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维琮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意义,而在学术界又多年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文拟结合争论就以下三个方面做些探索:真理和谬论是否“相互包含”;真理和谬论的转化;真理同谬论的斗争。真理和谬论是否相互包含?如果就真理和谬误的定义而言,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违反逻辑。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则是它的反面,二者截然对立、水火不容。说真理包含谬误、谬误包含真理,就象说水包含火一样荒唐。但一些同志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就定义而言,而是指被人们认为真理的认识是否包含谬误,被人们认为谬 相似文献
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正>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问题已作了明确而深刻的论述,然而这不等于说,人们对它已经理解了,认识就完全一致了。有一种观点认为“真理中可以包含谬误”、“谬误中也可以包含真理”。我认为这种“相互包含”论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在认识领域中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所谓真理,是人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不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对于确定的客观的对象来说,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分明的,是不能混淆的。我们既不能把真理当作谬误,也不能把谬误当作真理,否则便会陷入相对主义的泥坑。真理与谬误又是辩证统一的。首先表现在两者的相互依存上。真理与谬误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3.
为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本文就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以及正确发挥真理的作用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一 真理是否包含谬误,谬误是否包含真理,这个问题现在又被重新提了出来。我们认为,作为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真理和谬误不是互相包含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着不依赖于主观形式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和一致,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 相似文献
4.
刘勤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真理论是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论中一对基本范畴。因此,搞清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和研究。 一、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原则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如果人的认识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及其规律,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份,这样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如果在实践中由于主观和客 相似文献
5.
6.
郭庆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命题,我以为这一命题可以成立。一、事实的例证所谓“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指的是真理中包含着谬误,谬误中包含着真理。这并不是什么奇谈怪论,而是科学史上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就曾经以著名的波义耳定律为例,说明过真理和谬误对 相似文献
7.
科学史上,有不少真理沉睡的事例。分析发现: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是理论自身表述不够完善,缺乏应有的实践指称,相关学科发展滞后,仪器技术水平落后等;外在原因是意识形态的遏制、权威的压制、范式理论的束缚和时代认识水平的限制等。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作为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要敢于冲破范式理论的束缚,学术上应该追求完善,面对权威和习俗的阻力需要策略和冷静;作为知名科学前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和精心育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9.
张建权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谬误至少在以下三种意义上被经常使用:认识论在研究真理的同时无法不提及谬误;逻辑学则以研究谬误为己任;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论》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从而又出现了一个“相对谬误”。然而,在目前这三种谬误的涵义并不十分清晰,有时候它们甚至在同一意义下被使用。因此,对这些谬误涵义的辨析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周文彬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
纪树立同志发表在《复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六期上的文章《科学史:真理与谬误》,内容丰富,读了很受启发,但文中的一些观点,我们有不同看法,愿提出来与纪树立同志商榷。认识等于真理吗? 纪树立同志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科学真理中会包含谬误吗?回答是:不但会包含,而且一定包含。”其根据是恩格斯下面一句话:“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 相似文献
11.
毕富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11-15
在西方哲学史上,莱布尼茨对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作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有两种真理:一种是推理的真理,另一种是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的反面是可能的。休谟、卡尔纳普、罗素、维特根斯坦都继承了莱布尼茨的思想路线,坚持在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作出严格的区分,并试图在两者的对比中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文章通过对逻辑和西方哲学史上逻辑真理研究的回顾,指出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并非泾渭分明、不可逾越,二者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二者是一致的。而且,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一样,都是相对的、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2.
13.
14.
徐久刚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真理和谬误的互含问题的讨论,颇有一些时日了。有人认为真理和谬误是互含的,真理之中有谬误,谬误之中有真理;有人则持完全相反的态度。还有人认为,真理和谬误的互含,只是指因素、成分意义上的互含,而不是真理、谬误自身意义上的互含,王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一些哲学家、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以及某些自然科学家在1979年首次指出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潜科学”形态,并进一步论证存在“潜科学学”的理由,试图建立“潜科学学”。本文认为客观上存在“潜科学”从而“潜科学学”也是应该能够成立的,因此试探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的《荀子天道观试析》(以下简称《试析》,载《南都学坛》一九八七年第四期)对张松辉同志的《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缺陷》(以下简称《缺陷》,载《南都学坛》一九八七年第一期)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松辉同志很快就做了答复,在《哲学 相似文献
17.
陈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3):34-53
金岳霖在逻辑和哲学上都深受罗素的影响,在真理观上也是一样.他的真理观接近于罗素在逻辑原子论时期的真理观.他们探讨了有关真的一些类似论题,持有近似的哲学立场,如形而上学上的实在论倾向,认识论上的经验论,真理观上的符合论.但金岳霖的真理观不是罗素真理观的简单模仿、重述甚至抄袭,而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和创新.例如,金岳霖强调真的如下一般特性:真是一种关系质,真没有程度之分,真不相对于时空,真不相对于知识类等,由此凸显真命题的客观性、可靠性和超越性;他论证了符合论在常识中有坚实基础,捍卫常识在哲学和科学中的地位,认为常识不可完全推翻,否定常识要依靠另一部分常识;他对质疑符合论的主客内外鸿沟说做出回应,提出一种认知主义事实观:事实是接受和安排了的所与,是基于所与之上的一种认知建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金岳霖是一位有深厚中西学养、独立思考、有原创性的现代中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18.
栾永胜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研究,而对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同对真理和谬误认识上的变化的区别注意得很不够,甚至有人在教学和科研中混淆了这种区别,把对真理和谬误认识上的变化说成是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这就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因此,对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同对真理和谬误认识上的变化加以区别是完全必要的。 关于真理与谬误互相转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性质上的互相转化,一种是主次地位上的互相转化。而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内只涉及性质上的互相转化,以便于同对真理和谬误认识上的变化相比较,因为所谓“认识上的变化”也只涉及到性质方面的问题。 真理与谬误的互相转化不同于对真理和谬误认识上的变化。从真理与谬误的互相转化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确是真理的东西变成谬误,即由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东西变为不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东西;谬误向真理的转化是说, 相似文献
19.
封来贵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2):13-21
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何作出合理的理解和规定?这是目前国内有关真理论的研究中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分析真理作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所具有的具体性、历史性特点入手,确认“有条件性”是真理的一个基本内在属性,也是理解和规定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所必须坚持、贯彻的一个基本的前提。由此,本文不赞成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解说为无条件性和有条件性的传统观点,而认为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确定性、至上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不确定性、非至上性,二者都是有条件的;也不赞成把绝对真理作为与相对真理相对应的一个范畴,而认为相对真理的对立面其实就是相对谬误。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自我扬弃的历史性过程,任何具体真理本质上都是相对真理,同时又包含着向相对谬误转化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转化中,真理愈升愈高,日益接近着客体世界。 相似文献
20.
吴红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尽管科学史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但实际上科学史与历史学却长期以来处于分离状态,二者的分离已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自身的深入发展。两者分离的原因有多种,二者之间对话的存在着可能性与必要性,我们可以尝试寻求对话的平台与途径。我国科学史与历史学界的对话与合作,为我们超越李约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