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美国对华战略中的“敌”性判断及“非对抗”因素段克兢唐永胜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剧变、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美国国内的政治争论,导致美国对华战略出现“敌”性判断。这一“敌”性判断是美国对华“遏制”或“接触”两类政策的出发点。但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和中...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 ,美国安全战略在战略理念、威胁界定以及战略目标和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美国对台海的战略关注也从冷战结束初期的“价值关注”转为“安全关注”。这次战略关注的变化 ,与保守派势力影响的上升、冷战后全球范围内力量的失衡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忧虑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作为目前唯一深深卷入台海问题的超级大国 ,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和对台战略关注的变化无疑将会对台海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美国亚太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安全利益份量相对减轻,利益结构重心偏向经济利益;二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与安全利益交叉渗透,它们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三是与冷战时期相比,在亚太地区扩展美式“民主”与“自由”成为美国亚太利益中更加重要的组成部分。克林顿政府根据变化了的亚太战略形势及自身利益结构,形成了新的亚太战略:调整大国关系,防止地区内出现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敌对国家或国家集团;以双边关系为主,多边关系为辅,构筑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政治秩序;保持前沿军事存在的规模,加强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活动,以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并作为确保美国亚太利益的支撑点;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相似文献   

4.
关于"反恐时代"美国全球战略风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历“9·1 1”的巨大冲击及逐步展开的反恐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实质发生“阶段性变型”。本文将探讨把反恐作为压倒一切的“新生使命”的布什政府 ,其全球战略的风向及反恐战略与全球战略二者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5.
冷战期间美国印度洋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苏联,冷战后美国成为印度洋的主导力量,开始在印度洋地区进行军事前沿部署。近年来,随着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高,美国提出了“印度-太平洋”概念,并强化其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保持主导地位、保护海上交通线安全、控制战略要冲等。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因素的驱使下,通过军事部署和制度安排在印度洋取得霸权地位,但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印度洋霸权是“弱势”霸权。  相似文献   

6.
1956年日本正式加入联合国后,提出了“联合国中心主义”的口号,并把它同“与自由主义各国保持协调”、“坚持作为亚洲一员”一起,并列为日本外交的“三大支柱”,公开宣称要使日本“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①然而,在漫长的冷战岁月,日本政府并未把它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联合国中心主义”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日本政府并未形成自己独立的联合国外交,在联合国里往往秉承美的旨意办事,是美国的追随者,其联合国外交实际上从属于对美外交,是对美外交的延伸与附属品,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宏观透…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改传统的以“防”为主的战略,更多停留在宣传上的反扩散政策,提出以“先发制人”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反”为主、“反、防、管”三位一体的反扩散新战略。然而美国这些凸显单边主义、带有双重标准的反扩散措施也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国际军备竞赛、国际与地区防扩散斗争以及现行国际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冷战后美国安全利益的新定位以及东亚地区对于美国的重要性,美国推出了“新东亚安全战略”。但此战略要具体发挥作用仍面临众多难以解决的矛盾。从与对东亚地区安全影响重大的国家的关系来说:(1)与日、韩:“协调”还是“领导”?(2)与东盟:“安全”还是“人权”?(3)与中国:“遏制”还是“交往”?(4)与俄国:“伙伴”还是“对手”?从此战略本身的目标和手段来说:(1)安全基础:“双边”还是“多边”?(2)战略目标:“支配作用”还是“美国利益”?总之,“新东亚安全战略”是冷战后美对其东亚战略的基本考虑,由于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其实现将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9.
英美学术界近年对“冷战”的研究综述余昌楷“冷战”结束后,英美学界发表了不少研究专著和文章,对“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分期、美国在“冷战”中的得失、英国对“冷战”的贡献乃至“冷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等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值得国内学者注意。本...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南海政策是美国亚太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各时期的南海政策是其长期奉行的地缘战略构想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在亚太地区海权逐步调整、延伸和扩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挑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南海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并通过军售、军援、联合军演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方式增强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美国的南海政策对南海地区的地缘格局以及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走向衰亡,相反却日益巩固.这一战略态势的形成,主要是美国基于同盟内外状况深思熟虑、运筹帷幄的结果.控制日本“异动”的战略需要,孕育了美日同盟日益巩固的内部动力;而遏制朝鲜“威胁”和制衡中国“崛起”的战略诉求,则构成了美日同盟不断强化的外部推力.在这三重同盟战略目标的导引下,美国对美日同盟的角色定位和功能指向进行了深入调整,使它逐渐适应了冷战后的新现实.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和约》与《美日安保条约》,构建起“旧金山体制”,美日同盟关系由此确立。“旧金山体制”凸显了冷战思维,日本以不对等的身份参与了美国亚太地区的安全规范构建。冷战后期,美日同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同盟性质更加显著,日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苏联解体后,美日同盟的最大挑战不复存在,但恐怖主义威胁、朝鲜核问题、中国军力增长等成为美日同盟面临的新挑战。安倍二次上台后,先后提出“自由与繁荣的印太”与“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概念,日本逐步形成自己的“印太构想”。与此同时,美国也从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转向更为广泛的“印太战略”。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进一步强化,日本正在逐步摆脱战后的种种束缚,深化同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关系,由此形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地区多边体系,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3.
“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也称“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初期美国实施对苏遏制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恢复西欧各国经济、确立日后美国在欧洲事务中主导话语权的目的。战后初期的美国政府决意实施先行扶植欧洲,再遏制苏联的外交大战略,即采用“欧洲优先”的外交思路完善冷战初期大国竞争之战略储备。美国政府颁布《对外援助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即“欧洲复兴计划”正式实施75周年(1948—2023)之际,对于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深入探讨,可以准确地勾勒出杜鲁门政府外交决策者们的思维轨迹,更好地理解美国冷战政策形成之深层原因,以及美国当代“印太战略”(Indo-Pacific Strategy)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基本战略判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冷战后东盟对华的主要战略。文章认为冷战后东盟的对华战略是“接触”战略与“大国平衡”战略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15.
1945年中关抗日同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饱受外强欺辱的中华民族 而言,是一百年屈辱史的总决算,是中国收复台湾统一全国的时刻。而在罗斯福为战后世界 安排设计的蓝图中,美国延续了战时中关同盟的基本格局,并以此构成美国东亚战略的核心 即“联华抗苏”、扶植中国、压制日本军国主义。但是,美国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 1949年前后,出于反共反苏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其东亚战略在朝鲜战争后出现了根本性逆 转,即由从前的“扶中抑日”转变为“扶日制中”。美国东亚战略的转变,对东亚格局特别是台 湾问题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键 《日本研究》2007,(4):48-5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根据《波茨坦公告》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整个世界进入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50年代初,日本政府秉承美国的意志,与退入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至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同时日台“断交”,日台关系由“官方”转为“民间”。至冷战结束,日台经济关系日趋密切,政治关系也逐渐升温。整个冷战时期,日台关系跌宕起伏,有升有降。日本维系日台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其国家利益,其对台政策的取舍主要是受美国对台战略的影响,同时也受中日关系博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孤立主义、民主和平论、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小布什主义以及正在形成的奥巴马主义构成了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主线。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民主和平论、新干涉主义以及"巧实力"与多边合作思想,对于理解克林顿政府、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对外政策意义深远;而新保守主义是对小布什政府具有最大影响的外交指导思想。通过梳理苏东剧变后20年来美国对外思想的脉络,可以看出,虽然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不断调整,但维护美国单极霸权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的西方战略家甚至评论道 :这一“冲击波不亚于原子弹的问世”1。随着冷战格局的瓦解 ,以东西方冷战为背景、以前苏联为假想敌的日美安保体制的战略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 ,而台湾问题则在这一转变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就这一转变及其与台湾问题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东京宣言》标志着日美同盟将继续奉行冷战思维1 992年 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问日本 ,与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就冷战结束后两国所面临的问题及加强日美合作举行会谈。会谈后发表了作为“今后日美关系指针”…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 ,日本根据东亚经济蓬勃发展、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等情况 ,加大了亚太经济战略的推行力度 :以亚太地区为全球战略的基点 ,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和金融实力 ,全方位参与同亚太国家 (地区 )的经济合作 ,通过加深同亚太国家的经济联系及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协调 ,最终实现以日本为核心的经济合作圈。这个时期的日本亚太经济战略具有以下特点 :1、进攻态势咄咄逼人 ,主导亚洲意图明显 ;2、由于东亚经济持续景气 ,战略重点转移到东亚 ;3、日中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但因惮于中国的崛起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因而对中国持警惕态度。  东亚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遏制”这一概念的内涵、历史渊源的分析 ,结合中美关系的实际情况 ,指出这一政治学概念在中国长期———尤其是冷战后———被误解、误用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冷战后美国对华奉行的是接触战略 ,这一战略有防范中国的含义与安排 ,但与遏制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