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神曲》是但丁以无比的激情和最深的虔诚歌颂上帝的见证,也体现了他在经历意大利的动乱和自己的思想迷误后以博大的胸怀对最高的善的追求。这是人们公认的。但《神曲》的美学意义在国内并未得到重视。应该看到,《神曲》是但丁对美的激动人心的探寻,也是一次竭尽心力的对美的前所未有的创造。他探寻的起点和创造的依据是中世纪的美学思想。但丁对中世纪美学提供的理论和见解比不上中世纪的大哲学家、思想家,但是《神曲》则最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世纪美学。正因为此,吉尔伯特、库恩  相似文献   

2.
最近,朱立元、朱志荣教授等主编并列入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完成出版.这套丛书共推出五本,分别是朱立元教授的<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朱志荣教授等的<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寇鹏程副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存在根基与实践美学>、刘泽民教授的<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以及刘旭光副教授的<实践存在论的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论劳动与美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分析和描述异化劳动时提出的,它是对劳动本性的揭示.劳动创造美的思想是以劳动作为存在和本体来规定思想和美的,这在哲学上与形而上学相分离,不再是传统的古典哲学以理性来规定思想,在美学上也不再是受理性规定的感性,而是受存在规定的新感性.这使得马克思美学思想既区分于其他时代的美学思想,也区分于同时代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由此,马克思告别了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而成为一个现代哲学家,并且实现了美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向,不仅丰富了美学思想,也使美学成为了哲学的美学.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思想过渡期著作,既要看到它的变革功绩,也要看到它的理论局限.马克思世界观和美学观成熟期的拐点主要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作马克思哲学和美学"诞生地",视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开端",有失妥当.模糊马克思的思想"早期"和"成熟期"界限,容易将其美学观变成人本主义.应当坚持走与实际结合的科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5.
但丁是中世纪文化思想的一位集大成者.但是,但丁的诗学思想与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中世纪神学思想家立足于神学、立足于彼岸世界的思想理论不同,其更多地是立足于现世社会人生.而对于现世的关注这正是人文主义之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来讲,但丁已突破或者说脱离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体系;因而,其诗学理论呈现出极其明显的近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早期著作<心灵与形式>和<小说理论>是20世纪美学的重要文献,其所包含的文艺理论思想反映了卢卡奇早期世界观、美学观形成的渊源与特点.这两部著作是在卢卡奇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前完成的,受到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也受到狄尔泰生命哲学的影响,但他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正确的,而且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些思想,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哲学、美学和文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但丁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站在新旧纪元的转折点上,把新旧两种思想交汇于一体.他的代表作<神曲>集中地反映了但丁所处的时代特征,充满着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中世纪神学的旧思想与人文主义新观念之间的矛盾,并贯穿于整部作品.这种矛盾斗争具体地表现为人与神、形与魂、阳界与阴界、神学与人道的对立与交融,这种对立和交融又是紧紧围绕它的主题思想,及其自由思想和爱的思想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是其神学思想的一部分,主要散见于<神学大全>中.阿奎那美学思想体现基督教神学立场和哲学根源,具体体现在美的本体论、美的形式论和美的经验论三个方面.阿奎那美学思想具有独特倾向,对西方美学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曾指出,<文心雕龙>与<文赋>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广泛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和重要区别,仍然值得我们予以深究.实际上,<文赋>与<文心雕龙>虽皆不遗余力追求文章之美,从而成为六朝"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明证,但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却高下有别,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亦不可同日而语.从而其根本的理论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就貌同而实异.<文赋>是一首文的赞歌、美的赞歌,<文心雕龙>则是一部文的哲学、文的美学.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巴黎手稿>等马克思早期文本思想资源的深度发掘,实践美学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语境:它以实践观念构建本体论基础,又在本体论基础上逻辑必然地确立起主体的价值向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美学本质上就是人学美学,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突破",其实都是在实践美学所设定的独特哲学语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象学美学发展的顶峰,杜夫海纳的美学经历了从现象学到存在论的转向。这一转向体现在艺术的审美经验分析,即重建艺术与真理的关联;体现在自然的审美经验分析,即认为自然与人的统一并非源于审美的虚幻性,而是有其存在论的深层依据。杜夫海纳上述思想不仅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而且对于哲学甚至伦理学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狄金森的诗歌美学观和超验主义两个视角浅析这位文坛巨匠独立、独创、独特的诗歌创造艺术及勇敢地与传统的诗歌美学决裂,以无拘无束的个性、不媚时俗的高尚品格,通过超验的内省构筑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诗歌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3.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典艺术形式的审美根源和中心。本文不仅分析它的概念与涵义 ,更重点论及它在艺术审美历史中表现出的对审美意识、艺术形式产生影响的几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4.
自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问世以来,中西文艺界乃至思想界对于诗学的探索绵恒久远。然而诗学的现代趣旨不是看诗歌如何表现美,更是看诗歌语言何以成为关。雅克布逊以降的形式主义诗学继承发展了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遗产,区分了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还原了语言诗学功能,指出使得日常语言成为诗的是语言的陌生化表达方式,在很多场合下恰好是翻译实现了这一目标。翻译诗学同样关注语言的美学问题,形式主义诗学则为其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5.
由卡西尔所创立,苏珊·朗格所发展和完善的艺术符号论美学,把符号论建立在普遍的人性论基础上,认为人具有先验的符号能力,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命题,构建了自己的艺术符号论的美学体系。文章侧重从艺术的生命形式和人类普遍情感的逻辑类似角度简要讨论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生活风格艺术情趣都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他将佛教禅宗义法灵活运用到社会政治中,实践了佛教与人生的统一。他更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佛教禅义融入艺术创作中,用佛禅义理去审视自然,表现自然,这也是其进行诗歌艺术创作、形成其艺术特征最重要的思想背景。王维无论从审美情趣和艺术境界上,都丰富和完善了佛教禅义在诗歌领域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主义是以美为最高价值的思想倾向,不仅指对艺术的看法,也包括对人生的审美解释。尼采主张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提出了"强力意志"、"酒神精神"等命题,但是其审美主义致力于"审美形而上学"而忽略生活。福柯同样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提出了"生活是艺术品"和"自我构成为主体"等思想。福柯推进了尼采的审美生存主张,并力图将审美落实到日常生活。审美主义的意义和局限应当在个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张力关系中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8.
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土壤之中的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品格和思想体系的人生美学。追求人生的诗性生存及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突出特征 ,传统士大夫们通过艺术去思考人生的诗化、去实践人生的诗化。艺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精神家园 ,艺术是士人们于有限之中把握无限、于短暂生命之中追求常存不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在创作初期就受到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诗化生活的艺术观,它包含日常生活、自由、爱、美等因素。这种艺术观使其诗歌创作具有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的诗意美,是徐志摩对于新诗抒情美学领域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卡尔松的肯定美学即是一种主张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的观念。其产生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以瓦尔顿的审美理论为依托,卡尔松通过科学为自然创造新的审美范畴,从而避免了艺术欣赏中的等级与优劣之分。但肯定美学的产生潜藏着更深层的美学动机--即拯救那些为人类视角所遮蔽的自然,对当下人类精英式占有自然环境的批判。自十八世纪以来,建立在如画性基础上的自然审美传统抛弃了自然本身,而仅以人为基准。尽管肯定美学符合内外逻辑,但自身却蕴涵着巨大的悖论:它的实现以自然自律为充要条件,而自然完全摆脱人类视角回归自身只是理想的假设。肯定美学的矛盾源自卡尔松企图超越但仍无法超越的二元对立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