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尤其是在政治学研究方法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政治学初建时期,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对政治学方法论的忽视、对行为主义政治学不正确的评价、研究人员方法论自觉性的缺失等原因导致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落后,近些年,政治学研究人员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二者的结合、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国政治学要走向世界,迫切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迫切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在研究方法的认知和应用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基本上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体系。40年来,中国学者在政治学研究中始终关注方法论层面研究的进展,历史唯物主义、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理性选择、政治文化分析等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对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也表现出更加多元的趋向。但是,研究方法与应用实践之间尚有一定张力,关于定量与定性两种研究方法的争论一直存在,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认知与使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术群体的方法论意识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3.
拉斯韦尔的学术生涯折射出美国政治学在行为主义时期发展的走向,而拉斯韦尔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完成了一系列政治学分支学科的奠基工作,成为集"政治传播学先驱"、"政治心理学创始人"、"政策科学之父"于一体的政治学家;这一时期政治学学科的发展也充分显示出实证科学的特征,彻底摆脱了古典规范政治学和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变革中的中国政治学:方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政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为推进中国政治学的成熟与壮大,中国政治学者必须以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在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等方面继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5.
马艳朝 《东岳论丛》2011,32(8):60-64
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具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整体取向:也即将政治学研究看成是探寻政治规律的活动。这种取向无疑是对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自然科学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的一种模仿。在这一整体取向之下,当代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因此而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对研究活动本身的认识上造成了严重的危机。对这一整体性取向进行反思势在必行,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提升自己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中国政治学界致力于建构中国政治学话语。这是学科发展处在当前环境下的一种应急性表现,它为中国政治学的生存拓展出一片空间。在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积极性普遍高涨之际,需要对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理审查与前提批判,才能保障这一新的政治学研究取向健康发展。据此,才会避免这样的努力成为叠床架屋的圈内话语、挣脱规范的自封创造与无法检证的脱缰野马。尤其是在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树立旗号风气较为流行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醒觉政治学研究的共同价值取向与全球研究共同体的基本规则,同时清醒意识到政治学研究的实践引导责任和规范思考需求。为此,我们在赞赏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相关努力的同时,对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现状进行反思,对其前路做出展望,以期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取得更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政治学,与这个国家一样,从十年的动乱中走出来,又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政治学在学科声望与严谨性方面都有快速的进步,并正准备争取它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的合理地位。那么,我们应期望中国产生何种政治学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政治学是否应当模仿一种美式或西式研究路径?或者,它是否应该大胆地采用一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或许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有关中国政治学政策和学术内涵的探讨,中国政治学追求一种混合式的研究路径,它给予问题导向式研究和理论导向式研究给予同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命运与改革开放的进程休戚相关。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政治学无论在学科建设、基础理论、人才培养,还是应用研究、政策咨询和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呈现出了七个明显的学术进步趋势。然而,在学科的专业化、知识化和学术化等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学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政治学要无愧于时代赋予它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就要正确处理好事业与职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现实性与学术性、政治学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以及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某种意义上,比较政治学是一个舶来品。之所以这样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的比较政治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建立在本土上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因袭了晚清以来渐次传入的西方的价值、假定和方法。这种状态还受到一度坚固的意识形态框架的强化,使比较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步伐缓慢,基本上停留在接受海外信息、转译西方著作的阶段,没有作出中国式的改造和创新。然而,2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术空间和学术自由,而且还为比较政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建构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个案和生动的制度变迁轨迹,使本土化研究有了更…  相似文献   

10.
转向"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主体人的可持续性.我们有必要转换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视角,把研究的重点从"物"的方面转向"人"的方面."人"的可持续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二是人的价值取向的革命.前者是人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者是人如何利用已经获得的发展能力.作者进一步论述了在中国发展人的可持续性的必要性及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学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在理论与方法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使中国政治学最终具备中国气派、中国作风,并可以实现持续繁荣,在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道路上,应当注意把握六点趋势:一是在中国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上以自由与自律为基点;二是坚守理论与现实的理论坐标与指向;三是在方法论的研究议程上体现融合与统一;四是在研究领域上保持特殊而独立;五是在研究层次上注重宏观与微观并重;六是在立场与姿态上展示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2.
政府绩效评估是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界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近10年发表在CSSCI上的481篇政府绩效类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近年来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影响力.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政府绩效审计与财政管理、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价值取向、体系结构等方面;研究方法上重理论研究和规范研究,对实证研究重视不够;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学术队伍,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研究阵地主要在高校,研究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基金资助情况良好,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扩大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途径的借鉴各种理论资源去进行新的审视、新的探索以寻求合理的解释成为必然,这使得各学科之间广泛地交叉融合,促成了学术范式的当代转型.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倡导和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文化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地理学等空间学科,与日俱增地交叉渗透,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人文学科亦经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场跨学科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算得上是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型,以"空间"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当前的文化问题,已经成为今天介入生活、研究问题难以回避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治传播学研究在政治传播学学科基本理论、政治传播的范畴和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学者们对政治传播学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政治传播学学科体系,拓展了政治学研究领域和方法,也为促进政治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善、理论高度不够和基本概念不清晰、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等问题。政治传播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学术界应在构建本土化的政治传播学科、网络政治传播和国际政治传播等方面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邓正来 《学术界》2007,(1):290-292
中国学术界当下盛行着一种"知识消费主义"的取向,许多学者在不反思不批判的前提下大量移植西方理论资源的做法很不利于中国学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倡导和弘扬一种回归经典、个别阅读的研究方式.而<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这套学术辑刊的出版正是为这一理念而进行的探索性和试验性的学术实践.  相似文献   

16.
吴汉全 《学术界》2024,(1):22-33
严复是中国政治学的重要开创者,其所著《政治讲义》系统地表达了严氏对于政治学的意见。该著承继西方政治学国家研究的学术传统,主张政治学着力于“国家权力”的研究,不仅就政治学本土化提出了学术分类、范畴研究、发明新知等具体要求,而且还阐发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建设性意见,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政治学文本之一。严氏研治政治学,体现了经世致用、以西学为根基、历史政治学等特点,为推进西方政治学中国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晚近中国学界对近代以来借鉴西方学科分类而建立的学术机制进行了深刻反思,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中国学术寻回自我的过程。几年来有关中国哲学史合法性的讨论,即为其例。而从中国固有的学术脉络出发,重新审视思想史的身份,尤其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亦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执笔者都是活跃在中国思想史研究第一线的学人。三位作者都出自哲学专业背景,但他们对思想史方法的考量却并不为自己的专业所限,而是都表现出综合的取向。这组笔谈无意、也不可能为讨论的问题画上句号,毋宁说是为进一步的深入做了一个引子。  相似文献   

18.
"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徐勇 《东南学术》2006,21(4):16-27
本文认为,在当今"回归国家"的学术热点中,一种是向传统国家回归的价值取向,一种是重视国家研究的政治学分析框架.根据这一分析进路,应该着眼于现代国家建构的研究.相对于传统国家的现代国家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民族-国家,一是民主-国家,前者是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以主权为核心;后者是现代国家的制度体系,以主权在民为合法性基础.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现代国家建构中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非均衡性,及由此引起的政治整合和文化整合的矛盾.认为依靠历史记忆和"祖先崇拜"的国族建构并由此向传统国家回归的思路既不现实,更不合理.对于处于现代化全球化浪潮中的当今中国来说,更主要的任务是建构一个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相对均衡的现代国家.  相似文献   

19.
卢建华 《学术论坛》2008,31(4):198-204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生活德育论、生命德育论等形态.产生一些新的特点:注重理论性、学术性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科规范和概念体系的建立;注重借鉴、运用一些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形成一些值得关注的时代课题;注重培养问题意识,不断强化问题解决的取向;道德教育哲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强调坚守道德理想与走进平民实践的取向相互整合,完善以"回归生活世界"为核心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20.
邓正来 《学术界》2006,(5):120-125
中国社会科学必须确定自身的自主性,必须在关系自身独立性的问题上拿出强硬的科学态度来,必须以各种制度化的学术生产和再生产机制的建构为前提。在我们充分肯定中国社会科学于“学在民间”这一路向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还必须高度警省中国社会科学于“学在民间”这一路向上的发展运动在打破原有知识制度安排之时是否有可能自我建构起另一种极其封闭的知识制度安排,甚至这一知识制度安排本身便为某种非自主的取向所支配。因此,在我们凭靠“学在民间”运动追究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时候,绝不能忽视对这一运动本身方向的追究。当然,这已经是我们对一个新的学术时代的期盼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