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阮宝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5):132-136
从整个羌族地区来看,汶川县雁门乡是羌语保持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不同村寨羌语保持状态却有很大差别.萝卜寨、白水村和通山村属于羌语稳定型村寨,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羌语整体水平高,青少年词汇量大;代际传承尚未受到明显挑战;羌语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较广;语言忠诚度高等.这些地区稳定使用羌语的因素主要是: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羌族比例大;婚姻状况与语言认同,保障了羌语的代际间传承. 相似文献
2.
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汉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刚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民族交往导致语言接触。在此过程中,语言相互吸收或输出成分。就吸收而言,非汉语词汇成分进入汉语以后,汉字一视同仁地加以记录;使用既久,其非汉语色彩消失,当中一部分便循着汉语词派生路径孳生同源词,汉字又对这些同源词记录,出现了语言底层并非汉语而文字层面有汉语特征的同源字。古汉语中,"卢"字有黑义,来源于古羌语。垆、栌、、、鸬等字秉承"卢"字音义,形成了一组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同源字。 相似文献
3.
4.
朝那:保留在汉语中的古羌语词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小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2):72-79
古籍中屡见一个地名词语--朝那.这是古羌语词语,是古羌族人对所居地的命名,意思是"黑龙".从语言形式看,"朝那"是"名词中心语 形容词定语"结构,体现了藏缅语族语言的一般规律;从地域分布看,殷商至两汉时期,朝那地是古羌族的活动范围;从文化特征看,古羌族崇龙尚黑,其生活地域的山水和居民点多以黑或龙命名;从文化遗迹看,今陇东一带许多县乡都有繁丰的龙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5.
徐世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4):146-151
语言濒危主要由语言交际功能退化而导致,但是在濒危过程中语言结构的变化不可避免。一般来说,濒危速度越快的语言其结构系统的变化越小;濒危速度越是缓慢而漫长的语言,结构系统的变化越大越复杂。像土家语这样受到汉语长期而深刻(密切)影响逐步趋于濒危的语言,我们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来观察语言接触对其结构结构的影响,可以看出语言在逐渐衰微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变化,看出濒危语言结构系统衰变的一些共同规律。南部土家语结构系统的变化全面而深刻,最终可能变得面目全非,成为语言质变的一种类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语言接触与撒拉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伟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29-35
本文根据撒拉语与汉语之间的语言接触情况,分析了撒拉语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所发生的朝着汉语方向发展的趋势,并指出来自于汉语方面的持续而强烈的影响是撒拉语濒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濒危语言佯僙语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文章在贵州省毛南族聚居区开展了实地调查和访谈,了解佯僙语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佯僙语保护策略。此外,文章通过分析佯僙语相关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大都涉及语音比较和语法描写,关于语言本体的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李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3,(6):70-73
文章从语言历史接触的视角,论述傣族、汉族的历史渊源关系。通过对傣语里的汉语借词特征分析,进一步揭示亚洲民族的文明起源与传播的历史文化辙痕。 相似文献
9.
拯救羌语支濒危语言——尔苏语、纳木依语、贵琼语、扎巴语资料记录和保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介了民族语言中的尔苏、纳木依、贵琼、扎巴四种濒危语言的情况,对四种语言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回顾,提出了语言调查研究中的遗留问题,强调了濒危语言、弱势语言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比工仡佬语属于仡佬语阿欧方言,该支仡佬族自称z■13lei31。文章依据语言类型学理论以及语言接触变异理论,主要探讨比工仡佬语在同汉语的语言接触过程中其语序类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李运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进程的加快,文化贸易变得日益重要。本文通过中国加入WTO以来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版权贸易及结构三方面着力分析文化贸易的现状,探析文化贸易背后的原因,为文化贸易实现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野调查,首次揭示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养镇昆格山的布朗族支系昆格人的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母语昆格语的生存状况,认为昆格语保存完整,语言活力顽强;昆格人全民兼用汉语,部分兼用傣语,业已建立起了全民昆-汉双语制与部分昆-汉-傣多语制;昆格语与汉语、傣语在语言功能方面相互竞争、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3.
邱琳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94-96
少数民族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使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羌族民族文化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价值,追溯民族之根、文化之源的历史价值,健康活泼、智慧美观的审美价值,讲究礼仪、率真质朴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被边缘化、表面化、简单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这些地方无力形成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将这些问题放在民族的生存文化是否得以存续,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保持中国特色的高度来认识,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延续、整体眼光和慎重态度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春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6):80-86
西部大开发以来,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这种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及不同群体之间。市场经济不存在自动调节收入差距扩大的机制,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系统全面的调节措施,才能防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避免贫富分化、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6.
阿不力克木&#;努尔买买提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75-78
面对国际广告资本的大举登陆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向新疆的大举进军,新疆少数民族广告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当走出认为广告业是一个“小本行经营”行业、寄生行业、短命形式企业现象、人脉行业、包装行业的误区,积极调整心态、抛弃成见,提倡广告传播的民族性,推进新疆民族广告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迴澜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5)
回族是一个有族内通婚教义习俗和"大分散,小集中"居住格局的民族.通过对山东三个回族村庄的调查,试图找出当地回族娶嫁距离的分布状况和当前农村回族青年娶嫁流动状态,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筑慧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20世纪 80年代 ,贵州省榕江县车江乡的侗族在政府计划指导下开始发展西瓜种植业 ,过剩的劳动力也开始向广东沿海分流。这不仅改善了当地侗族的生产生活条件 ,更主要的是强化了与外界的联系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如生计方式的多样化及衣食住行方面传统与现代并存。而长期约束人们的通婚规则也在逐渐松弛。房族作为一种血缘组织 ,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正在被各种基层职能部门所取代 相似文献