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成本的高低及其变动直接关系着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过去,我国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价格低廉一直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优势,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特别是近几年,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势必推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在国外,优秀制造业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非常低,但在我国,该比例却非常大且有上升的趋势,致使我国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本量利分析,运用盈亏平衡法有助于企业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本文通过概述人工成本,通过简述作业成本法下的本量利分析方法,运用盈亏平衡基准法核算人工成本,从而有助于企业人工成本的规划、控制和管理。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对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建立量化的模型。此外,通过案例的进一步研究,以实现本文研究结果的创新性,从而有助于借助盈亏平衡基准法来解决买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人工成本课题研究总体情况第一,建立人工成本宏观监测系统的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企业产品滞销,各项成本价格上涨,经济效益下滑。特别是近几年来,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对企业效益和就业形势产生极大影响。目前,人工成本宏观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如何处理好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等都是各方面十分关注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企业人工成本宏观监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上市公司数据及调研数据,从国际比较、水平结构、投入产出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人工成本基本特征,并从企业、劳动力市场、政府以及劳动者四个维度论证近年来人工成本上涨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挖掘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异质性,最后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对于企业人工成本调控或管控方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从宏观上看是指劳动力市场面对经济形势变化自动做出反应的能力,从微观上看是指劳动力市场主体根据自身需要使用和提供劳动的自由度。本课题调查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是灵活的,《劳动合同法》必然对于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做出限制,但对于企业用工灵活性影响程度有限。对企业人工成本确有影响,但不是导致人工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当前背景下,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完善法律规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规制体系,为日益扩大的新型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方式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劳动力、调整劳动力价格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劳动力价格现状为切入点,研究劳动力价格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消费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从建立工资增长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企业自动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作业成本法得以逐步推广,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本文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优势,同时还对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1年-2014年期间长达14年的上海市人工成本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比较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人工成本变化,可以得出人工成本未有大幅度上升,人工成本和产出效益呈现同向增长,人工成本并非影响经济发展、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未受到损害,对微型企业进行差别化适用或者豁免的做法尚需要谨慎实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出口关税降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资源成本上升,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超越了许多东南亚国家。这对纺织业及其相关的服装、印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纺织企业应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应对挑战,一是要重视品牌效益,增加产品竞争力;二是要加速企业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要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迈向新常态,进入中速增长的阶段,人工成本上涨是否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大量争论。本文以制造业大省江苏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国家统计局2007年和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测算了江苏省工业企业的人工成本,并区分行业、所有制和地区,深入分析了企业的成本结构,比较企业成本和利润的相对关系,为企业"降成本"提供政策建议。研究表明,2007至2013年,江苏省工业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下降,企业税费负担则明显上升,因此,现阶段"降成本"的关键在于降低税费成本,人工成本仍然具有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价格水平变化与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数据及理论对我国劳动力价格变化的现状作详细的分析,进而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劳动力价格与经济增长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企业人工成本宏观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企业人工成本宏观监测系统。本文首次提出把传统的人工成本管理从单一控制成本目标,扩展为监测成本风险压力和收入差距的"双测目标",由此设计了企业人工成本宏观监测指标体系和标准区间。政府建立人工成本宏观监测预警模型,及时发布人工成本信息而由企业自主做出是否存在成本风险的判断,人工成本要成为制定整体工资政策的体系框架,垄断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也要在这个体系框架下确定。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人工成本变动尚未达到能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严重危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着供电企业销售市场的逐渐规范化,企业员工的福利和收入也跟随着提高,人工成本慢慢的变成企业成本的一项大的开支.通过对供电企业销售企业的实际考察和调研后,主要通过对人工成本管理的分析及现状,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要求、在用工总量控制和员工收入分配等方面提供了几点应对措施,为企业在人工成本管理方面提供可靠依据,帮助和指导企业提升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港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控制,对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和人才质量、节约企业人力资本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绩效目标实现,一个战略性的考量就是加强其成本控制,以达到节约企业人力资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港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基本策略,应该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大力抓好: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意识,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整体机制,借助本量利分析法实施成本控制,建立港口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企业应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和盲区,运用双赢思维的策略,努力开发以"双赢"为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价格水平不仅与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情况密切相关,同时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首先对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变化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选取了2004-2014年劳动力价格、居民价格指数(CPI)、GDP、生产价格指数(PPI)等相关数据,利用格兰杰检验、VAR模型、脉冲函数等手段进行论证。结果反映: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上升会直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基于此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劳动力价格与我国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劳动法》实施20年后的今天,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法制建设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继续制定单项劳动立法(如劳动条件基准法),还是全面修改《劳动法》。本文认为,《劳动法》的完善,仅仅通过单项劳动立法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和资本作为企业经营的两大要素资本,具有相互替代性。公共政策通过影响劳动力和资本的实际价格影响着其相互的替代性。现有的公共政策对劳动力投入的附加,使得劳动力和资本的价格出现偏差,导致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进一步加剧和工资增长的难度。要提高工资性收入,应当调整有关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联合国人口司2013年预测数据研究发现:自2015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重将快速下降,且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老化现象也将更加严重。未来劳动力供给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将会通过减少有效劳动供给、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受限、加大工资上涨压力等影响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9.
正年后各地都在报道缺工的情况,其实,"用工荒"这个说法,是资方本位的说法;在劳方的角度说,这是就业容易、劳动价值提高。对于某种产品,市场信号可以使其增加或减少供应;但对于劳动力来说,市场往往调节不了供应量的多少,而更多的是调节了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应紧张,价格高,使部分企业难以支付劳动力成本而退出,另一部分企业转而寻找替代人工的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性凸显的是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的不全面、不协调,包括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流动性以及政策干预等方面。本文围绕这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测度了近十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状况,认为体现出如下八大特征: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呈上升趋势;区域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差异显著;劳动力市场回复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较强;"高技岗难求"与"金饭碗不金"现象并存;政府调控引起劳动力市场供需指数较大波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性提高但收入不平衡依然明显;有序流动成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调节器";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平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