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情简介 赵某于1999年上半年应聘到某合资公司工作,并与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他的工作是推销员,负责公司产品的推销、发货及回收货款.他在公司工作数月后,基本上按照公司的要求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然而由于公司被外单位拖欠货款较多,造成流动资金紧张,因此未能保证员工的工资发放,共拖欠赵某的工资4000余元.  相似文献   

2.
李祥辉 《中国劳动》2003,(12):36-37
2001年8月,金先生应聘到某服装公司从事设备维修工作,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金先生在该公司工作期间,公司采取的是手工考勤制度.2003年6月,金先生因工作中与部门负责人发生口角,被该公司口头辞退.7月,金先生领取了当月工资和两个月的经济补偿金离开了该公司.但金先生认为,他在公司工作期间,由于车间是两班倒,机械随时可能出毛病,单位安排他的工作时间是早8点至晚8点,而且双休日和节假日经常加班.因此他要求该公司支付2001年8月至2003年6月的加班费23880元.该公司称:金先生在单位每天工作8小时.因此没有答应金先生的要求.金先生随后申请仲裁,某区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后要求该公司提供金先生的考勤表.但是,由于该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已更换,考勤表遗失,同时,该公司也未能提供证据证明金先生每天没有延长工作时间及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均未加班,因此,仲裁委员会裁决该公司一次性支付金先生2万多元的劳动报酬.该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某区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审理后做出了相同的判决.  相似文献   

3.
他是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1996年大学快毕业时,他带着几个同学成立了一家计算机公司,准备在IT行业大干一番,但没想到的是,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公司仅开了一年就倒闭了,为此他还背上了20万元的债务.  相似文献   

4.
张先生任销售经理4年来,其所在的工程公司从未与他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没有缴纳社会保险,只在每年初与他签订当年的<营销责任书>.因公司拖欠销售提成,前不久张先生离开公司.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拖欠的销售提成及因此产生的经济补偿金;因公司原因致合同解除的经济补偿金等累计30余万元.  相似文献   

5.
言实 《中国劳动》2006,(8):38-39
案情简介 刘某是东风化工公司的职工,从事有害工种作业已近13年.因公司近年来经济效益不太好,刘某打算按照特殊工种的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由于担心公司不同意自己提前退休,于是自拟一份退休申请送到县劳动保障局.该局社会保险科的工作人员告诉刘某,劳动保障局只受理用人单位报送的<职工退休审批表>,请他先向公司提出退休申请,由公司为他填写<职工退休审批表>后,再送县劳动保障局审批.  相似文献   

6.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35岁的创业者刘金刚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也是艰难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出生于江油农村的他,只身在城市闯出一片天地,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同样是在这一年,公司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打击.  相似文献   

7.
案例: 晓刚是市场采购员,在采购岗位上做了5年,他对工作很上心.每次去采购,他都会做很多市场研究,跟客户的沟通也不错.因为他的努力、细心,赢得了客户跟公司领导的信任,三个月前,他终于升为采购部主管.  相似文献   

8.
[案情简介]某市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市中心.由于公司很多员工住在郊区,员工下班时往往正值晚高峰期.为照顾家远的员工,公司规定可以为家远的员工免费提供客饭一份,以便错峰回家.时间久了,公司经常出现下班时间到了,但是工作还没有结束,大家都开始享受公司免费客饭的现象.王某于2013年2月进入公司后不久,也开始和其他晚回家的同事一起享受着公司“福利”.久而久之,他认为,是由于自己加班了才获免费客饭.  相似文献   

9.
案情简介 刘某在北京某进出口公司工作,并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他在公司任销售业务经理,负责公司对外业务联络.其在从事公司业务期间建立了不少的业务关系.  相似文献   

10.
[案例]: 2008年2月,北京某广告公司完成了一次外部招聘,经过层层筛选,某高校应届毕业生王某成为他们的录用对象之一.录用名单确定后,公司按照内部招聘程序向王某发出了录用通知书,其中标注了他的工作岗位、工资报酬等.王某接到通知书后便到公司办理了入职手续.双方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2008年12月26日.公司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决定实行经济性裁员,王某不幸被列入裁员名单.  相似文献   

11.
[案例简介] 甲公司2011年2月招用方某,双方订立了期限为1年的书面劳动合同,合同约定方某的工作岗位为售货员,月工资标准为1820元.2011年7月31日,甲公司人事经理通知方某8月1日起到经营部从事业务工作,方某当时未表示异议.2011年8月1日和2日,方某到经营部上班,发现业务员的工作性质和工资支付办法均不同于原售货员岗位.他认为甲公司违反了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遂于2011年8月3日回到售货员岗位工作.当甲公司人事部经理要求方某回到业务员岗位工作时,方某与该人事经理发生争执,谩骂经理,并拨打了110报警,致使公司停业1个多小时.  相似文献   

12.
刘学富  杨龙建 《新劳动》2002,(18):40-41
1988年1月,张丹文经汉江丹江口银欣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安排到汉江丹江口铝业有限责任公司上班,一干就是14年。从上班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看作是铝业公司人,然而他没有想到公司会抛弃他,而且说他不是铝业公司的人。2001年3月8日,汉江丹江口银欣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要他签订解除临时用工协议书,并给每在岗工作一年以217.3元的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13.
[案例]:肖某系高中毕业生,因学历低,找工作屡屡碰壁,他就花钱买了一个某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一软件公司随即聘用了他,双方约定:月薪8000元,合同期限三年,没有试用期.在工作中,肖某屡屡出错,根本无法完成单位交付的任务.三个月过去了,依然如此.  相似文献   

14.
基本案情 申诉方:李某,香港人,湛江某外资公司原销售部经理 被诉方:湛江某外资公司 申诉方于1996年1月到被诉方处任销售部经理.双方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为无固定期限合同,任何一方均可提前3个月书面通知对方饵除合同.另外,合同还约定:劳方在与资方终止劳动关系的6个月内,不能参与他所熟知的销售领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江渔舟,一个80后海归硕士,凭借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创办了四川省思创汇智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该公司执行总裁、同时获评建筑智能化工程师.他的成功创业之路成为众多有志青年奋斗的标杆. 江渔舟的创业激情是随着阅历和学历的增长不断被激发出来的.当年,江渔舟完成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专业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后,选择了继续去英国求学的道路.2006年回国后,他供职于美国FileNet公司亚太技术支持中心任系统工程师,在此期间获得FileNet在ECM领域包括销售咨询,系统架构,系统服务等多个专业领域的认证,成为业内知名的内容管理工程师.  相似文献   

16.
沈文婷  董莹 《劳动者》2005,(11):12-13
讲述人一:张家藻。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副总经理。他当过兵。从部队转业后1985进入了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这一干就是20年。他亲眼目睹了西安市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张家藻最初在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的人事科从事行政及党务工作。后来调入了总公司。几年后又由总公司调至基层做行政工作。升至基层经理。最后再回到总公司。一步步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17.
梧桐雨 《劳动世界》2017,(28):72-73
纪录"慰安妇"和她的"鬼子孩子" 郭柯是1980年出生在成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读高一时,他选择退学报考了四川省艺校,一年后又退学,进入由香港演员方刚成立的"巨采"艺员培训班,参与了公司制作的长篇连续剧的拍摄.400多天的拍摄周期加上一年的后期制作,让郭柯初步了解了电视剧的制作环节与流程.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一位深圳男子"中年失业"的故事引爆社交网络.故事的主角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月入两万元,育有两个子女,背有高额房贷.由于拒绝了其公司出国工作的安排,他被人事部门约谈并希望他主动离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重新寻找职位的他,既无助又无奈.  相似文献   

19.
<正>案情简介■2015年3月11日,澳大利亚人杰森(化名)到某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自称于2014年9月1日进入西乡咨询公司担任销售经理,工作到2014年12月31日,但该公司拖欠其2014年12月的工资共20000元,并提供了护照、外国人就业证、聘用合同等材料复印件,要求该公司补发拖欠他的工资20000元。当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受理了杰森的投诉,并予以立案查处。经查,投诉人杰森自2014年9月1日开始在西乡咨询公司工作,于12月31日下班后离职。该公司与他签订了期限为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的聘用合同,约  相似文献   

20.
孔令铿 《中国劳动》2002,(10):54-55
今年7月某杂志介绍了北京市的一个劳动争议案例:2002年2月陈某因不服因违反劳动纪律而被公司辞退的决定,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状告北京某移动科技发展公司,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等.仲裁委开庭审理认定:双方当事人没有书面的劳动合同,陈某确实有几次在没有经过领导同意的情况下离开工作岗位,并且认定陈某在去年11月5日到9日期间未经领导批准离开工作岗位属于旷工行为,被诉人以此为理由作出辞退陈某的决定没有违反<劳动法>.但是,针对公司所说的已经给予陈某书面辞退证明,双方各执一辞.虽然有公司书面的辞退证明和公司有关人员出具的已将书面辞退证明给予陈某的证明材料,但陈某说没有收到任何的书面辞退证明,辞退证明是公司事后补办的,当时公司是口头通知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