ,于是人们对于他的治学方法的研究和阐述 ,成为顾炎武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者在总述其学术成就时就指出 :“炎武学有本原 ,博赡而能通贯 ,每一事必详其始末 ,参以证佐 ,而后笔之于书 ,故引据浩繁 ,而抵牾者少。”① 以“博”而“通”的特点 ,给予顾炎武治学方法很高的评价。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治学方法也推崇备致 ,…  相似文献   

16.
弘扬周敦颐“诚”的做人治学的宝贵精神李邦国周敦颐(1017一1073)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博学多才。他一生只作过州县小吏,晚年在庐山北麓建“濂溪书院”,讲《易》其中,并终老于此,人号“濂溪先生”,可说得上是一位民间学者。但其人风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倡导的治学精神是理论要彻底。邬教授的治学特点是坚持理论的彻底性,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逻辑一贯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既坚决支持效应价值论,又指出其不足;二是深刻地分析了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用人的主体性解释实践,再用实践解释物质,把唯物论建立在主体性、人本化的单向的规定的实践论之上的实质;三是提出当代哲学的根本性转向是信息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18.
求实创新 博大精深——杨向奎先生治学的开拓进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鸿修 《文史哲》2001,(2):5-12
作为史学界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 ,杨向奎先生继承和发扬了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 ,并运用新方法 ,发掘新史料 ,开拓新领域 ,由史学而经学、小学 ,由实学而哲学 ,由哲学而理论物理 ,均有卓越贡献。仅就史学成就而言 ,他的治学具有如下特色 :一、由信奉“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到接触马克思主义 ,并以之为指导而形成科学方法论 ;二、尊重前贤而又不迷信权威 ,为《左传》、《周礼》洗冤以使之免于湮没 ,并主持发掘整理了孔府档案资料 ,丰富和开拓了史料建设 ;三、熟练地运用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来互相印证的“两重证据法” ,取得高水平的成果 ,并根据亲历凉山彝族考察进而掌握了以文化人类学资料印证古代史的“三重证据法”。求实创新的不懈探索 ,博大精深的学术成果 ,使杨向奎先生巍巍然成为一代史学大家。  相似文献   

19.
<正> 先父罗常培先生(1899—1958年)逝世已经30周年了。关于罗常培先生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成就,傅懋勣等主编的《罗矱嗉湍盥畚募芬延新凼觥5?抗日战争时在昆明以及晚年在北京,父亲和我共同生活的时间最长,他在治学问题上对我的一些教诲,以及我所目睹的他的治学风范,我至今记忆犹新。今值先父逝世3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示纪念,并以稍补《罗常培纪念论文集》之所未及。先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满族家庭,虽属满清正黄旗军籍,但当时家中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仅靠祖父士兵级的月饷和季米的收入养活6口之家,所以父亲仅能勉强读完高中。1916年他高中毕业,祖父去世了。为了谋生,父亲便到当时黎元洪的旧国会众议  相似文献   

20.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11,32(5):12-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代学者,单演义是鲁迅研究界的前辈。1957年,单演义的鲁迅研究著作《鲁迅讲学在西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少有的几本鲁迅研究著作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单演义又应他人邀请参与鲁迅生平资料丛书的写作,遂在此书基础上写了《鲁迅在西安》一书,198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该书及单演义的其他著作中,一手资料的搜集占据了研究的大部分。它们也奠定了现代文学的研究基础。在此后几十年里,单演义一直没有放弃对该著作资料的充实和修订工作。单演义的治学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研究者依然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